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黄福康先生的胞弟黄继康一生从事教育,系贵州省表彰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他15岁初中毕业就跨入县城首批上山下乡知青行列,歺风饮露,孜矻奋勉,躬耕九年。此后作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蒙荐入校,肩负起传道解惑师者之业。晚年暇闲,回望来路,思其蝶变,似与《诗经・蒹葭》中的伊人情谊相连。于是因馈感念,握管谋篇,抽丝剥茧,将伊的人性美逐一展现,以悼逝者,并抚昔念……</p> <p class="ql-block"> 青山绿水情绵延(随笔)</p><p class="ql-block"> ——暮忆逆旅相逢的几位女性</p><p class="ql-block"> 黄继康</p><p class="ql-block"> 苏轼诗云:“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我从1965年上山下乡当知青接受再教育开始,便离家踏上了从务农到施教的人生旅程,“行行重行行”。转眼间,我已行走到古稀之年。这段逆旅,使我有幸结识了邱耀菊、仇惠群、杨琴、王烈英、刘映兰、刘红庸六位贤淑女士,尽管命运多舛,有的已成水花镜月,但伊的音容笑貌,却无时不在我脑海回旋!她们曾是我坎坷逆旅中,赋予我人世温情的爱人或知友,留给我今生难以忘却的怀念。故趁我健在,得把她们的名字从心奉移到纸,以期后嗣和亲朋芳邻与我同赞,聊表敬缅,以了我今生夙愿。</p> <p class="ql-block"> 好大姐:邱耀菊</p><p class="ql-block"> 邱耀菊原与我素昧平生,1965年全县开展上山下乡运动.在公布的首批知青名单中,初中毕业刚满15岁的我跻身其列。集体下乡的知青一共56人,但顶真应届高初中毕业者仅12个,其余皆为县区待业社会青年。由于采取打散混编组队方式,当时插队落户龙昌茅狗堡的12名知青中,数我年龄最小,而来自牛场街坊的待业青年邱耀菊因年长我几岁,为人处事十分成熟,也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老大姐。当时实行集体用餐,后勤生活便由她管理。许是见我年幼懵懂,生活料理能力差,无形中视我为自家小弟,暗中对我特别关照,除了主动为我分担重活,还抽空帮我缝补洗衣,有好吃食物总不忘予留暗赠。一来二往,大家都说我俩胜似亲姐弟!</p><p class="ql-block"> 开始我误认为她对我纯属“惺惺相惜”。谁知后来熟识,才知她家境不错,隶属“红五类”,其堂兄邱耀国官至黔南州委书记。兄长邱耀宁书法出众,才学过人,所开装裱店声名远播。但邱耀菊为人低调,质朴谦和,从不沽名钓誉,颐指气使。从中也能感悟到那时的政风清廉,按理她走个“后门”,让堂兄帮安排个工作,实属举手之劳。但这却被她视为非分之想。就是她堂哥擢升黔南州一把手,她也依旧自食其力,安贫守节,甘作良家妇女。后来,她与马场坪小饼哥结婚,育有一女。该女秉承母亲贤淑,后成为福泉中学池继明老师的媳妇。谁知好事多磨,因儿女事业不顺,运交华盖,耀菊姐亦受累历经坎坷,后病瘫在床,叫天不应,叫地不答,凄惨结束了操劳的一生。80年代我在牛场前后工作12年,因耀菊姐关系,曾获她哥哥热情款待,其挥笔惠赠我“鸿爪春泥”匾额一块,勉励有加,寓义深远,至今我仍视若至宝,珍藏家室。</p> <p class="ql-block"> 好窗友:仇惠群</p><p class="ql-block"> 仇惠群小名叫妹嬢,从小学到初中我俩都在县城同班共读,其后又一块跨进山乡农户。因我俩都受家父历史问题影响,头上都戴着顶“黑五类”帽子,可谓兔死狐悲,同病相怜。1965年我们在知青队列集合上山下乡,置身“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岁月,形同“一根绳上的蚂蚱”,彼此“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落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历经九年“贫下中农再教育”,我们从里到外已与农哥村姑别无二致。就在心若死灰、熬天混日之际,不意天可怜见,上苍给了我们一次浴火再生的机会:被评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经小队、大队、公社把关审核,推荐进了中等职业学校!</p><p class="ql-block"> 妹孃原籍江西,父亲仇登鳖,城关小学教师,母亲陈梦谋,县医院妇产医师。家有兄妹4人,兄仇大毛、仇惠明,弟仇惠泉。父“文革”被迫害致死,母遭遣“下放”道坪区卫生院,直至退休,1999年在福泉病故。同是天涯沦落人,当年二老丧事我曾亲自参与料理。</p><p class="ql-block"> 从1965年作为首批知青落户龙昌茅沟堡,到文革中返城“大串联”,1969年复由县知青办另行择点安排到道坪区高坪公社茶场落户,我俩曾相濡以沫度过四年时间。在茶场集体生活不到两年,随着茶场体制更改,知青群解散,我俩被就地“消化”,发落到茶场大队下属生产队劳作。虽各属一队,但相隔不远,彼此常来常往,相互关照。1972年湘黔铁路“上马”,因装备落后,施工采用“人海战术”,由各县从农村抽调青壮劳力组建民兵团,参与会战。想到今天的高铁、高速公路建设快捷神速,如搭积木,才领悟到在国力不强,庶民不富的年代,采用人挑肩扛、鎬铲钎撬修筑“铁龙”,所付代价实乃匪夷所思!</p><p class="ql-block"> 就在条件艰苦的湘黔铁路工地,我和妹孃、王前明餐风饮露奋战两年,虽说“风刀霜剑严相逼”,日子苦不堪言。彼此都还抱有幻想,认为表现好可以转为铁路工人。所以私下没少相互鼓励,咬紧牙关,坚持、坚持、再坚持。谁知二年苦役不待期满,希望竟鸡飞蛋打,民兵团解散,我和妹孃、王前明哪来回哪去!人一年年大了,前程无望,知青“军心”动摇,不少人开始放弃坚守,男的另寻出路,女的主动嫁人。余剩家处逆境的几位知青,进退维谷,只好听天由命,仍在挣扎中苦苦盼等黎明。他们心中都记得课堂上学到的那句话: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就像世上的路,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像妹嬢这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崖中”的黄毛丫头,能安身立命,坚韧不拔,敝帚自珍,其所跋涉的心路历程,委实难能可贵!</p><p class="ql-block"> 末了,希望之光终于闪现。1973年,妹孃经层层推荐,欲火再生,幸获都匀卫校护理专业录取。接到入学通知书,她热泪盈眶,一腔苦情,难以言表!她是1965年全县50多位下乡知青中率先取得中等专业学习资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在黎明曙光的照耀下,她开始了人生新的征程。记得在茅屋为她收拾移交生产队的杂物时,我由衷为她的绝处逢生庆贺。离别那天,我从她的眼神中看清了她的恻隐,那是酸楚、幸庆与迷茫的混合物,是徐志摩《再别康桥》的旖旎诗句!哦,再见了,英坪!再见了,乡亲!再见了,让我既爱又伤心泪落的泡木山生产队!我竭力規避,规避那令我不忍触碰的眼神……她走后,我曾失落许久,不由为人生困厄的片断悄然而泣。</p><p class="ql-block"> 隔年,我也侥幸通过层层加码的政治审批,获得了荐读福泉师范学校的权利。至此,全县1965年下乡的那批知青,只有我和仇惠群在人性光辉的关爱下,踏上了人生逆旅的新里程。</p><p class="ql-block"> 我和妹孃是特殊年代的新生儿,彼此相互敬重,胼手砥足,同病相怜,内心充盈完美。2001年她从东莞回福泉探望他大哥,曾到一小家中与我叙谈,并赠给孙子增诚200元礼包。她意外沉郁地对我说:“我不知道那时你为什么没勇气追求我?……”然跳上我心坎的却是李商隐的千古名句:“此事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既然缘分使我们生同劫,命同网,也就不思量,自难忘。如今年逾古稀,儿女孝悌,事业有成,遑论“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理应感谢上苍,它让我们“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才换来人生末段的好福分、好身心、好愿景!</p> <p class="ql-block"> 好三妹:杨 琴</p><p class="ql-block"> 杨琴身个单高,清秀俊逸。1970年她离家在都匀083系统参与三线建设。隔年工程结束返回高坪。其母黄维英,系黄家湾名门望族闺女,50年代投身教育工作。杨琴从都匀返乡时,其母已由英坪小学调到茶场小学。当时村校办学条件十分简陋,教师无居所,母女便挤在校内一间狭小的土墙茅屋生活。当年其兄长杨昭由瓮安高中返乡,无处落脚栖身,母亲曾厚了脸皮,带着他求爷爷拜奶奶,最后总算在偏僻穷困的大翁光获得一席安身之地,并白手起家建造起2间小茅屋,含泪揭开人生农耕序幕。杨母为出身吃尽苦头,深谙世态炎凉,一心希望女儿能在门户上选个靠山,这无形中促成她下定替女儿找个出身好的男人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我就是在上述背景下和杨琴邂逅结识。彼此虽年过弱冠,却两小无猜。她怡静,心细。曾带我徒步几十里翻山越岭到大翁光看望兄长,不巧他哥和嫂子都下地干活去了,我们仅在茅屋周遭转了转,未曾谋面又踏上归程。其后认识杨昭不到2年,他就被聘到其母先前所在的英坪小学任教去了。我在道坪工作10年,去大翁光唯有那一次,以后再未涉足其村。因我与杨昭同属杨氏宗室,乃以表兄弟辈分相称。</p><p class="ql-block"> 杨琴经常抽空到徐家院生产队和我摆龙门阵,大家相处十分亲密融洽。渐渐地,我和杨琴在感情上越走越近。她经常给我换洗衣被,收拾摆设,操理家务。我确实感受到了她待我的诚意与温情。但我也知命,非常自卑。总觉自己稀饭都吹不冷,更不可能去连累别人。正如《葬花吟》所言:“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所以,我两都自囚心狱,在谈情说爱上,谁也不敢越雷池半步!</p><p class="ql-block"> 其后不久,农村开展社教活动,一位姓龚的工作队员进驻茶场大队。这位年轻人在队部待不住,有事无事总爱往学校跑。而且常借口往杨琴身边凑。杨母看出端倪,得知小龚未婚,家住兴义,出身好,又有正式工作,年纪与闺女相差不大。这挺符合她的择婚标准,便极力怂恿女儿与其接近。一来二往他俩日渐热乎。母亲的撮合,遂使这桩婚事水到渠成。数月后两人匆匆结婚。婚后,杨琴对我深表歉意,她说:“我的生活处境迫使我不得不走上嫁人之路,以求自救脱身。但我的内心,十分苦涩,也十分不安。我对不起你,对不起姑妈对我的一片爱意。”我理解杨琴的选择,那年代,换谁都会这样去做。心虽不舍,也只能咬碎牙往肚里吞,并默默将她深情的表白,永远铭刻于心。若干年后,我无意间读到民国才女林徽因的一段话:“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遇到一个特别的人,却明白永远不可能在一起,或早,或晚,都得放弃。到最后才明白,最让人痛苦的事,不是得不到;而是舍不得。风雨一生,你陪我一程,我念你一生。”这可不就是我的心语,只不知三妹能否听见?</p><p class="ql-block"> 曹雪芹在《葬花吟》中写道:“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这似乎暗合了杨琴多舛的命运。杨琴结婚后,为龚家添了一男一女。怎奈“红颜女子多簿命”,不久就被恶性子宫癌夺走了年轻的生命。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我闻讯后唯有悲伤与惋惜,心中不时响起林黛玉的那声哀叹:“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因不知她身后魂归何处,无从坟前奉柱香片纸,每年清明,只能用哀思将其祭奠……</p> <p class="ql-block"> 好窗友:王烈英</p><p class="ql-block"> 1974年“文化大革命”接近尾声,作为重灾区的教育园地正本清源,由工农兵推荐上学的模式被废止。我们成为历史转折的幸运者,因全县教师缺编,福泉被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在农村从初中学历中特招40名学制二年的师范生。当时全县有36个公社,平均每个公社可推荐一名学员,推荐对象为贫下中农子女及当过兵的退伍军人。万没想到,我和上海知青颜培钦竟被列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破格录取。在福中毕业(1967年)回乡后被录取的只有刘映兰1人,余下学员均系公社代帽初中毕业生。全班40位学员文化素养参差不齐,可以说他(她)们都是“文革”白卷先生的受害者,当然也是政治受益者:都凭贫下中农出身而鱼跃龙门! </p><p class="ql-block"> 在40位学员中,王烈英系年龄最小的一位(1958年生),毕业于安谷民族小学代帽初中。她身材不高,皮肤白皙,正值碧玉年华,谈吐大方,犹显灵气。进入师范班不久,她和我交往增多,情好日密。久而久之,全班学员都知我俩相好。逢年过节我曾到过她家2次(安谷),她父母、哥姐对我很热情。她母亲也特地到我家作过拜访。那时,我家饲有一头猪,每逢周六,她便会主动随我到后草坡帮母亲讨猪菜,或帮做家务,家中亲人渐与之熟悉,感觉这位女孩不错。母亲见我俩形影不离,私下没少叮嘱我,要自重,谨慎,别为情爱栽筋斗!妈妈的叮嘱用心良苦,被我时刻牢记心中,从不敢在思想言行上有所放纵。</p><p class="ql-block"> 当时农校毕业的表弟欧和平个人问题尚无着落,二姨有些犯愁。我见班上女生卢某某比较合适,就托王烈英从中牵线。她很当回事,结果水到渠成,促成了这桩婚事。为此我对其不胜感激。1975年暑假,我和王烈英还到过六枝大哥处,当时大哥女友也在,正准备赴沪完婚。</p><p class="ql-block"> 孰料“东风恶,欢情薄”。人多难免嘴杂,都说王烈英年轻美貌何必找一位年龄偏大的寒门子弟呢?闲言碎语使得王烈英心旌摇动。1976年师范毕业,我分回道坪小学,王烈英回到安谷。两地阻隔,交往渐稀。“人成各,今非昨,雨后黄昏花易落”,热恋随之荡然无存。</p><p class="ql-block"> 看来母亲慧眼识人,对我与王烈英的相好总觉不踏实,感到女子心志不稳,做事有些漂浮。事实也如此,王工作后自认有些姿色,也就忘了自重,好高骛远,不认真踏实去从事教务。后来被局调到道坪区非安谷可比的汽坪小学,这种工作调动,算是一种惩罚。1979年我已在区视导组工作,而气坪小学条件较差,正好属于我所管辖的边远乡校。调动对她打击很大,其美丽聪颖的外表,竟使其成了人生的输家。</p><p class="ql-block"> 艰难的生活环境使王烈英再难以孤芳自赏。工作迫使她不得不面对现实,只好降尊纡贵,百般无奈与一位家居道坪乡下的何某某老师结婚。婚后生有二子,大儿子中专毕业后在凯里铁路工作,媳妇是麻江县一位教师;小儿子20多岁不幸患病早逝。至今她带着二儿遗下的孙女一起生活。因夫妻不睦,她戚对我说:我找错了人,痛思悔之已晚……</p><p class="ql-block"> 从内心讲,我很同情王烈英的个人遭遇。天道有常,夫妻姻缘,盖由命定;天赐良缘,不能挥霍,自当珍惜。否则,德不配位,轻浮自贱,必遭天谴!</p> <p class="ql-block"> 好知交:刘映兰</p><p class="ql-block"> 与王烈英关系破裂后,历来交往甚洽的刘映兰重新进入我的视野。1951年出生的刘映兰正值花季之年,生性沉潜稳重,若以貌相、年龄论,王烈英显得骄人一等;但从生活实际选择,刘映兰的沉稳质朴许更适合我。刘映兰家住在冬青河上游东边生产队,家境宽裕,条件不错。她对我素有好感,不久便主动邀我去她家做客。私底下,她对我谈了许多心里话。她讲,我姿色虽比不上王烈英,但人品不会差到哪儿去。女人嘛,就是让人选择的。是看长相,还是重人品,我尊重你的选择,让时间去检验吧。她学习用功,勤奋踏实。毕业后,成为唯一被分配到陆坪中学任教的皎皎者。在工作岗位上,我们一直保持书信来往。</p><p class="ql-block"> 由于生活的磨练与思想的成熟,在情感上我们都很理智,始终尊重个人选择的权利。遗憾的是,爱情往往事与愿违,离校后天各一方,忙于教务,久而久之,恋情渐被时光稀释。后来她与凯里铁路的一位干部结了婚,婚后由陆坪中学调到凯里铁路机关分管计生工作。其膝下育有一子;2004年刘映兰不幸患心脏病去逝。闻噩不胜哀惋,真是好人命不长啊!</p><p class="ql-block"> 我对王烈英、刘映兰至今仍怀难言之隐,同窗情谊,怎么也忘不掉。“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葬花吟》中的这两句艳词,恰好能反映我们间的这种复杂心绪。我常自勉自戒:得凭一己之力去开拓事业,对离开的人,过去的事,不再沉湎纠缠。让往事随风,而以最美的心情,感受当下的美好。不管有多少遗憾,不管经历多少痛楚,苦也罢,甘也好,都是过去,全是曾经,云起云落,无须芥蒂!</p> <p class="ql-block"> 好内助:刘红庸</p><p class="ql-block"> 刘红庸乃书香门弟后裔——</p><p class="ql-block"> 祖父:刘尚衡,字起征,号聘珊,前清副贡,曾创办初学。</p><p class="ql-block"> 大伯父:刘民杰(刘继渊),黔军骁将,世称“刘师长”。</p><p class="ql-block"> 三伯父:刘民觉(刘儆予)曾任民国剑河县县长,先生之风,仁厚尚德。</p><p class="ql-block"> 五姑妈:刘民昭,贵阳邮电退休职工。</p><p class="ql-block"> 五姑父:宋啟瑞,贵阳邮电退休职工。</p><p class="ql-block"> 六姑妈:刘民芝,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教师。</p><p class="ql-block"> 六姑父:梁仲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p><p class="ql-block"> 其父刘民先、母杨映明终身从事教育工作。膝下育有两男三女:刘展庸,刘浩庸,刘安庸,刘红庸,刘群庸。</p><p class="ql-block"> 我和刘红庸是表兄妹。她母亲是我大姨。</p><p class="ql-block"> 刘红庸70年代中期在凤山服务站缝纫社做杂工。后在养路道班做临工时,下班搭乘熟人自行车回羊老,下长坡时刹车失灵,不慎从单车后架甩落,触地又被拖了一段沙路,头部受伤,流血不止,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将她及时送至马场坪医院抢救,方脱离危险。但眼角却留下永远也抹不掉的疤痕,并患下脑震荡后遗症。家人无不为之痛彻心扉。她在凤山服务站缝纫社打工的收入,全部交给父母补贴家用,在自己身上,从不乱花一分钱。故在爸妈心目中不愧为一位听话孝顺的好女儿。</p><p class="ql-block"> 后来二哥家增添一对双胞胎,家庭经济收入拮据,红庸俩姊妹毅然承担起帮带两个男孩的义务。姐妹分工合作,红庸带大双,群庸带小双,就像带自己孩子一样无微不至。这深恩厚德使年已不惑的能文、能武至今感铭不忘。每逢回首儿时往事,哥俩都会深情感叹,多好的红孃、群孃呀,我们的成长离不开二位孃孃日夜辛劳的付出。</p><p class="ql-block"> 1978年刘红庸到道坪任代课教师,每月代教费31元。1979年其母退休,她按政策顶替转为正式在编教师(父亲退休则由群庸顶替)我和刘红庸于1979年结婚,母亲在福泉家中为我们宴请亲朋好友。我们是老表开亲,刘红庸的外祖父和我的外祖父是同胞兄弟,可谓血表开亲亲上亲。</p><p class="ql-block"> 刘红庸只有初中文化,自信勤能补拙。顶替工作后,她钻研教材,不耻下问。对工作认真负责,善以待人。学生、家长都喜欢她,说她平易近人,满怀爱心。进入80年代,对教师业务素质要求提高,教师实行过教材关考试、普通话过级考核,持证上岗等。她都凭借勤学苦练,顺利达标,将教师上岗资格证、普通话过级合格证拿到手。</p><p class="ql-block"> 1987年教育系统首次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牛场学区只有7位小教高级指标,竞争相当激烈。她因工作勤勉,每次学期统考所任班级考试成绩优秀。工作作风达标,思想道德素质考核合格,深获同行赞许。所以在竞评中顺利胜出,成为小学高级教师职称拥有者。因其从小在母亲身边长大,堪称大家闺秀的母亲的人文涵养,使其耳闻目染,刻骨铭心,以致谈吐轻声细语,行为上善若水,交接做事谨小慎微,宁负己不负人,深受学生、家长和同事喜爱。她心灵手巧,教人编织、绣花裁剪,只要能做的事,谁找她都有求必应,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以致她病故后,全校师生无不哀悼,所带班级的学生,自发捐零花钱买花圈列队哭泣送葬,场面可谓绝无仅有,情景十分感人!</p><p class="ql-block"> 刘红庸有一颗仁爱之心,无论亲朋好友或同事住院,她都会去医院参加陪护和探望,为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唐海燕生小孩她亲临家中指导,那时她在背街小学任教,每早她都要提前出门去给唐海燕操办一些家务,因为唐海燕年轻初为人母缺乏育婴经验,刘红庸细心的指点使其得以完美度过哺乳期。仅在如何带好娃娃上,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让人动容。唐海燕每当提及红孃她都会眼含热泪,厚德难忘。初调牛场,我们住房与杨大纲老师相邻。刘红庸十分尊敬杨家二位老人,经常帮助杨太料理家务。12年间我们和杨老师家和睦相处,不是一家人,却胜似一家亲。这份深情弥久不衰,一直传承到儿孙辈。</p><p class="ql-block"> 1987年刘红庸由道坪小学调到牛场堡子小学。堡子小学虽是一所村校,但在校长蒋富会的精心管理下,后来居上成为全县抓基础教育的先进典型、小学教育的一颗耀眼明星。其间刘红庸没少尽责助力,当年她带领师生打腰鼓,曾广受民众欢迎和赞誉。现任荔波县县长的马登红就是她班级里的学生。黄欢、马登红的少年时光,就是在堡子小学度过的。</p><p class="ql-block"> “腹中天地阔,常有渡船人”。90年代中期,我将高龄的父亲接到身边照顾。父亲年迈行动不便,那时牛场小学的公厕十分简陋,都是蹲式茅坑,不便老人使用。我们在父亲住的房间安放了一个马桶,方便老人大小便。那时我工作繁忙,顾不上家。日常弄吃的,倒涮马桶,给老人洗整衣裤,都由刘红庸一人承担。她一天忙里忙外,精心照顾老人,再苦再累,毫无怨言。父亲生前曾对我们说:“你们这样照顾我,我死后会保佑你们好的。”父亲与我们居住一年多时间去逝。他生前遗言,真的已应验。不光老父,就连八叔也赞口不绝,说红庸是黄家最好的媳妇。红庸猝逝,时值抱病在床,他闻讯伤悲不已。出殡日,他不顾家人阻拦,早早就拄拐在城门外守候,泪眼迷离送了晚辈最后一程……</p><p class="ql-block"> 痛失内助,谨在此借我大哥的挽诗来倾吐怀念之情,因为它足以代表亲朋的心声:</p><p class="ql-block"> 忘不了那份爱心</p><p class="ql-block"> ——痛悼红庸妹</p><p class="ql-block"> 黄福康</p><p class="ql-block"> 您使我们常年感到温馨,</p><p class="ql-block"> 您让我们一夜陷身冰冷。</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您要选择半夜出走?</p><p class="ql-block"> 甚至连招呼都不打一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且走得这般决绝,悲情,</p><p class="ql-block"> 而且走得这样倏忽,落忍!</p><p class="ql-block"> 您真割舍得下家庭、兄妹?</p><p class="ql-block"> 您真丢弃得下独子、母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都知道:家中不能没有您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没有了日子就会缺少支撑……</p><p class="ql-block"> 都清楚:学童不能少了您的关爱,</p><p class="ql-block"> 少了班级就会变得冷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谁不赞佩您手巧心灵?</p><p class="ql-block"> 谁不敬重您风范人品?</p><p class="ql-block"> 天大委屈会化为一片静默,</p><p class="ql-block"> 泪泡心叶,也能酿一杯香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您用当今媳妇难得的孝敬,</p><p class="ql-block"> 侍公公怡然度过孤独晚景;</p><p class="ql-block"> 您用世间儿女少有的体贴,</p><p class="ql-block"> 伴慈母欣慰迈过八十高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您不重衣饰,上善若水, 克俭克勤</p><p class="ql-block"> 即便头疼欲裂也一声不吭……</p><p class="ql-block"> 舍不得为己多花一分药钱,</p><p class="ql-block"> 却慷慨对有求者资助馈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难怪兄弟姐妹谈到您都泪水盈盈,</p><p class="ql-block"> 无怪公婆叔姨提起您都悲不自禁。</p><p class="ql-block"> 甚至连夜乘机甥女也要赶来相送,</p><p class="ql-block"> 挽联花圈上会缀满小学生的签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一生能做到此足矣!</p><p class="ql-block"> 懿德流芳者必在红尘永生。</p><p class="ql-block"> 如今炎夏已过,金秋刚临,</p><p class="ql-block"> 我顿悟,妹何以会换季远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留下炽热的爱回赠亲朋,</p><p class="ql-block"> 沐浴清秋的露安寝秋岭。</p><p class="ql-block"> 生不曾添累死亦不会索取,</p><p class="ql-block"> 无怪乎您走得这般坦然,安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使老幼同哀的人有福了,</p><p class="ql-block"> 她的德行将惠及后代子孙!</p><p class="ql-block"> 泣送您的女眷在山脚跪辞,</p><p class="ql-block"> 九重仙界已派鹤下凡远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就此作别了啊,作别不了的</p><p class="ql-block"> 是您留在身后的那一份爱心!</p><p class="ql-block"> 由是彼此将不觉阴阳两隔,</p><p class="ql-block"> 更何况天有七夕,世有清明。</p> <p class="ql-block"> 后记</p><p class="ql-block"> 以上回忆记叙了我人生幸遇的6位女性,她们是我的好同事,好同窗,好知己。好内人。岁月告诉我,人生在世,凡事不强求,才是最好的选择,不羡慕别人,也不妄自菲薄,每个人都有自己要走的路,每个人应该走好自己的路,不强求,便是懂得放过自己,放过自己的人生。缘来缘去,人生不过是一场狭路相逢,随缘看淡就好。做人二字,不是那样简单,三言两语也说不明白.是真的需要自己去用心感受去面对,去改变,才能够真正的成长。我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晚年的思念,以悼逝者,以飨后人。</p> <p class="ql-block">编后:</p><p class="ql-block"> 文章作者:黄继康,贵州省福泉市人,中共党员,曾任福泉市牛场区学区视导员,市第一小学,第二小学校长,获贵州省优秀教育工作者荣称。已退休赋闲安度晚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