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文字/摄影:望湖精舍主人</b></p> <p class="ql-block">《吕氏春秋》称清明为八风之一,“巽气所生,一曰清明风”。《燕京岁时记》引《岁时百号》则称:“万物生长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p> <p class="ql-block">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踏青节,旧称三月节,祭祖节等,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也是传承至今的兼备着节气和节日双重身份的民俗大节之一,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清明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就以二十四节气的身份存在,在汉代己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气,时间定在春分后十五日。这日烟花三月,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古人有万物到此时生且“清静明洁”之说。《孝佛经》亦记有“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矣”的说法,所以才把这一天所代表的节气叫清明。古人以为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因阴阳参差,阴历日期不宜固定,曹魏以后定上巳节为三月三日。《兰亭序》描写“暮春之初”“修楔事也”春日万物生长,病毒易生,所谓修楔是一项传统的民俗活动,即人们到水边洗濯以预防疾病。看来修楔是为了达到“清洁而明净”的目的,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清明。</p> <p class="ql-block">清明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駑;三候,虹始见。”烟雨十里春深,桐花盛开如锦,田鼠隐居于穴,鹌鹑出来活动,又见日穿云影,彩虹初见,落花覆草痕,彩蝶双飞去,一个桐花繁盛的季节即将来临。</p> <p class="ql-block">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宋元时,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扫墓祭祖是清明的重要内容之一,祭扫祖先是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已久。《论语.学而》中有云:“入则孝,出则悌,谦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孝是人根本,对父母祖先的祭祀,是孝的重要表达形式之一。清明祭祖文化是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礼教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据《帝京岁时纪胜》所载,清明之日,倾城百姓出游四郊扫墓,拜过墓后,就在墓前放风筝一比高下。放风筝也是清明的一个重要活动,尤其是孩子们的乐事,“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赶东风放纸鸢”的美好场景,漫空遍野中各式各样的风筝,令人眼花缭乱,也给春天带来了更多的灵动和风采。清明还有一个常见的习俗就是“用柳”,人们往往认为柳树的柳枝有驱邪治病之类的作用,甚至有些地方认为柳枝有通灵招魂的作用。故家家户户插柳枝,妇女戴柳枝起到一个驱除不详的作用,和我们端午插艾草的功能比较类似。清明还有蹴鞠、植树、荡秋千等户外活动及吃子推燕、醴酪、青团等。</p> <p class="ql-block">清明又称踏青,《旧唐书.代宗记》有“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 ,唐《岁华纪丽》且有:“二月二日踏青也”之说,《梦梁录》有“清明日又有龙舟可观”之语,《东京梦华录》记载,清明时节,都市人出游郊外,四野如城市般热闹,人们在花树园囿之间,野餐宴饮,日暮而归。这种郊游活动古之称为“踏青”。宋.欧阳修写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p> <p class="ql-block">清明是诗人寄托情感的日子。杜牧的《清明》中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住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王禹偁的《清明》曰:“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高启的《送陈秀才还沙省墓》:“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衰。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p> <p class="ql-block">从清明的祭祖到踏青,再到诗歌,人们对于清明的理解是清净明和,一方面是痛定之后的长歌当哭,写下过去的缅怀和眷恋,归于了悟平和;一方面是知音相伴时的言笑晏晏,珍惜当下的温存和心动,安于随喜自在。</p> <p class="ql-block">让我们酿上一坛上好的桃花酒,待微醺徘红,携手踏青,去水汜之畔,看看老桐树又新生几圈的年轮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