董村戏台:藏在民间的历史文化瑰宝

武克勤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我的家乡山西省永济市卿头镇董村,藏着一座古朴而绚丽多姿瑰宝——元代戏台。她的存在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她不仅是一座古老的建筑,更是一本承载着千年历史的书籍。它见证了无数时代的变迁,也记录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周六回家看望父母,我重拾儿时记忆,近距离观摩了这座闻名中外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块黑色石碑,上面清晰地刻写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董村戏台”的字样。这座戏台始建于元至治二年(1322年),历经多次重修,至今仍屹立不倒。戏台坐南朝北,原为三郎庙的一部分,虽庙宇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戏台却顽强地保存了下来,成为研究古代建筑艺术和戏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董村是原来的董村乡政府所在地,也是号称“麻村到董村,十里穿九村”的中心村。人口密集,土地平整,水利灌溉设施完备,农业发展水平高,是山西永济重要的粮棉油料作物生产基地。戏台所在地原来是董村中学,后为董村小学,姐姐曾在这里教书,哥哥和弟弟都曾在这里读书学习,现在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一颗蒙尘的明珠重现尘世,成为研究中国古建的珍贵遗产和活教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站在戏台前,我被其精湛的工艺所震撼。戏台面宽三间,进深四椽,采用单檐歇山顶设计。条石台基稳固,前檐柱头装饰有五铺作双昂斗拱,当心间巧妙设计成45°斜昂。这些细节无不展示出古代匠人的智慧与匠心。更为珍贵的是,戏台内悬挂着清光绪二年(1876年)的行书“遏云楼”牌匾,以及保存完好的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重修乐楼记碑》,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漫步在庭院中,我仿佛听到了数百年前悠扬的戏曲声。周围环境宁静而古朴,一棵小树静静伫立在一旁,见证着岁月的流转。不远处,一位穿着红色衣服的小女孩正在欢快地奔跑,她的笑声给这片古老的土地增添了无限生机。这里不仅是董村的骄傲,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返回的路上,我还注意到一些带有浓厚传统气息的横幅,如“京剧是中国戏曲”、“弘扬民间剪纸文化”等,它们与周围的古建筑相得益彰,共同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虽然天空略显阴沉,但这并未影响我对这片历史文化圣地的热爱之情。</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此次董村之行、回家之旅,不仅让我领略了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更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那些斑驳的墙壁、精美的雕刻,都在默默讲述着属于它们自己的传奇故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