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自从明朝的超级驴友徐霞客两次游历黄山后,留下金句名言:“薄海内外(泛指内陆与海上的广大区域)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而后天下无山,观止矣!”于是,民间至今都流传着那句耳熟能详的话:“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多少年来,去黄山的游客趋之家若鹜,也就不足为怪了。可是,我却姗姗来迟,只到前几日才上得山来,去拜访镇山之宝——迎客松。这主要是自已年愈古稀,紧迫感油然而生,再要不来,恐怕只能与黄山梦中相见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上山那天,一夜雨停,阴云密布,但游客的兴致不减,仍然熙熙攘攘,摩肩接踵。跟随人群前呼后拥地走出玉屏索道后,杵着登山拐棍,沿着陡峭阶梯,缓缓挪步攀登。爬过一段好汉坡,听这名字,登过山的人就知道不是个好对付的主儿,这时真还感到廉颇老矣,倍觉吃力。忽而,想起苏东坡的宋词《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来劲了,不久终于把好汉坡甩到身后,来到天都峰脚下,热情的迎客松伸出虬曲苍劲的手臂,向刚到的游人优雅地表示着欢迎。</p> <p class="ql-block"> 据介绍,黄山的魅力在于它拥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冬雪。(也有称为黄山五绝的,加上一个温泉。)挤上高高的观景台,凭栏放眼,在烟岚雾霭之中,眼前展现出一派远山近峦,松石峰林的朦胧美,令人震撼。在珍奇的黄山四绝之中,立马能享有奇松怪石两绝的眼福,很觉幸运。特别是作为一个七十有七的老叟能跟国宝级的迎客松同框合影,面向松石对话,身临咫尺天威,营造出老当益壮的人设,虽然来迟了,但不虚此行,不枉此生。</p> <p class="ql-block"> 放眼黄山,你会感到“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黄山松这个名词并不就是简单的长在黄山上的松树,它是植物学上一种松树类的独立品种。黄山松的生命力十分顽强,多生长于岩石缝隙中,根系能分泌有机酸侵蚀花岗岩以获取养分,并从空气、雨雪中吸收水分,适应海拔800米以上极端贫瘠环境。黄山松的形态也很奇特,枝条多横向伸展或向下倒生,树冠扁平如盖,针叶短硬稠密,整体形体姿态遒劲挺拔,或似擎天巨人,或如行云流水,还有像迎客松和送客松这般可以拟人拟物的。黄山松的坚韧耸拔,顽强向阳的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符号之一。</p> <p class="ql-block"> 黄山的山色被历来画家们称为苍黛,因为山体颜色呈青黑色。故而,在唐朝以前曾叫“黟(读音移)山”,直到如今,黄山市下辖还有个黟县,像闻名遐迩的徽州古村落宏村、西递就在黟县地盘内。后来,是风流皇帝唐玄宗改名叫黄山。山上遍布险峰怪石,令人目不遐接。如此壮美的山景成为墨客骚人争相吟唱的题材,最早吟颂黄山的要数诗仙李白。“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菏花,读音含丹)金芙蓉。”黄山峰石奇异,既惊心动魄又和诣优美。据说黄山上有十大奇石,像有名的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飞来石、仙桃石……每一座巨石个性独特,生动形像,它们的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 黄山的名气大,大得让人无法拒绝。眼下,虽不逢年遇节,又是清明时节雨纷纷,但上山游客仍然爆棚。人多也好,那些耸入之端的奇松怪石永远也不会孤独,每个看风景的游人自己都成了黄山的风景,人景融合把壮丽的黄山点缀得更加色彩斑斓。游人余兴未尽,真想把东坡先生《定风波》词中的另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反其道而用之。对于登山老骥的我而言,虽然面对迟来的黄山松烟(这个名称也是徽墨里的一个老品牌,我们小时练毛笔字都用这种墨。)而且还有黄山四绝中云海和冬雪未曾谋见,但已经感受到了黄山的跳动脉博,它永远启迪人们壮心依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