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共鸣与回响

虎奔天下

<p class="ql-block">——品读姚长海<b style="color:rgb(237, 35, 8);">《那些年,那些泛黄的文字》</b></p> <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末的一个下午,忽然接到表弟姚长海的微信。他问:“大哥,我有本书要出版,看您有没有时间给我的书写个序或跋?”我因为颈椎上的老毛病,正在上海瑞金医院请专家给诊治,所以半小时后才看到。我当时心里一喜,立马给他回信息:“写书了哈,祝贺优秀的表弟!”同时问他,“题材是哪个方面的?”接着他把这本书的电子文档发了过来,并在下面解释道:“肾移植手术后这一年在家休养,把之前发表过的文章做了些整理,准备成书出版,先发您看一下。”</p><p class="ql-block"> 我还没有点开书稿文档,倒是先被下面这短短的一句解释给惊住了。平时各自都在忙事,居住地东西相距几千里,已多年没和这位表弟见面了。我的脑子里时有回放的画面,都还是他十年前在泸州老窖做山东分区总经理时的模样。那时他三十几岁,风华正茂,文采沛然,口才一流,能力超强,拼劲十足……怎么现在,咋会与“肾移植”有瓜葛呢?我独自发了好一会儿愣,才理智地相信表弟“肾移植”的情况应该是真实的。因为相信了,我的心里顿时涌起莫名的愁苦感。我曾在部队医院从事过长达二十年的医疗服务,深知“肾移植”对于本人、亲人都意味着什么。于是我一面点拨他的微信可视电话,心里还一面想着最好是他在吓唬我,与我闹着玩儿哪。我希望这个信息不是真的。我们年龄相差二十岁,表弟在我这里撒个娇也是蛮有趣儿的。而当我们相互看到久别的现在的样子,证实我的祈望落空了。我们聊了一个小时。方方面面,聊了很多。我反复述叨,在医院里,我亲眼看到许多肾移植者,做手术已有二十多年,甚至三十年,至今仍生活的相当不错。我反复述叨的目的,就是想让他从那些真实的案例中,获取战胜疾病的信念和意志。聊到最后,我看到表弟对疾病、对家庭、对生活都很乐观,倒使我有了些许的安慰。我相信,我优秀智慧的表弟,一定还会像当年在打拼事业时那样,自强不息,加入我见证的那些成功的肾移植者的行列。</p><p class="ql-block"> 随后,我得空就读表弟的书稿。</p><p class="ql-block"> 迎着表弟的《那些年,那些泛黄的文字》,扑面而来的不仅是油墨香,更是中国营销行业黄金时代的风云激荡。这部跨越时空近十年的文集,以广告营销人独特的视角,记录了中国企业从本土突围到国际竞争的蜕变历程。它既像一部行业发展史,又似一部个人成长史。在数字营销盛行的今天,当我们重读这些泛黄的文字,依然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光芒与深远的时代价值。</p><p class="ql-block"> 书中的近百篇文章,集成展示,犹如一部中国营销行业的时代截面史。从早期武汉市政集团的城市形象塑造,到枝江酒业的品牌困惑;从青岛啤酒的体育营销探索,到国窖1573的文化崛起,每一个案例都折射出作者对中国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战略选择的深度思考。作者还以“躬身入局者”的亲身经历,揭示了营销行业从粗放式增长到精细化运行的转型轨迹。书中关于国窖1573的系列分析与思考尤为精彩,从《开启12℃的奢华》到《国窖1573·中国品味:让世界品味中国》,作者参与并见证了一个传统品牌如何通过文化创新实现价值的跃迁。这种将历史沉淀转化为现代消费符号的能力,正是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关键密码。</p><p class="ql-block"> 这部文集的出版价值远超一般案例集,它既是记录中国营销黄金十年的珍贵史料,更是一部具有思想深度的行业启示录。书中收录的近百个实战案例,对于从业者而言,提供了可以复制的方法论;其完整呈现的行业演变脉络,对于研究者而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书中关于“柒泉营销模式”的剖析,揭示了传统渠道变革的深层逻辑。这种将经销商转化为利益共同体的创新实践,对当前的渠道数字化转型仍有借鉴意义。而《白酒广告传播:如何跟新生代消费群体沟通》一文,提前十年关注到消费代际变迁,其提出的“互动游戏+意见领袖”策略,正是当下私域流量运营的雏形。</p><p class="ql-block"> 文集的文学价值也不容忽视。作者以记者的敏锐笔触和诗人的浪漫情怀,将枯燥的商业案例写得生动鲜活。《破解千年奇石的密码》以报告文学的形式,记录科技攻关历程,兼具思想性与可读性。这种将商业智慧文学化的表达方式,为专业书籍的创作提供了新范式。</p><p class="ql-block"> 在数字营销席卷全球的今天,重读表弟这些泛黄的文字更具特殊意义。它们提醒我们:无论技术如何迭代,营销的本质始终是对人性的洞察与价值的传递。他用近二十年的职业实践与深度思考,为中国营销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部文集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召唤——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唯有回归营销本质,方能在变革中把握永恒。他的文字使我不由地联想起“智慧”、“朴实”、“高屋建瓴”等等这些美好的词儿……</p><p class="ql-block"> 读着读着,在对行业翘楚的表弟感佩有加的同时,也自然地生发出一些其他的想法与主张,觉得非要在这里说出来才会痛快。</p><p class="ql-block"> 许久以来,我对能写文章的人多会刮目相看。而既能写文章,又能够在各类媒体公开发表的人,那就更会高看好几眼。这倒不是因为我自己也会写些没轻没重的小文章,而是由衷地发自肺腑的感佩。我琢磨着,这可能与我的信念中,一直认为文字属于神授灵物,有着极密切的关联吧。</p><p class="ql-block"> 简单说个我自己经历的一件真事,你也许就会与我同感与共鸣。四十多年前,我第一次上军校时,有位相处不错的同学,军校毕业我们各奔南北军营。由于当时通讯手段很落后,从此我们失去了联系。三十年后,当这位老同学偶然想起我时,就鬼使神差地去百度上搜索我的名字。后来他对我说,当他把我的名字一输入搜索栏,就自动冒出来一组与我的名字有关的词条。词条中有我个别作品的名目,也有所谓“作家”、“摄影家”的“头衔”。这些头衔都是虚帽子,而之后一个“记者”的头衔,才真正让他一下子亮起眼睛。他一拍膝盖,高兴地叫起来:“有了!”很快,他寻着“记者”踪迹就找到了我就职的大众日报社。我们就这样再次重聚,从而结束了长达三十年的离散史。你说这事儿神不神乎?喜不喜人?</p><p class="ql-block"> 我就觉得这件事的背后,有一个神秘的力量在推动。这个神秘的力量,说白了就是文字的力量。试推想,如果不是我多年来一直喜欢读书和写作(读书是为写作做准备),就不可能在网络上留下“蛛丝马迹”—— 在你籍籍无名的情况下,要想找到失联三十年的你,其难度不亚于大海捞针。</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坚信,古人仓颉抑或别国文字的创造者,负载着造物神赋予的使命与灵性,创造了妙不可言的各类文字,而且就这么赐予并实实在在地服务于人类。</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以为,文字是人世间最最珍贵的宝物。<span style="font-size:18px;">但不幸被抄来抄去的那些冠冕堂皇的大话空话假话及有毒鸡汤所污染的文字,绝对不在此列。</span></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喜欢文字,因喜欢而去读,去写。</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觉得,能用文字写出独特思想,写出美好事物,写出价值意义的人,一定也有一般人不具备的通灵神气。不信不服?那就请你也来试巴试巴,如何?</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感佩我的表弟姚长海先生,就有着上面这么多的理由。</p><p class="ql-block"> 祝福我的表弟和家人。祈愿他战胜疾病,早日康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