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流水席”

彬子

<p class="ql-block">文图/彬子</p> <p class="ql-block">在我的家乡山东省金乡县,无论是婚丧嫁娶,“流水席”始终是待客的重要习俗,尤其是丧事上的“流水席”,几十年来几乎未变,原汁原味地传承至今。</p> <p class="ql-block">“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尽管金乡县地域不大,但各村丧葬习俗却千差万别。有些村庄的“流水席”十分简单,吊丧者无论身份高低,礼金多少,都是一碗荤素搭配的“大杂烩”,顶多加一盘花生米作下酒菜。而在我们村,丧事“流水席”却极为讲究,通常有八大盘:四热四凉,荤素搭配,外加一两个“压轴”大件。若家中老人均已离世,则上整鸡和整鱼两件;若还有一位老人健在,则只上一件,称为“以九代十”。这种规格之高,常令邻村咋舌。</p> <p class="ql-block">在丧事上,无论平时多么节俭,村民都会格外大方。若“流水席”档次低、分量不足,甚至出现“漏席”现象,不仅会被村民嘲笑,还可能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让主家在村里抬不起头。因此,“流水席”的好坏,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对逝者的孝心。</p><p class="ql-block">丧事的操办和“流水席”的筹备,均由村里自发成立的“红白理事会”负责。负责人被称为“大总理”,通常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他们经验丰富,做事有条不紊,确保仪式顺利进行。</p> <p class="ql-block">“流水席”通常在出殡前两三天开始筹备。首先确定桌数,一般按“下书”数量的2.5倍准备。例如,我家当时准备了35张“书”,考虑到亲戚人数较少,最终安排了70桌。</p><p class="ql-block">过去,筹备桌椅、锅灶和餐具需要挨家挨户借,还要做好标记,颇为繁琐。如今,随着婚丧服务行业的兴起,只需一个电话,桌椅餐具便能迅速送达。</p> <p class="ql-block">买菜是“流水席”的重中之重。过去需要跑遍几个乡镇才能买齐,如今菜市场一应俱全,加上村里有了交通工具,只需一上午便能“满载而归”。有趣的是,我们这里不叫“买菜”,而是叫“抓菜”,一个“抓”字,生动体现了村民的忙碌与紧张。</p><p class="ql-block">“流水席”的厨师都是村里的“半路出家”者,虽未受过专业培训,但凭着一颗为村民服务的诚心,做出的饭菜虽不及城里饭店精致,却十分可口。</p> <p class="ql-block">出殡当天的中午,“流水席”正式开始。几十张桌子在村中大街上一字排开,五六人或七八人围坐在八仙桌旁,等待开席。端盘子的“传菜生”都是身手利索的青壮年,托盘上至少放四个盘子或大碗,几乎跑着上菜,体力稍弱者往往难以坚持到宴席结束。</p><p class="ql-block">与城里饭店不同,“流水席”是等所有桌子上一道菜上齐后,才上下一道菜。往往是下一道菜还未上,桌上的菜已被一扫而光,“传菜生”顺手将空盘子捎走,行云流水般,或许这正是“流水席”得名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流水席”通常先让女人和孩子入座,然后男人才就坐,这一细节体现了乡村的淳朴民风。</p><p class="ql-block">随着社会发展,村里的青壮年逐渐外出打工,“流水席”也悄然变化。喜宴、寿宴多由饭店承接,但丧事上的“流水席”却依然保持传统(只是为了节俭,盘子的数量有所减少),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古朴的民风与民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