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前门-大江胡同、刘老根大舞台。

金龟子

<p class="ql-block">  在鲜鱼口街的南面有一条斜街通往珠市口东大街,这条斜街与前门大街和珠市口东大街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扇形,这就是大江胡同。大江胡同有600多米长,它是从前门大街通往珠市口东大街的捷径。在大江胡同包围的扇形地段里,有京城著名的会馆戏楼、果子市、布巷子、绣花街还有老冰窖,这些都是老北京生活的生动写照。大江胡同明代就已出现,称蒋家胡同,清代改称大蒋家胡同。胡同叫了这么个名字,据说是因为原来在胡同中有个姓蒋的大户,于是人们就将胡同叫了蒋家胡同。1965年胡同改称为大江胡同。虽然大江胡同没有它北边的邻居鲜鱼口和打磨厂街那样足的京味,但是它内敛的气质打动着人们。胡同中商店不多,而普通民居多,再多的就是会馆了。庐陵会馆、吉川会馆、云间会馆还有台湾会馆,都云集在这条胡同中。在这些会馆中,既有建于明代的,也有建于清代的,可以说是明清会馆聚一堂。大江胡同四通八达。</p><p class="ql-block">下图:前门东街大江胡同出口外侧。</p> <p class="ql-block">大江胡同东口内侧。</p> <p class="ql-block">云间会馆</p><p class="ql-block"> 原为松江会馆,云间为松江之古称(今上海松江县)。</p><p class="ql-block"> 会馆始建于清代,详年无考,是松江府人士所建同乡会馆。大门后改为弧型木梳背拱顶。二进院布局。前院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后院正房五间,无厢房。均为硬山合瓦清水脊,院中有穿堂过道相连。该建筑形制较完整,2009年重修,现为台湾会馆用房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北京台湾会馆</p><p class="ql-block"> 北京台湾会馆是中国大陆地区唯一原址复建、扩建和保存的台湾会馆,是北京重要的台湾历史文化遗存,也是北京历史文化的一大特色。会馆最初是作为本籍举人赴京会试落脚之所。据考证,清朝时期台湾共产生了33名文进士。1890年前后,由台湾官员和在京台湾乡绅购建台湾会馆,现已逐步成为独具特色的涉台接待场所和展示窗口,两岸学术交流、民间交往的重要平台,充满乡情、亲情的"台胞之家"。</p><p class="ql-block"> 2009年,台湾会馆在原址基础上改扩建,将仅有540平方米的两进四合院扩建为3800平方米地上、地下两层的建筑,内有常设"中华魂·京台情"展览。2018年,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授予台湾会馆"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称号。</p> <p class="ql-block">遇见前门</p> <p class="ql-block">北平故事剧场。</p> <p class="ql-block">阿里山广场。</p> <p class="ql-block">懿庭臻舍酒店。</p> <p class="ql-block">两岸青年书店。</p> <p class="ql-block">  北京刘老根大舞台,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小江胡同34号(原阳平会馆),坐西朝东,在前门东路南端路西,从外边看场面红火壮观,有刘老根文化广场、刘老根大舞台和老根山庄等,建筑外围橱窗里均陈设东北乡村生活的泥塑情景。据资料介绍,这里剧场内为双层结构,设有座位352个,同时还有着先进的灯光、音响、LED设备,演出更是应有尽有,尤其以东北二人转民间艺术最受欢迎。</p> <p class="ql-block">老根山庄</p> <p class="ql-block">刘老根文化广场。</p> <p class="ql-block">有两根大舞台剧院入口。</p> <p class="ql-block">刘老根大舞台建筑外立面橱窗-泥塑东北农村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刘老根大舞台北侧配套建筑。</p> <p class="ql-block">前门大街铜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