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游潮汕——1.汕头

赵优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是在海南过的冬季,住了二个多月,准备起程返回宁波。欣慕潮汕地区悠久的历史,浓郁的侨风和难忘的美食,就拐了个小弯,前往潮汕地区稍住了几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飞机于2025年2月28日傍晚,抵达揭阳机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粤北的潮汕地区包括潮州、揭阳和汕头三市,潮州在北,揭阳在西,汕头在南,三足鼎立。机场在揭阳,我们下机后携程旅行社已派车接机。我们是四人成团,加司机兼导游,整个游程五人一车,挺便捷。离机场驱车首抵汕头,住汕头的金海湾酒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汕头的城名源于韩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韩江干流发源于粤北紫金县的七星岽,称梅江,沿北东向流至大埔三河坝与汀江(发源于福建长汀马木山)汇合后始称韩江,此后折向南流,至潮洲潮安进入韩江三角洲,分为东溪、西溪、北溪,经汕头市各入海口注入南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韩江途经入海口,水势渐缓,浮沙沉积。在潮起潮落的海浪作用下,形成沿海条状高地,名之为沙陇。沙陇脊起处名‘’汕‘’,成片脊起处就叫 ‘’沙汕坪‘’。濒海开端处就称 ‘’沙汕头‘’,又称 ‘’汕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潮汕地区自秦汉起就建立行政机制,先后称 ‘’揭阳县‘’ 和 ‘’义安郡‘’ ,至公元591年 (隋开皇11年) 始改称 ‘’潮州‘’,明清时期汕头地区隶属潮州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汕头是韩江泥沙沉积,潮汐冲击而成,开埠至今只有130多年的历史,称 ‘’汕头埠‘’ 。1921年,汕头与澄海分治,成立汕头市政厅,正式称为“汕头市”,1958年,设立汕头专区,潮汕地区的行政、文化中心开始向汕头转移;1981年,设立汕头经济特区;1991年,重新调整行政区域,潮汕地区分为三个市,汕头市成为其中的一个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3月1日晨7时起身,揭帘推门入阳台,见天有异象,原本鱼鳞状的天云裂开了一条缝,忽记今日是农历二月二日,农谚曰:‘’二月二龙抬头‘’,真是 ‘’天龙横空‘’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今日始,我们开启了潮汕游的行程,第一个旅游项目是参观汕头历史文化博物馆。汕头历史文化博物馆设在新区的海边,门前广场上有座群舞的雕塑,雕塑表现的是流行于潮汕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 ‘’英歌舞‘’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博物馆9点开门,而我们同时预约了博物馆底下一层,10点半开演的英哥舞表演秀,遵我们的蔡司导(司机兼导游)嘱,争先排队,抢点进门,避开人群,逆向参观。于是我们一进门就先乘电梯上五层,参观潮汕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展厅汇聚了潮汕地区大量的精美艺术品,用多种形式展示潮汕三市已申报核准的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虾篓是令人叹为观之的金漆木雕工艺和缕空木雕工艺精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用了上万片不同形状的烤瓷片贴画十分精緻,潮汕的嵌瓷贴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舞龙、舞狮和赛龙舟是潮江地区历史悠久,深受民间喜爱的运动娱乐项目。烟花火龙更是揭阳地区最受欢迎的民间活动,已有600的历史传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英歌舞是一种融舞蹈、南拳套路、戏剧演技于一体的广场舞,2006年潮阳英歌、普宁英歌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用铁棍敲打出来的牛肉丸,更是深受食客喜爱的潮州菜肴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五层还有名家收藏展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沿斜坡主道下行,三、四层有潮汕华侨历史博物馆4个展厅;三、四层还设有汕头市美术馆3个展厅和城市规划展览馆2个展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潮汕华侨历史博物用4个展厅详述潮汕侨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足见潮汕华侨在潮汕历史沿革中占有的重要地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华侨历史博物馆载述, 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8月,英国凭借用枪炮签订的《南京条约》第二条的规定,强迫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可强盗还惦记着同为海上絲绸之路节点的潮汕口岸和其它口岸。1858年 (清咸丰八年) 4月,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溯白河而上,进逼天津。中英签订《天津条约》,继后中美、中法等国也互换确认。根据《天津条约》,咸丰九年十二月初九,即1860年1月1日,经美国使臣华若翰所请;清帝御批,潮州在第二批中率先开市,对外通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英商先广招大批潮汕劳工赴南洋(东南亚地区)打工,初期十分艰辛,很多劳工客死它乡,尸骨无回。后渐成趋势,乘红船出海成为贫苦农民谋生活的出路,出国侨胞规模达上百万之巨,现巳在海外历经数代。潮汕海外侨胞根系故里,爱国爱乡,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对祖国抵衘外敌、国家新生、和平建设和繁荣昌盛作出积极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汕头历史文化博物馆二层是会议中心、多功能厅和通用展馆的二个厅。二层的室外广场临海,涛声依旧,历史进步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时近10点30分,我们匆匆离开博物馆的一层大厅,赶至地下层。地下层另辟有一个临时的演出场地,供游客付费观赏潮汕地区特有的 ‘’英歌舞‘’ 表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英歌舞表演是主要演员化妆成水浒传里人物的不同扮相,随着锣和鼓不同节奏的击打声,作出转身、下蹲和腾跃的群舞动作。节秦明快,具有群众性和广场性的特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演出结束后,演员应邀返台与观众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塔山位于汕头市澄海城北5公里,是以塔山寺为中心的山水兼具的游览区,绿荫丛中,点缀着楼台殿阁,有两处据说是南宋丞相陆秀夫留下的石刻。寺中有尊元代石雕观音像,极受人们崇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有登山步道,可拾级而上;也有缆车从山背顺势而登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乘缆车登岗者,欲去塔山寺需从山岗处转下,从 ‘’流丹‘’ 石刻处下行至步行主道,再转赴塔山寺。主山顶有阁,可一览山海胜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离开塔山景区,前往汕头小公园历史街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汕头小公园位于汕头市金平区,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初,以“中山纪念亭”为起端,名为“四永一升平”的一道道骑楼老街呈环型放射状,形成城市街区,总面积72.43万平方米。汕头小公园吸引约339家商铺进驻,涵盖文化、零售、美食、培训、体验等多种业态,2023年被确认为“省级示范特色步行街”;汕头小公园中山纪念亭街区、小公园西堤街区2处被评为“第三批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个小公园,一部汕头史。作为汕头开埠区的核心地标,小公园承载着许多市民、潮籍侨胞的集体记忆。汕头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是上世纪早期老汕头经济繁荣的象征,也是华侨参与现代城市建设的集中样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21年,汕头设市后进入近代城市建设高峰期。彼时,汕头市政当局提出了市政改造计划,并利用侨资加以实施,广大爱国华侨及有识之士在“实业救国”之倡导带动下,纷纷投资建设家乡。侨资在其中起了主导作用,约占资金投入的三分之二,侨胞成片成街的参与街区建没,建成的骑楼建筑既有潮汕建筑特点,又融入南洋风格,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汕头小公园30年代初就建在汕头老市区的中心,有假山、喷水池,树有“万国来朝”牌,俗称 ‘’小公园‘’ 。 1934年4月为纪念孙中山先生三莅汕头,续建了一座八角楼,红柱绿瓦,名为“中山纪念亭”,也称 ‘’小公园亭‘’ 。文化大革命中的1969年,亭遭拆毁。1985年园林部门在原址重建假山、喷水池,植种椰子树、鱼尾葵等乔木和灌木,作为街心绿岛。1997年又重建“中山纪念亭”,而如今人们看到的中山纪念亭,则是在2016年再次修缮修复,此次修复完全还原了1934年小公园亭始建时的尺寸和工艺。经过现代道路改造,不见了绿地踪迹,但 ‘’小公园‘’ 仍在,它一直留在汕头市民的心里,成为外地游客观光的好去处,更成为海外游子寄托思乡情感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以建于1934年的中山纪念亭为中心,汕头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拥有中国内地面积最大的一片骑楼群,也是唯一呈放射状格局的骑楼街道。骑楼建筑科学规划,它以小公园亭为中心,向四周伸出蛛网状骑楼街道,形成放射格局;纵向为主街,横向为次街,纵横交叉形成网格,领粤东一时之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历经百年沧桑,小公园骑楼建筑群均已老旧。长期以来,作为汕头百载商埠的历史见证,以小公园为主体的历史文化街区是海内外潮人魂牵梦系的精神家园,更新与保护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是时代赋予当代人的历史责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17年,汕头市颁布《汕头经济特区小公园开埠区保护规划》,启动小公园开埠区首期修复改造工程。2018年5月,汕头市委发布《关于我市加快人才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在小公园集中展示全市最具影响力的艺术门类、最具活力的潮汕民间技艺及其最具代表性人才优秀成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经过修旧复旧、保育活化,南生百货大楼、汕头邮电总局等一批老建筑恢复了历史原貌和一片民国时期街区风貌。经综合利用,老建筑招牌依旧,底部新店新开,重获新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焕发出新的活力,再度成为汕头的热门旅游购物胜地,时逢春节,一片喜气洋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潮汕籍人士对中国电影事业作出了开刨性的突出贡献,汕头文化部门在小公园的核心地块,贯通两座街楼,兴办了电影博物馆,也称潮籍电影名人史迹馆。博物馆重点介绍了对中国电影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三位潮籍人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被称为中国电影之父的郑正秋出生于潮州,在上海长大。郑正秋(1889-1935)原名郑芳泽,号伯常,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我国最早的电影编剧和导演之一。青年时期郑正秋积极从事新剧评工作,1913年涉足影坛,编剧并参与导演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并培养了一批中国电影的开创人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蔡楚生,他被评论界誉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先驱者"、"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奠基人",1906年出生于上海,广东省潮阳县(今广东省汕头市)铜盂镇集星村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蔡楚生在1929年从潮汕到上海,后入明星影片公司,任郑正秋的助理导演和副导演,师从郑正秋。1931年夏,加入联华影业公司,正式担任编剧、导演。1934年,他编导的影片《渔光曲》,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轰动影坛,创造了当时中国影片卖座的最高纪录。影片在1935年2月举行的莫斯科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1947年,与郑君里合作编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部影片,再次创造了国产影片卖座的最高纪录,当时被誉为“中国电影发展进程上的一支指路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蔡楚生先后任文化部电影局艺术委员会主任和电影局副局长、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和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职。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文化革命时期,他被诬陷为“牛鬼蛇神”,惨遭迫害。1968年7月15日,62岁的蔡楚生含冤去世,11年后,冤案平反。蔡楚生对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贡献永存,永存的还有他那无法磨灭的影坛形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蔡楚生的自画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陈波儿,1910年出生,广东潮州市潮安人。她是从一名女演员成长为中国电影事业的组织和领导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29年,陈波尔在上海艺术大学读书时加入上海艺术剧社,从事左翼戏剧活动,成为中国革命戏剧最早的演员之一。其后她分别与赵丹和袁牧之合演拍摄的进步电影 ‘’青春线‘’ 和 ‘’桃李劫‘’ 都取得巨大成功。1937年8月,在南京由李克农、叶剑英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8年年底,陈波儿从武汉来到延安。不久,她率“战区妇女儿童考察团”离延安,深入边区和各敌后根据地及重庆,历时一年零三个月,千辛万苦,历尽磨难,广泛宣传八路军在战区及敌后抗敌及生活情况。1946年,受派前往参加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创建工作,任东影中共总支书记兼艺术处处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9年秋,陈波尔调回北京,参与组建中央电影局,並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艺术处处长。在她的组织调动下,仅一年时间即拍成了《赵一曼》《钢铁战士》《翠岗红旗》等26部故事片和一批新闻纪录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50年,她倡议并参与组建了中国第一所电影艺术干部学校,(即北京电影学院的前身) ,是中国电影教育的奠基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可天妒英才,1951年11月9日因心脏病突发在上海去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电影博物馆还收集、展示了早期的电影器械,并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100部优秀电影作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老牌的汕头旅社早已不再住客,可不知何故,以此为背景,竟成了网紅的人像拍摄胜地,引得一群姑娘争相站上小櫈,请专业拍摄小哥,站高摸低的从不同角度给于拍照。</b></p> <p class="ql-block"><b>  邻近的汕头大厦,修复了外立面,而底铺正出售 ‘’可以带走的潮汕味道‘’ 的食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此处是大清邮政的原址,邻旁即是民国时期邮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邮政在此也挂了一个牌,却办了个小型的邮政陈列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民国时期的邮差坐在柜台内,60年代的邮递员骑着自行车,穿巷弄送邮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邮政局旁的马路对侧是 ‘’侨批文物馆‘’ ,‘’侨批‘’ 是个特有的名字,俗称 ‘’番批‘’ ,是海外华人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和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家乡的书信和汇款的合称。侨批主要分布于粤闽两省,以潮汕地区数量最多,占到总量的三分之二。20世纪70年代末,侨批业务全部归国家机构,汇款功能由中国银行接替,传递信息交流情感之功能由资讯发达的电信和邮政系统接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13年6月,侨批档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兜兜转转,进入彩牌坊,又从东边回到小公园的核心地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汕头市小公园东边的天后宫即是潮汕地区人们寄托信仰的妈祖祭拜场所,当地人爱称老妈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妈祖原名林默,世人尊称林默娘,宋初期莆田县湄洲岛人,生于公元960年(北宋建隆元年),妈祖是我国宋代一位道德高尚、人所钦佩的杰出女性。她的大名在千年的岁月变迁中,不仅没有销声匿迹,而且成为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天上圣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林默出生于莆田望族林氐,素来性情和顺,长于医术,热心助人,还通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她立志普救众生,护佑渔民。在湄洲岛与大陆之间海峡里遇难的渔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帮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林默在29岁时仙逝,但闽粤沿海的渔民总在面临災难时还能得到她的救助,逢兇化吉,遂被尊称为 ‘’妈祖‘’ ,‘’海上的保护神‘’ 。历代对妈祖都有赐封,根据史料,北宋、南宋、元、明、清几个朝代对妈祖多次褒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最终列入道教祭典和国家祀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汕头市小公园街的天后宫始建于清朝中期,在清光绪五年,这座天后宫进行了重建,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它见证了汕头市的繁荣与发展,也承载着人们对妈祖的信仰和敬重,成为了当地历史文化的代表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妈祖诞辰庆典活动,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参观和朝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天后宫内,两侧的墙上各有一块带着小仔的‘’龙‘’ 和 ‘’虎‘’ 的嵌瓷贴画,十分精緻。現在嵌瓷贴画技艺已是国家级的物质文化遗产,但我查不到这两幅是何时创作的作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回到小公园中心的中山纪念亭,我们在小公园的游程应该结束了,可我们还想观看彩灯的亮起。我们的司机蔡师傅挺好,说:你们只管看,我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山纪念亭的彩灯亮了,周边建筑的彩灯亮了,放射状的各条街道的彩灯亮了,整个小公园核心区的彩灯都亮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又逛了一大圈街巷,看了五色的彩灯,回到中山纪念亭集合点。忽听保安说:海平路上有英歌舞的街头表演。蔡师傅说:想看再去看,看完了打个电话,我来接。真感谢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海平路上有处红色纪念场所,是当时地下共产党的联路站旧址,不由得肃然起敬,今天的幸福生活正是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取。致敬革命先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街头英歌舞表现,观众层层围看,水泄不通。只能用手机从人群的头肩狭缝处抢拍几张照片,直至鼓歇人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蔡师傅正驾车等在街口,好不感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结来了一整天的汕头旅行,带着滿满的观感收获,明天就将离开,前往南奥岛,继续我们的潮汕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