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心与教心的对话 ——自治区“天山英才”邓红艳名师工作室3月读书教学分享会

四夕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三月的风,携着盛唐的墨香,轻轻叩开春日的窗扉。我们以云端为席,以文字为舟,共赴一场穿越千年的心灵邀约。《唐诗三百首》,如星河垂落,每一颗璀璨的星子,都是诗人挥毫时遗落的叹息与欢歌。今日,我们循着平仄的韵脚,触摸那些未曾冷却的体温,聆听长安月下、塞外风中,依旧回荡的琅琅清音。2025年3月30日,自治区“天山英才”邓红艳名师工作室相约云端,共品盛宴。 本次活动由李霞老师主持,全体工作室成员共同参与。<br>   杨仲玲老师以《唐诗三百首》中的李白为主要讲述对象,展开了一场诗意之旅。她梳理了李白跌宕起伏的生平:从青年时“仗剑去国”的豪情,到长安仕途的失意,再到流放夜郎的困苦,最终晚年漂泊的孤寂。这些经历深刻塑造了他诗歌的独特风格。在诗歌意象分析中,杨老师指出李白诗中频繁出现的月、酒、山、剑等意象,既是其诗歌的鲜明标志,也折射出盛唐的雄浑气象。她引用余光中“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的评语,生动诠释了李白浪漫不羁的诗风。通过对《峨眉山月歌》《行路难》等经典诗作的解读,杨老师带领听众深入李白的思想与情感世界。她的讲解让听众不仅感受到李白诗歌的魅力,更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自豪。 王建梅老师围绕《唐诗三百首》的教学设计,从四个维度展开了一场深入而系统的教学分享,带领我们领略了这部由清代蘅塘退士精心编选的经典诗集的永恒魅力。在教学设计中,王老师首先从作者背景入手,通过梳理唐代诗人的生平经历、创作风格及其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背后的文化土壤。其次,在诗歌题材的讲解上,王老师分类剖析了唐诗中的山水田园、边塞征战、送别怀远、咏史抒怀等不同主题,引导学生体会唐诗题材的丰富性。在阅读指南部分,王老师分享了如何指导学生鉴赏唐诗的方法,包括把握诗歌的意象、韵律、修辞手法,以及结合历史背景解读诗人的情感表达。她强调,只有深入理解诗歌的语言和结构,才能更好地体会其艺术价值。最后,在经典赏析环节,她指出,唐朝是一个充满浪漫、包容、开放和自信的时代,唐诗不仅承载了诗人的个人情感,更凝聚了古人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杨红梅老师从诗教文化、以诗育人、诗与远方三个方面分享了《唐诗三百首》的教学实践与思考。提倡传承诗教文化,培育时代新人。建议教学中,将唐诗作为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以诗育人,落实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从情境化教学、生活化链接、情感化共鸣三个方面落实诗词教学。诗与远方,是新时代教师的使命担当。以文化人、以美润心。让诗意照亮教育之路。诗教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更是立德树人的沃土。让我们以诗为舟,载着学生驶向“诗与远方” 在“会当凌绝顶”中锤炼奋斗精神,在“粒粒皆辛苦”中涵养劳动品格,在“天涯若比邻”中厚植天下情怀。最后用《唐诗三百首》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引起大家读书共鸣! 崔枫老师以品《唐诗三百首》,悟千年诗意风华为主题,总体介绍了成书的背景与意义。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选集,由清代蘅塘退士孙洙精选唐代77位诗人的311首代表作品而成,旨在为大众提供一部兼具艺术性与普及性的读本。又从题材丰富,涵盖山水田园、边塞征战、咏史怀古、羁旅思乡等主题展开,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家国、历史与人生的深刻思考。王维笔下的空山秋雨、王昌龄描绘的边关冷月、杜牧咏叹的赤壁遗恨、李白抒写的游子愁思,无不体现唐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的艺术特色,其严谨的格律与真挚的情感更赋予诗句永恒的生命力。在当代社会,《唐诗三百首》仍具有重要价值:其优美的意境能滋养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提升审美素养;作为中华文化瑰宝,它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与文化自信;诗中蕴含的人文关怀更为浮躁的现代社会提供心灵慰藉,促进跨时空的精神对话。 马婧教师深刻阐述了唐诗教育在当代社会的独特价值。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唐诗能帮助学生培养稀缺的专注力和沉淀能力。通过"采菊东篱下"等诗句的慢读教学,学生逐渐从浮躁转向沉静,体会到语言中蕴含的安宁之美。为拉近古典诗歌与现代生活的距离,马老师创新开展了“唐诗新唱”、“诗画同源”等多元活动,并运用多媒体技术生动呈现诗意。唐诗不仅滋养了她的专业成长,更在她遭遇职业低谷时给予精神力量。通过发起“每日一诗”等社交媒体活动,她成功让唐诗融入学生的数字生活。对她而言,《唐诗三百首》已超越教学工具范畴,成为教育哲学的重要源泉,让她坚信语文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文化传承和人格塑造。 夜色染透电子窗棂,而云端的诗行仍泛着温润的微光。这场云端雅集终要暂歇,但长安的钟声、边塞的羌笛,已借由屏幕那端的分享,种进每位教育者的心田。带着唐人“春风化雨”的襟怀走进课堂,让语文的土壤里,生长着李白举杯邀过的明月,杜甫笔底呜咽的江河,王维空山新雨后的松涛……那满屏跳动的诗句,恰似未熄的烛火,照亮语文人永恒的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