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正书院的木绣球

开心聊聊

位于南京城内的清凉山公园崇正书院,因木绣球花热开,成为了南京市民新晋打卡的景点。<br> 崇正书院选址地形狭长,且在半山坡,建筑布局即依山而建,层层递进,顺山势向上建造,渐入佳境,手法很有文章般的叙事节奏。 每年的这个季节,是南京城赏绣球花的日子。最有名的木绣球赏花点,是南京清凉山公园的崇正书院。<br> 书院的白色木绣球,繁茂荼蘼,拥趸甚众。 仔细想,脱离了崇正书院的清雅环境,那么这几株白色木绣球,肯定没有那么意境清幽,缺少了雅致的味道。 绣球甚美,其实它所在的——崇正书院,也是经典中的经典 。<br> 史料记载,明嘉靖年间,南京盛行讲学,时任南京督学御史的著名学者耿定向见清凉山环境清幽,便选定为址,依山就势,建了崇正书院,成为儒家阳明心学泰州学派的学堂。<br><br> 耿定向弟子中最出名的就是焦竑——明代南京的第一个状元,其慧眼识珠明代著名科学家、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成为佳话。<br>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焦竑在会试落选卷中,看到了徐光启的卷子,拍案叹曰:此名世大儒无疑也。毅然将已名落孙山的徐光启,拔至第一名。<br> 徐光启第十三代孙是位军人,他有一个外孙女叫倪桂珍,她便是名震中国现代史的“宋氏三姐妹”——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的母亲。 重建的崇正书院,粉墙黛瓦,砖木结构,仿明清南方的新中式民居。 书院设三个大殿,一幢阁楼,二进曲廊,三处院落,不同高度随坡截成三层,一层一个空间,一层一个景色,充分表现了崇正书院古朴雅致、端庄肃穆、小中见大、简明现代的风格。<br><br> 书院的一殿和二殿间以曲廊相连,自一殿的两侧经过曲廊进入二殿。廊多花窗,可远观山色如黛。<br><br> 建筑布局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是公园内最大一组古建筑群。 二殿后的片石墙上,刻有杨廷宝先生亲自题写的“清凉胜境”。 二殿与三殿间是开阔青石平台,其西侧有一幢翘角飞檐的江光一线阁,其东侧为一组假山水景,山石叠嶂,旖旎隽秀。 <br><br> 片石墙后,有长方形许愿池,水池宽大、深邃,布局开敞。殿前有一泓长形清池,池壁嵌有三只吐水青石雕龙头,池中饲养着许多红鲤鱼。绕水池,石阶可上。 居中便为三殿“崇正讲堂”,也就是书院最大的建筑。<br> 三殿面阔五间,建筑为单檐歇山顶,明窗黛瓦,飞檐翘角,梁脊高耸,卷棚敞轩,落地长窗,厅前石栏望柱,形态端庄仪方。 崇正书院除江光一线阁,都是一层建筑。用材简朴,色彩素雅,材料尺寸也不大。 植物也都是“文雅”、“谦和”,恰如其分,火爆网络的木绣球就是一例。 崇正书院的建筑、植物都没有张扬的体量,特殊的配置,尺度适宜,温婉可人,完全融入清凉山的环境,和谐共生,又自带风骨。 杨廷宝先生的中式现代建筑,以比例、尺度适宜,构件简洁得体、恰当,形量亲切而独树一帜,具有原生态的中国传统、地域传统。<br><br> 绣球花一期一会,但作为凝固的丝竹,南京清凉山崇正书院,随时可以前来思古怀幽。 继金陵儒风,看诗礼重兴开胜境,<div>为天下学范,听弦歌再起撰雅文。</div> 崇正书院面向大众免费开放,立足传承创新传统文化,“崇本正源,静心修身”,定期举办亲子公益活动,如组织名家讲堂、传统文化体验、心理疏导、企业家国学智慧、女性成长沙龙等。 崇正书院是明朝嘉靖年间修建,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最大的书院。<br> 整个建筑依山势而建,绿树掩映,古雅清静,院内假山、水池、凉亭、回廊相连,随意点缀有花草、竹丝,具有典型的江南园林风格。 书院拥有百人的志愿者团队,并拥有来自国学领域、文化艺术领域、身心健康领域的专家团队。团队通过传播国学经典,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开展名家讲堂、传统文化体验、儿童国学课堂、亲子阅读等公益活动。 崇本正源,静心修身。在最美金陵,遇见最美书院。<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