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清丰棉花厂

🌸王玉花🌸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儿时的记忆里,每到棉花收购季节,全县各公社、各大队、生产小队的农民们拉着大包小包的棉花,从四面八方涌到清丰棉花站的大门前排起长队等候收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卖棉的人很多,所以很多棉农等到十天半月或者更长时间才能卖掉。商业气息灵敏的小商小贩们便云集于此,卖炸面托的,卖烧饼的,卖包子的,卖丸子汤的,卖煎罐肠、煎凉粉的叫卖声此起彼伏,自发地形成了一个大市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棉农们或用一块塑料布遮阳,或在驾子车下面,或在大树下吃着自带的水和干粮,吸着用报纸撕成小条裹着烟叶的自制汉烟,在期盼着能早日论到自己。而条件少好的偶尔可以买几块面托,喝碗丸子汤,吃个烧饼……。</span></p> <p class="ql-block">  跟随大人进城卖棉的孩子们三五成群,嘻嘻打闹,还经常哭闹着让大人们买煎罐肠,大包子等等,根夲无法理解他们此时的焦急和无耐。遇到刮风下雨天更是棉农们难熬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棉花厂的北侧有个大门,检验过磅都要从这里经过,每个参与的员工都带着红袖标,脸上显示着傲慢和优越,吆五喝喝六地训斥着拥挤的人群,而棉农们则讨好的递上火车头、大刀、金钟等牌子的烟卷,奢望着检验员能给出一个好的等级和价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那个年代里,卖棉花也是交公粮的一部分,因棉花价格落高,扣去应交的公粮款,农民的手里多少还有些结余,这便是他们一年里购买柴米油盐的主要来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几十年过去了,父辈这代人己到暮年,而他们在共同国最困难的时候,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用流满汗水的脊梁支撑起走向强国的民族责任和担当。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记忆中的老棉花厂己不复存在,但当年卖棉的场面和厂里机器的轰鸣声,仿佛穿越时空,在自己的耳边久久回荡。</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