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棉的微笑

山之雨/吴鹏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清晨,薄雾轻盈地笼罩在城市上空,街道上仿佛飘着一层淡淡的云,太阳在朦胧中也呈现出橘黄的颜色。早餐后到酒店门口准备登车,这时才看清这座名为皇家酒店的模样。高大的门廊上面,英文写着royal empire hotel,门前伫立着湿婆和大象及战神的塑像,后面的高层楼体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宽阔宏伟。此时,已经有十余辆大小不同的旅行车在酒店门口等候,足见这座酒店所容纳的旅客之多。门前一条笔直宽阔的大道横贯东西,路上的小汽车飞快驶过,更多的是各种摩托车及接客的三轮小客车。</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旅行车离开酒店开上了通往暹粒的北向公路。暹粒是柬埔寨第二大城市,历史上曾是柬埔寨的首都,距金边314公里。它位于柬埔寨西北部,距泰国边境仅150余公里。按导游所说,这里“暹”是指暹罗,即当时的泰国,“粒”在高棉语中是“胜利”的意思,不难看出这个地名是纪念当时对暹罗打了胜仗。这里是吴哥古迹的集中之所,现在已成为柬埔寨旅游业的重镇。那里的大吴哥和小吴哥遗迹代表着柬埔寨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办事认真的导游阿丁在车前部挂了一幅带有磁吸的地图,车行在路上,他把吸在车顶的地图放了下来,用伸缩笔指着地图上一条从金边向南延伸的道路说:“目前柬埔寨交通还不是很发达,全国有25个省,只有7条国道,高速公路仅有一条,是这条从金边到西港的100多公里,那里是柬埔寨的海港,是有钱人的天堂,赌场很多,中国人很多,东西也最贵。柬埔寨的物价在整个东盟组织内排在第二。”</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他接着用伸缩笔指着由金边向北部延伸的道路说:“这条是我们现在从金边去暹粒的6号公路,中部呈黄色的区域是平原,这里有牛,是灵牛,是我们柬埔寨的国兽。他指着地图上右边的绿色区块说:“这是东部山区的森林,有老虎,有宝石。这个拿弓箭的人是代表少数民族,他们靠打猎为生。我们将要去的吴哥古迹位于西北靠近泰国的位置。现在,泰国有人说吴哥是属于他们国家的,简直可笑。他们大概忘了,以前整个泰国都是柬埔寨的一部分。”但过了片刻他还是叹了口气,说:“现在国际上仍然是丛林法则,国家弱就会被别人欺负。”</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从阿丁的地图上还可清楚地看到柬埔寨境内的主要水系像“Y”字形延伸,以金边为中间点,右边那条是湄公河。它起源于中国的青海,流经东南亚五个国家,从老挝进入柬埔寨境内,并滋养着柬埔寨东部数省。在这段流域中有一种湄公河豚,体型长得圆圆胖胖,身上长满肉刺,从正面看它有点像噘嘴翘唇的丑陋人脸,但它却被叫作“美人鱼”,这好像有点费解。由于人类常年的捕捉与水质污染,这种河豚数量已急剧减少,成了濒危动物。“Y”字形左边的水系是洞里萨河及长条状的洞里萨湖所形成的水系,旅行车正是沿着这条水系方向朝暹粒开去。</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这条公路是柬埔寨的国道之一,只有两车道,中间也没有隔离带,不时有摩托车从旅行车边驶过。车窗外的大片原野如同无尽长卷一般在眼前徐徐展开。偶尔有散养的牛在荒野中悠闲地吃草,它们浑身上下呈白色,这在中国似乎很少见到,不知是否就是导游所说的“灵牛”。许多田地里没种庄稼,祼露出黑色火烧过的痕迹。公路边不时出现成片的简易房,它们是用木头和铁皮搭建的高脚屋。房屋周围零星种着芭蕉树和椰子树。有的屋前有小片摊开的粮食,正在接受阳光的曝晒。随着车轮飞转,眼前又出现连排的商铺,还有小贩守着水果摊在叫卖,偶尔还有金碧辉煌的寺庙从车窗外一掠而过。公路上似乎没有公交车,也很少见自行车,民众出行基本是骑摩托车,因而每经过一处路口几乎都可见到等待通过的摩托车。也正因如此,沿途的加油站很多,好像每隔几公里就有大小不一的加油站伫立在路边。</p> <p class="ql-block">  大概是不同朝代对不同国家会有不同的认知,导致了称呼上的悄然变化。中国对柬埔寨的称呼最早是抚南国,隋朝后叫真腊,在中国元朝时(1295年)曾有朝廷官员周达观以钦使随员身份出访真腊,经湄公河往洞里萨湖,最终抵达吴哥,并逗留一年,撰写出一部详细记录当时柬埔寨社会、文化习俗及山川物产的游记‌《真腊风土记》。上面记载了当时柬埔寨与中国商人来往做生意的情形。这时的柬埔寨主要是用蜂蜜和香料交换来自中国的丝绸和瓷器。而中国在明朝万历年后,才开始改称这个国家为“柬埔寨”。</p><p class="ql-block"> 临近傍晚,西斜的太阳慢慢在无尽的平原顶端落下,我们的旅行车终于到达了暹粒市,这300多公里路程用了近6个小时。旅行车径直开到了吴哥景区售票处,我们提前在这里购票,便于明天直接进入景区参观。吴哥古迹是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建筑群,对来此参观的本国人免费,但对外国人明码标价。买票时,排队依次到摄像头前拍照,头像被直接打印在37美元的门票上。</p><p class="ql-block"> 夜幕开始把暹粒市笼罩起来。街道上商铺众多,霓虹闪烁。我们进入一家酒店晚餐,门楣上挂着中文“光华酒店”招牌,旁边则有“四川广东名厨承接各类大小宴席聚会及工作餐”的字样,下面还有“台湾茶餐厅”及“台湾干切牛肉和小笼包”的牌匾在招徕顾客。</p><p class="ql-block"> 又是阳光普照的一天。走出酒店玻璃大门,立即感受到正在升高的气温。二月份是柬埔寨旅游的黄金季节,但白天气温已达到了35摄氏度。再过一个月就是柬埔寨的泼水节,气温会达到42摄氏度,并且不排除达到46摄氏度以上的极端气温,如果那时来此旅游可能会得到终生难忘的体验。 </p><p class="ql-block"> 旅行车不到20分钟就开到了吴哥景区入口处。“吴哥”是由梵文nagara音译演变而来,即“都城”之意。整个吴哥的古迹现存600多处,分布在面积45平方公里的森林之中,其中“大吴哥”和“小吴哥”是这些古迹中最为集中与辉煌的两处古建筑群落,也是距暹粒市区最近的,被誉为古代东方“七大奇迹”之一。大约在公元400年,生活在东南亚半岛的高棉人开始崛起,并逐步建立了“高棉帝国”。公元11至13世纪是高棉帝国最强大的时候,其版图几乎占据了整个中南半岛,一度成为东南亚最强大的国家,版图从现在的柬埔寨全境一直覆盖到老挝、泰国、越南、缅甸和马来西亚,甚至包括了中国云南的一部分土地。这时首都吴哥的人口将近100万,其繁荣程度应该比盛唐长安差不了多少。</p><p class="ql-block"> 大吴哥就是历史上盛极一时的吴哥王城遗址,是世界上最早的高棉式建筑。而小吴哥是人们对“吴哥窟”的代称,高棉语为“毗湿奴的神殿”,是世界上最大的石窟寺庙。它是吴哥古迹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庙宇,以建筑宏伟与浮雕细致闻名于世,其独特造型已成为印在柬埔寨国旗上的标志。</p> 进入大吴哥城堡的长桥 <p class="ql-block">  吴哥王朝是柬埔寨历史上最为兴盛的朝代。它始于9世纪,第一位国王阇耶跋摩二世带领国家脱离爪哇的统治,恢复了柬埔寨的独立。公元802年,他自立为王,在距今暹粒不远的库楞山建立了都城。经过几代国王的努力,吴哥王朝的版图逐渐扩张到了包括今日泰国老挝和越南的大部分疆域。而由于虔诚的宗教信仰,每代国王都大兴土木,开建自己当政时期的宫殿和国庙。12世纪初叶苏利耶跋摩二世弑叔君夺得真腊国王位后迁都至吴哥,又营造起比前任所有国王建造的七百多座庙宇规模更为宏大的建筑,以作为国庙和他自己将来升天的太庙。400年间,吴哥王朝造就了空前兴盛的城邦,跻身于亚洲最重要、最繁华的城市之列。但由于大兴土木耗伤国力,已难以阻遏边陲少数民族坐大称王,加之瘟疫及宫斗等问题,导致整个帝国大厦走向崩塌没落。公元1431年,这里被暹罗(泰国)人占领,大部分的建筑尤其是整个灌溉系统被破坏,高棉王室及民众纷纷搬离吴哥,曾经的王城渐渐凋零、荒废,雄伟的宫殿和神庙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进而被茂密的丛林所覆盖。直到1861年,才通过葡萄牙和法国旅行家的意外深度探访并公之于众,遂再次引起轰动。</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大吴哥作为真腊国新建的国都,其形状为各边长3公里的正方形,外围有高约8米的城墙,占地面积相当于北京故宫的两倍。城墙外环绕着宽约100米的护城河,展现了其宏伟的规模。城内有广阔的街区和形形色色的宝塔、寺院、拱桥等,四面各有城门,东面还有一座凯旋门,城内及四周有宫殿和庙宇百余处。</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从南门踏入这座古城,先要经过长长的宽阔石桥。石桥前端两侧有雄浑的七头蛇,抬头凝视着前方,后面各有27尊众神抱着长长的七头蛇身似乎在拔河一般。这是印度神话中天神与修罗神在把蛇王婆苏吉充当绳索搅动乳海,并争获长生不老药的场景。导游说:左侧石雕是天神,代表着正义与智慧,右边石雕是魔鬼,代表着邪恶与财富,大家可根据自己好恶选边拍照。然而,每人都拿出手机在两边穿梭。虽然正义与邪恶互不相容,但看来智慧与财富是大家都想兼得的。</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吴哥古迹的通道左右通常都有多头蛇那伽,它有三到九个头,都是单数,昂首如扇,威风凛凛。最早的那伽,身躯匍匐地面,蛇头只装饰着简单的冠冕,到吴哥王朝时期,蛇头开始装饰火焰般的秀发,挺脖昂首,位置也升级到一排石柱之上。导游阿丁对此情有独钟,说应该尊称它是“龙”,而不是“蛇”,象征人世间和神灵世界的链接。但它身上无鳞,头上无须,腹下也无脚,与中国人脑海中的龙形象相距甚远,感觉还是称它为“蛇”更符合实际些。</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过桥后的城门上有一座高达七公尺的石雕四面佛头像,那是吴哥王朝鼎盛时期国王加亚华尔曼七世的面容,象征着智慧与慈悲。柬埔寨的宗教氛围浓厚,现存的各种神庙还有3000多座。在今天的泰国、老挝和越南也发现有大量柬埔寨的宗教性古迹,因为当时这些国家都曾是柬埔寨的领土,居住着不同民族,很多古迹有石刻记载着它们的源起。</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印度教是世界上较早的宗教之一,公元一世纪时由印度传到了柬埔寨,人们开始信奉早期印度教(婆罗门教)的湿婆,他是破坏与毁灭之神,额上的第三只眼能喷出毁灭一切的神火,具有生殖与毁灭、创造与破坏的双重性格,拥有无与伦比的高贵地位。柬埔寨在11至12世纪,开始信奉印度教的毗湿奴,他被视为众生的保护之神,其性格温和,对信仰虔诚的信徒施予恩惠,且常化身成各种形象拯救危难的世界。而到12至13世纪,柬埔寨人又开始信奉大乘佛教,把菩萨供奉在最显著位置。在这里我总算明白了‌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在教义宗旨方面的明显不同。通常小乘佛教是以自我完善为宗旨,强调个人解脱与涅槃的追求,通过持戒、修禅和学习佛法来达到。而大乘佛教主张普度众生,强调智慧与慈悲,通过修行和奉献来追求大乘菩提的境界。在东南亚国家多数是以小乘佛教为主,但在中国则是以大乘佛教为主,这倒真与国家和人民的气度相吻合。</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进入吴哥城内,众多参天大树笔直光滑,树冠高大茂密,它们已经生长了数百年。有些树含有很高的油脂成分,在树长大后,人们在树身上锯出缺口,用火烧烤,很快会有油一般的液体流出,一棵树一次能收获约两升的油状液体,因此,它又被叫作“漆树”,古人以此作为造船及家具的重要材料。</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城内的宫殿许多已经坍塌,一些高耸入云的粗大乔木凸显神力,下面壮硕的根茎开始把荒芜的砖石结构包裹着生长起来,形成了“树包石”的奇观。有些树根深植入部分建筑物的红壤砖缝隙,并逐渐将缝隙扩大,最终成为部分建筑物坍塌的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进入古城之中,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古迹残垣,很多是被人为毁坏,破损严重。1863年后,法国入侵柬埔寨后许多柬埔寨古物已开始流失,以前这里的许多佛像都是金身,但后来由于殖民者的进入和文物贩子的盗取,许多极具价值的佛像被整体挖凿,只剩下庙宇中墙壁上的空洞和断头佛像的残身,往日辉煌灿烂的古建筑已变得满目疮痍。</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大吴哥城中最大的一处古迹是巴戎庙。由于已没人知道这些古庙的原有名称,只能根据当地人的叫法为其命名。“巴戎”就是根据当地人流传下来的高棉语音译,意为“护身符”。面对这壮观的古建废墟,导游阿丁大声说:“这些古迹并不是由西方人‘发现的,而是一直就存在,并有当地人驻守在这里。所谓‘西方人重新发现’只不过是他们通过当地人引领找到这里,并开始大肆宣扬。”</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吴哥王朝有三十多位国王,为彰显对神灵的虔诚与敬畏,每一位国王都力图建立本朝代的皇家宫殿。这些宫殿是国王平日对所敬神灵的拜谒之所,也是他们死后骨灰的安放之地。其中,巴戎庙体量宏大,分为数层,分布着54座宝塔,代表当时有54个省,每座宝塔里面都有一尊菩萨,代表每个省的省长,但现在这些菩萨早已踪迹全无。每层基座都紧密排列着大小相间的殿堂,基座相叠,逐渐增高。在每一座石塔的顶端都刻有当时国王加亚华尔曼七世的头像。在整个建筑中央的最高点是一尊巨大的四面佛头像,虽然数百年的风雨侵袭已使雕像外观变得粗糙,但其轩昂的眉宇、中稳的鼻梁和热情微闭的嘴唇,仍展现着沉静与安详的气场,在布满青苔和荒芜塔基的衬托下显现出所蕴含的历史厚重与佛法力道。后人称此雕像展现的是“高棉的微笑”,并以此作为这整座古迹的别称。</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十二生肖塔是十二座孤立的塔楼式庙宇,按照十二生肖排列。这是当时的国王阇耶跋摩七世下令于十二世纪末建造的,每座塔庙有不同的属相,居然与中国的十二生肖有些类似,只是中国生肖中的老虎和兔子在这里分别被狮子和猫取代。由于时间久远,这些掩映在茂密丛林中的塔庙被风雨剥蚀,塔身已残破不堪,难以看出每座塔所代表动物。据历史记载,这些塔在古代曾被用作解决人们之间纠纷的场所,类似于一个古老的“法院”。如果两家打官司,无法辨明是非,或犯人不认罪,就按照属相关进相应的塔里三天。塔里环境恶劣,蛇蚁鼠蝎样样都有,三天后如果安然无恙,就证明神灵判定无罪;如果被咬得体无完肤,那就是神灵认定有罪,以此作为惩罚。在当时古代的简陋条件下,估计进入这些“法院”的人们恐怕大多凶多吉少吧。</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一片空旷的场地前方,有一座类似主席台式的建筑,有着精美的雕梁画柱。一排大象的造型构成了底色图案。据说古代的国王就是在这里检阅军队。古时大象很多,成群结队从此经过,因而这里被现今的人们称作“斗象台”。这是由高棉王国阇耶跋摩七世国王在十二世纪晚期所建,不仅国王检阅时站在这座高台上,而且也是国王举行庆典仪式的地方。除了盛装的马队、车队和将士们从广场上走过,每年这里也将举行盛大的斗象大会,在斗争中胜出的大象会被选中作为国王的坐骑。</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塔普伦庙又称“母庙”,兴建于1186年,是吴哥王朝的国王加亚华尔曼七世为纪念他母亲所修建的寺院,国王称他的妈妈是女菩萨,曾度人无数。如佛教《心经》所说“般若波罗密多”的“般若”是指“智慧”,“波罗密多”即指“度人到彼岸”的意思。当时的国王建造这座母庙的另外目的,是力图把这里作为一座大学,召集佛家弟子来此深造。该庙建成时间也属于吴哥王朝的较为后期。寺庙共有36座宝塔,里面没有四面佛,但有莲花和女菩萨。宝塔中有佛龛,佛龛内壁呈现许多小洞,那以前是镶宝石的位置,当蜡烛点亮佛龛时,这些宝石能反射出五颜六色的光芒,预示佛法的无尽光辉。但这些宝石早已被人盗挖,只留下那一个个小洞。著名电影《古墓丽影》曾将此作为其重要取景地之一。</p> 大吴哥遗址 高棉的微笑 斗象台 十二生肖塔 <p class="ql-block">  旅行车再次启动了,是开往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吴哥窟,即“小吴哥”,这个名字译自高棉语,意为“毗湿奴的神殿”,也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太阳的守护者”之意。它</span>距上午参观的大吴哥约一点七公里,是吴哥古迹中离暹粒市中心最近的,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之一。为了供奉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湿奴,当时的国王举全国之力,花了近35年时间才建成,不仅将其作为供奉毗湿奴的庙宇,而且把它作为自己去世后的陵墓。中国元朝航海家汪大渊在1330年至1339年间曾游历吴哥,他称这座无与伦比的建筑宫殿为“桑香佛舍”。</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小吴哥的四周环绕着护城河,有一条宽阔的石桥直通其中。这座桥被称作“彩虹桥”,是因为该桥也有七头蛇作为守护神,它的七个头代表着彩虹的七种颜色,故名。由于已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石桥受损严重,桥两侧巨蛇的绵长身躯已经断成多截,有些地方甚至已蛇身不存。</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城中心,坐落着庞大的金字塔式寺庙,宽大的石基层叠升高,整个古迹外貌如山峰隆起,每一层都有回廊环绕,在最高层平台矗立着五座宝塔,如同骰子上的五点梅花。其中四个较小的宝塔排列在四角,最大的宝塔巍然屹立在正中,象征着须弥山的无限高峰,而在五塔之间还有游廊相通。整个建筑的中间层回廊还有数百米长的浮雕壁画,描绘了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耶那》的故事。雕刻刀法细腻,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展现着吴哥窟建筑的独特魅力。整个建筑外侧原本也有长长的回廊。并有金光闪闪的菩萨雕像,但是据说在法国殖民时期,一些盗贼们为了搜刮黄金和盗窃雕像,不惜把外侧的长廊全部损毁,现在已变成了一堆堆长满青苔的乱石。</p><p class="ql-block">  回音壁是主神庙中间层回廊上的一处过道斗室,它具有一种特殊的回音功能,且不像以前曾体验过的那种声音顺着墙壁传导,使另立在远处的人能听到声音回响,而在这里却是以自身体验来感受声音的神奇。当在斗室的中间站好,默默地许下心愿后,背靠着墙边拍自己的胸口,就能听到“嘭嘭”的回声,而如果挪动脚步站到一旁立刻没有了这种效果。这种现象在其他相同的过道位置均不会出现,成为这座古迹中令人惊奇处之一。由于吴哥窟外观设计之精美,工程营建之细腻,被中国钦差大员周达观称为“鲁班墓”。</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吴哥窟的最高处是中心塔,亦被称作“天堂”。原先建有三条阶梯直通上去,中间一条为国王专用,两侧是文武官员的通道,看上去十分陡峭,且没有扶手。据说在殖民时期有一位法国官员的夫人在登高参观时就是从这陡峭的阶梯上滑落下去而真的去了天堂。现在由于历史久远,通道顶端的石阶已严重风化。为保证安全,在石塔后部已用钢管和木料重新搭建了阶梯,增加了两旁的扶手,即使这样仍然令许多人望而却步。意欲上行的人手脚并用总算到达了最高的中心塔,但也难禁气喘吁吁。很难想象古代吴哥的统治者们是如何登顶拜谒神灵的,有人突发奇想地推测可能古代国王们正是想以此作为对其幕僚和接班人们在体能方面的一种考核吧。</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座吴哥窟是吴哥古迹最精华的部分,也是柬埔寨早期建筑风格的代表。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吴哥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从那时起,吴哥窟作为吴哥古迹的重中之重,成为柬埔寨一张亮丽的旅游名片。</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站在“天堂”眺望,周围的吴哥寺庙和远处绿色的原野尽收眼底,太阳已经摇摇欲坠,无尽平原上一株株棕糖树斜拉出长长的树影。站在古塔前方的一片水塘边,可以清晰地拍出古塔倒影。镜头中四个小塔拥簇着最大的中心塔,显得亲密而温馨。回望这些耸立在夕阳下的古建,能感受柬埔寨千年历史的沧桑和曾经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那一汪清水仿佛就是古老历史的回光返照,逝去的美好和高棉的微笑在此时重又变得栩栩如生。</p> 小吴哥(吴哥窟) 雕刻的壁画 <p class="ql-block">  然而,历史像一支不留情面的画笔,书写着烽烟飘过的每一个瞬间,并不会因为对神灵的虔诚和敬畏而使国家免灾或强盛。导游阿丁在返回宾馆途中谈起自己的国家时不由得仰天长叹。由于长期耽于建设宫殿与寺庙,掏空了国家的资源与家底,强盛的柬埔寨吴哥帝国后来开始显出疲态,对领地的控制与强敌的防范愈发力不从心,致使以往不过仅是远方边陲的少数民族逐渐坐大,并最终揭竿而起。曾经庞大辉煌的柬埔寨竟然被后来出现的安南、寮国、暹罗等不同势力不断压缩,以至成为今天处于东南亚南部傍海的一个小国。</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旅行车里一片安静,只听见车轮在沙石路上疾驶时发出的“沙—沙”声响。也许这就是旅行的魅力之一,它总是能给人带来无尽的快乐与有益的沉思。</p> <p class="ql-block">(漫游柬埔寨之二,2025.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