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水河畔,探秘龙门石窟的万佛世界(续一)

兆斌

<p class="ql-block">远远眺望这座横跨水面的大桥,古典大气的造型与两岸的风光相映成趣。微风拂过,水波荡漾,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画卷之中。</p> <p class="ql-block">隔岸相望,一片翠绿映入眼帘。那座山上的古建筑群静谧地矗立其中,每个建筑物都有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功能,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厚重与岁月的悠长。这就是香山寺。香山寺是一座唐代风格的寺庙,建筑古朴典雅。寺内有蒋宋别墅,登上高处可将伊河全景尽收眼底。这里也是文人墨客喜爱的游览胜地,白居易曾在此修寺,留下了许多佳话。</p> <p class="ql-block">洛阳牡丹石,又名牡丹玉,因墨绿色的石体上嵌有天然形成的以白色、青色为主的牡丹花形图案,故而得名。其花形逼真,花姿百态,图案清晰、淡雅,有很高的观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梅花玉,是我国特有的历史名玉,产于河南洛阳。因其天然的花纹酷似梅花,故称“梅花玉”。梅花玉富含铁、锌、钠、镁、钾、钙等微量元素,具有极高的收藏</p><p class="ql-block">价值。</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作为中国四大著名佛教艺术宝库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山崖上。这里不仅是艺术的殿堂,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每一块石刻都承载着千年的故事,每一尊佛像都散发着宁静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走进洞穴,映入眼帘的是三尊主要的佛像雕塑。它们被雕刻得极为精细,线条流畅,神态安详,仿佛在低语着古老的智慧。周围的雕像群则像是在聆听,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在众多佛像雕塑中,有一尊高大的坐佛雕像格外引人注目。它端坐于莲花宝座之上,面容慈祥,目光深邃,仿佛在注视着每一个前来朝拜的人。</p> <p class="ql-block">第712窟,又称莲花洞,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这里的每一处雕刻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保护。</p> <p class="ql-block">万佛洞内,南北两壁雕刻着一万多尊小佛像,故名“万佛洞”。后室主塑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四供养人,主体阿弥陀佛端坐于八角形台座上,高肉髻,面部丰满圆润,着双领下垂式袈裟,端庄各异。龛内置两天王,南北两侧下部雕刻了两组共十二身精美的伎乐人,手持箜篌、鼓、笛等器乐演奏,仿佛在为这神圣之地增添几分灵动。</p> <p class="ql-block">洞穴内的壁画中央是一座巨大的佛像雕塑,周围环绕着众多的小雕像,形成一种众星捧月的感觉。整个画面充满了庄严与神圣,仿佛在诉说着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惠简洞</p><p class="ql-block">位于龙门西山中段,是西京(长安)法海寺僧惠简为唐高宗、武则天等皇室成员所修的功德窟。单室结构,窟内正壁主尊为善跏趺坐的大型弥勒像,两侧侍胁弟子、菩萨,因主佛及右侧弟子阿难面相酷似奉先寺主尊卢舍那佛和右侧弟子阿难,又俗称“小奉先寺”。</p> <p class="ql-block">龙门万佛洞的题记记载,该洞完工于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一月,由大监姚仲素和皇宫内的内道场法师招募,为天皇(高宗李治)、太后(武则天)、太子(显庆)和诸王祈福而雕刻一万五千尊佛像。每一尊佛像都凝聚着古代工匠的心血与智慧。</p> <p class="ql-block">在龙门石窟的一处雕刻作品中,一尊大佛被众多小雕像环绕,形成了一幅壮观的画面。这些雕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仿佛在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石窟中的佛像群照片展示了众多精美的佛教雕塑。每一尊佛像都仿佛在诉说着佛教文化的深邃与神秘,让人不禁心生敬畏。</p> <p class="ql-block">“龙门二十品”这几个字刻在白色大理石碑文上,黑色底座更显得庄重肃穆。这不仅是一段文字,更是对龙门石窟艺术价值的高度概括。</p> <p class="ql-block">一尊巨大的佛像被雕刻出来,坐在莲花宝座上。它的神态安详,仿佛在守护着这片土地,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的一处场景中,一个巨大的洞穴内雕刻着许多佛像和其他装饰图案。这些雕刻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更体现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p> <p class="ql-block">在洛阳龙门石窟景区,众多游客前来游览。他们或驻足观赏,或拍照留念,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对这处世界文化遗产的赞叹与敬仰。</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的一处洞顶装饰图案中,中心位置有一朵盛开的大莲花,花瓣层次分明,线条流畅自然,四周则由许多小花朵围绕而成。整个设计精美绝伦,仿佛在诉说着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圆形浮雕壁画中央是一位身披袈裟的大师形象。他的神态安详,仿佛在低语着古老的智慧,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一位男子正在观察一尊巨大的佛像雕塑,并通过平板电脑记录下眼前的景象。他神情专注,仿佛在与这尊佛像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莲花洞内石壁上的浮雕非常精美,展示了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每一处细节都仿佛在诉说着佛教文化的深邃与神秘,让人不禁心生敬畏。</p> <p class="ql-block">在西山石窟,我终于再次见到了卢舍那大佛像。这尊佛像是由一块完整的山体雕刻而成的巨大坐佛雕像,高达十七米多,形象庄严神圣。周围有许多游人在拍照留念或驻足观赏,我也忍不住拿起手机记录下这难忘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关于卢舍那的传说,较著名的有以下两则:</p><p class="ql-block"> 与武则天相关传说</p><p class="ql-block"> 相传,有一天早晨,武则天正在对镜梳妆时,感叹道“眼前纵有千般好,百年之后还是一堆枯骨,有谁知道我的模样?”唐高宗道:“这有何难,可令画工画像。”然而武则天依旧不满意。为满足武则天的心愿,唐高宗最终下令开窟造像 ,当时的工匠心领神会,按照武则天的相貌雕刻了卢舍那大佛。武则天临朝称制后,为自己造字取名为“曌(读照)”,意为“日月凌空”,与卢舍那大佛光明普照意思相当。所以这尊像不但形态像武则天,名字含意也相同,被洛阳当地百姓称为“武则天”像 。</p><p class="ql-block"> 守护精灵传说</p><p class="ql-block"> 相传公元672年4月1日,卢舍那大佛动工兴建时,有一位石匠不幸从悬崖滚落,下方的神仙洞接住了他,他竟毫发无伤。石匠认为是佛祖庇护,立下誓言,死后愿化身为鸟永远守护大佛。后来,每年冬天都会有一只红翅膀的鸟(红赤玄碧雀 )飞到神仙洞居住,在悬崖峭壁间清理杂草、啄食缝隙昆虫。观鸟爱好者发现这种鸟多成双成对,唯独这只形单影只,当地人便认为它是当年石匠化身,一直在守护卢舍那大佛。</p> <p class="ql-block">等待。长时间的等待。终于夜幕徐徐降临,龙门石窟褪去白日喧嚣,被笼上一层神秘面纱。柔和灯光亮起,照亮一尊尊佛像。卢舍那大佛在光影勾勒下,面容更显慈悲祥和,嘴角似有一抹若有若无的浅笑,在月色与灯光交织中,仿佛跨越千年时空,与世人温柔对视。伊河静静流淌,波光与石窟灯火相映成趣,岸边垂柳在夜风中轻摆,似在为这璀璨夜景伴舞。远处山峦隐于夜色,与灯火辉煌的石窟构成动静相宜的绝美画卷,每一寸空气都弥漫着历史与艺术交融的独特韵味,令人沉醉,仿若置身于梦幻的佛国世界。</p> <p class="ql-block">夜幕悄然笼罩,依依不舍的结束了龙门石窟的观赏,我的心仍被深深震撼着。漫步于归途,脚下石板路似在诉说岁月悠长。石窟在夜色里静静伫立,白日里那些精美的佛像、绝伦的雕刻,此刻虽已隐入暗影,却在我心间愈发清晰。</p><p class="ql-block"> 望着夜空繁星,回想卢舍那大佛那宁静而慈悲的面容,心中满是敬畏。这千年来的艺术瑰宝,承载着无数匠人的心血与信仰,穿越时光,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绚烂毫无保留地展现在我面前。</p><p class="ql-block"> 伊河潺潺流水声在耳边萦绕,似在安抚我激动难平的心。我沉浸在这深沉的夜色中,为能目睹如此震撼的文化遗产而庆幸,也因这一趟与历史、艺术亲密接触的旅程,内心盈满了感动与充实,久久无法平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