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节

鹦鹉红春

<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生活中为了纪念某个重要的日子而形成的节日,是一种民俗文化的体现。江城武汉,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不仅承载着全国性的传统节日,更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本地节日,如花朝节、梅花节、樱花节、国际杂技节、国际赛马节以及国际渡江节等。这些节日融合了自然的韵味与人文的精华,令人赞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旧街花朝节,作为江城新洲区独特的传统节日,亦称花朝节,其历史可追溯至南宋淳熙年间,历经八百余年沧桑,已然成为鄂东地区规模最为宏大的民间集市盛会,并被列入湖北省及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这一节日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还展现了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旧街花朝节期间,新洲区及周边地区的民众纷纷汇聚于此,共同参与这场盛大的民俗活动。集市上,各式各样的传统手工艺品琳琅满目,从精美的刺绣、古朴的陶瓷到独具匠心的木雕,无不彰显着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同时,各种地道的小吃也香气四溢,吸引着游客们驻足品尝,感受那份来自舌尖上的乡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花朝节在旧街的兴盛离不开它独特的地理位置。 旧街,位于大别山南端与平原交会处,地处武汉市的东北,属丘陵地带,旱路,东可进入大别山腹地、西下武汉、北达豫皖、南至湘赣;水路,穿街而过的三庙河入举水直通长江。这种“山之尾,河之头”的地域为平原与山区之间的贸易提供了条件,素来是商贾云集,为鄂东地区一大集市(山货集散地),旧志载此地有“河头山尾,堡埠共生”之称,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旧街花朝节独特鲜明的地方民俗风酌。</p> <p class="ql-block">武汉国际赛马节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回溯至上个世纪初期,江城便拥有西商、华商、万国等五大跑马场,其数量之多,堪称中国之最,即便繁华如上海亦难以企及,故而享有“赛马之都”的盛誉。彼时,作为大汉口最为时尚且热门的贵族活动,西商跑马场的赛马赛事,无疑代表了武汉这座“赛马之都”的顶尖水准。</p> <p class="ql-block">江城国际赛马节,作为武汉市人民政府倾力打造的大型城市节庆活动,秉持着塑造武汉市城市名片的核心宗旨。该赛事以精彩纷呈的速度赛马和技艺高超的马术比赛为引领,紧紧围绕“马”这一独特主题展开。在活动过程中,浓郁的民族文化与深厚的马文化相互交融、相得益彰。体育的激情、旅游的活力以及文化的底蕴完美融合,高水平的体育赛事与独具魅力的民族艺术集于一体。这一盛会不仅对速度赛马运动的推广、马文化的传播以及中国马产业的振兴有着深远影响,更为武汉再次稳固其作为中国现代赛马之都的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自2003年起,江城国际赛马节于每年金秋时节盛大举行,迄今已成功举办13届。在那广袤的赛马场上,如茵绿草仿若淡墨轻染,铺展成一片无垠的沼泽;画家以灵动的块线融合笔触,写意般勾勒出乘风翱翔的仙鹤,仿佛寓意着素有“白云黄鹤之乡”美誉的大武汉,正借古称“云梦泽”的江汉平原之地势,顺势蓬勃而起。大武汉,恰似那“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神鸟,一旦奋起,便一飞千里。赛马盛事,绝非仅仅是速度与激情的狂欢,更是人们对自由与梦想的执着追寻。</p> <p class="ql-block">武汉国际杂技节自1992年起,每两年举办一届,已然成为国际上颇具知名度的杂技盛会。江城杂技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清朝时期,历经岁月沉淀,在现代不断发展壮大,凭借深厚的功力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遐迩。</p> <p class="ql-block">提及杂技节,人们自然会联想到那位在杂技界赫赫有名、被誉为“顶碗皇后”的夏菊花。1983年,她先后参与了摩纳哥蒙特卡洛马戏节以及法国巴黎的“明日与未来”马戏节。此后,她心中便萌生出一个强烈的愿望——在中国举办类似的国际性杂技艺术节。时光流转,到了1992年,这一愿望终于成为现实。就在这一年,武汉杂技厅顺利竣工,为首届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的成功举办创造了条件。</p> <p class="ql-block">杂技表演巧妙地融合了力量与美感,将人体的潜能与技艺发挥至极致,从而塑造出一种极具观赏价值的艺术形式。它不仅仅是技艺的简单展现,更是对身心极限的一种严峻考验与磨砺。每一个动作都需历经无数次的反复练习与精心雕琢,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演员们辛勤的汗水与不懈的坚持。杂技,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它让人们在惊叹与震撼中感受到无尽的力量与激情。</p> <p class="ql-block">武汉渡江节,一项全民参与的盛大活动,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1000多年前的宋代。彼时,每逢佳节庆典,武昌城下便成为一片欢腾的海洋。善泅健儿们纷纷结伴而行,手持五彩斑斓的旗帜,从汉阳门浩浩荡荡地出发,毅然于长江之中搏击风浪。他们或顶风踏浪,如履平川,展现出惊人的游泳技艺;或击鼓泅游,节奏明快;或轻盈踩水,身姿曼妙;或玩起扎眯子的游戏,趣味横生。两岸观众如潮水般涌来,欢声笑语,雷鸣般响彻云霄。据史料详尽记载,此乃江城人民挑战长江的最早壮丽篇章。</p> <p class="ql-block">及至近代,渡江活动渐趋频繁。1934年9月9日,对体育运动满怀热忱的武汉警备旅官兵与体育界同仁携手合作,成功举办了首届横渡长江竞赛活动。张学良将军闻讯后欣然莅临现场,并向冠军鞠华强颁发了一面镌刻着“力挽狂澜”字样的银盾。此次横渡长江盛事,吸引了两岸众多观众前来观战,场面极为壮观,一时之间成为舆论焦点,被当时各大报刊誉为“横渡壮举”。随后,在1935年和1936年又分别举行了第二届和第三届横渡长江竞赛活动,参与者人数逐年递增。</p> <p class="ql-block">自1956年起,新中国建国伊始便精心策划并举办了一年一度的横渡长江竞赛活动。同年的5月31日,时年63岁的毛主席莅临武汉进行视察,他首次以游泳的方式横渡了长江,游毕之后更是兴致勃勃地挥毫泼墨,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游泳》。自此,横渡长江这一壮举便因其非凡意义而声名远播,传颂四方。</p> <p class="ql-block">1966年7月16日,时年73岁的毛主席再次畅游长江,历时1小时零5分,游程近30华里。这是从1956年至1966年毛泽东12次畅游长江。由此,每年的7·16被确定为毛主席畅游长江纪念日。武汉市自1956年起至1992年,共举办了26届横渡长江游泳竞赛。这一活动不仅是对毛主席畅游长江的纪念,更是对勇敢、坚韧和团结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激励着无数人勇往直前,挑战自我,在生活的浪潮中奋勇前行,成为城市文化中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时代的精神,不断延续着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p> <p class="ql-block">1991年,首届“国际横渡长江节”盛大启幕。该节日以“横渡长江”为核心主题,广邀四海宾朋,共游长江汉水,赏三镇独特风情,品古楚悠久文化,感当代蓬勃文明。至1993年,武汉首度举办国际渡江节。于江城市民而言,此乃一场规模宏大的活动,是年度水上狂欢盛宴,其重要程度丝毫不逊于世界杯决赛。</p><p class="ql-block">渡江节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节日,展示了武汉人民的乘风破浪的勇气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它不仅成为武汉的一张亮丽名片,更是向世界展示城市魅力、促进中外友好交流的重要窗口,在时代浪潮中持续绽放光彩,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