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和顺古镇,位于云南省腾冲市城区西南4公里处,是云南著名的侨乡,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600多年来,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西洋文化的开放包容、南诏文化的神秘韵味、边地文化的质朴纯粹,在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独特的侨乡文化和马帮文化,使和顺成为云南省四个典型的生态文化村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和顺古镇依山傍水、环山而建,绵延数里,聚落着寺院、道观、祠堂和众多小巷,还有100多幢清代宅院,建筑中西合璧,既有徽派建筑的婉约,又有西式建筑的明朗,兼有东南亚风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和顺古镇是南方丝绸古道上的商贸名镇、文化名镇和旅游名镇。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秀美,古建星罗棋布。这里有中国乡村最大的图书馆——和顺图书馆,这里是一代哲人艾思奇的故里,是翡翠大王的家乡,是我国西南地区著名侨乡,是七千多居民依然和谐生活的一个活着的古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六百多年来来,汉文化与边地少数民族文化、异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以“和、顺”为核心的和顺文化,被誉为“活着的古镇”,“和”“顺”二字,承载着中国人对生活万事顺遂、和谐美满的美好期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优美的自然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让地处偏远的和顺荣登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它不仅是古西南丝绸之路的要道,更是茶马古道之重镇,多种文化在此交相融会,形成了一座恢宏多彩的文化迷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凡是到过和顺的人无不惊叹称奇,谁能料到,在这偏远的边疆,竞藏着如此辉煌的村庄,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是深厚人文底蕴的馈赠。</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双虹桥</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双虹桥老桥始建于明代嘉靖初年,为桥头老爷寸玉率乡民修建,清光绪十年(1884)重修。双虹桥新桥建于1921年。两桥形如双虹卧波,故称双虹桥。</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和顺图书馆</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和顺图书馆成立于1928年,是本乡旅缅华侨为振兴家乡文化教育而捐资创办的乡树图书馆。1980年纳入公共图书馆建制。现有藏书11万余册,分藏古籍、民国、中华再造善本、现代等书库,典藏文献图书较为丰富。内有胡适,熊庆来、李石曾等诸多文化大家的题字,和顺图书馆被誉为中国乡村最大的图书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著名的和顺图书馆藏图书11万多册,珍贵古籍1万多册,为当地崇文重教传统的直接呈现,也是旅缅华商多年资助的成果,本地居民仍在借书阅读使用。图书馆的建筑融合了中西风格,馆名由胡适先生题写,铁门为当年从英国运送而来的旧物,借书卡保有旧时的格调,别有韵味。走在这里,你会被厚重的书香气息所包围,仿佛时光在这里静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和顺古镇,数数书局是一处别具一格的所在。它集图书馆、民宿与咖啡馆功能于一身。步入其中,寻一处露台落座,点上一杯香醇咖啡,抬眼便能将广袤的麦田与巍峨的火山尽收眼底。微风轻拂,随性翻开桌上书籍,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不知不觉,一下午的闲适时光便悄然溜走。</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文昌宫</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昌宫用于供奉文昌帝君,文昌帝君是道教中当管文运和功名的神。和顺文昌宫建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由大殿、石殿、魁星阁、朱衣阁、过厅、两厢、大门及最前面的大月台组成。在左右楼阁下镶嵌有《和顺两朝科甲题名碑》记录了明、清两朝取得过功名的和顺人计809人,其中举人8位、秀才600余位;在朝廷任过职官者180多位。文昌宫是和顺教育的摇篮,1909年在这里开办两等小学堂,1940年由和顺华侨捐资创办的益群中学设立于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寸氏宗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扩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是和顺修建最早的私家宗祠,和顺古镇的标志性建筑。宗祠依山而建,自下面上,具有步步高升之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门外有两层月台,临门月台高于环镇主道;环镇主道下又有一个更大的月台,前有荷池一方,面对老龟山和马鞍山之间的低处,视野开阔、风光秀丽,可谓是风水宝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寸姓人才才辈出,历史上出过举人、进士,近代有翡翠大王、抗日名将,教育名家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据《和顺乡两朝科甲题名录序》碑记载,明清两代科甲题名的823人中寸姓占220人,其中鸿胪寺序班3人进士1人,举人一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艾思奇(1910~1966),原名李生萱,腾冲市和顺镇人。193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0月到达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和陕北公学院任教,后任马列学院哲学教研室主任、边区文协主任、《解放日报》总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中央党校哲学研究室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哲学会副会长,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艾思奇纪念馆,1980年艾思奇的夫人将建于1918年的旧居,捐赠给腾冲县人民政府,后经修缮,作为“艾思奇纪念馆”,于1984年正式对外开放。现为云南省重点文保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和顺牌坊·历史的印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牌坊是旧时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及忠考节义所立的建筑物,是儒家教化的载体。历史上和顺一共有过九座牌坊——有以儒家“孝”文化为表现形式,有以大众祈求富贵、祈求长寿的百岁坊;有以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思想为核心建造的节孝坊;还有家族祈求平安、传承地方优秀文化的文化坊。每一座牌坊都有自己独特的象征寓意,相关的传统文化至今仍广泛流传,和顺的文化氛围、村落风貌、民居建筑、民间工艺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和顺古镇的弯楼子;半生风雨的守侯和顺古镇,一个拥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古镇,拥有超过一千多户人家。这里有许多清末民国初年的老宅子,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弯楼子民居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实际上是当年最著名的国际商号“永茂和”的主人故宅。因为这座宅楼顺着山势和小巷走向而建,弯弯曲曲,所以被和顺人称为“弯楼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走进这座三进三房一照壁的庭院,你会发现它虽然没有北方四合的敞亮,江南亭台楼阁的雅致,但房屋非常紧凑,空间布局合理。以主人的实力,1940年前后能在省城昆明最繁华的地段建七栋楼房,而区和顺就只占了一隅之地。如此低调、不张扬,真就应了那句“和顺建筑文化的特点,可以用‘和’与‘顺’来概无括”——和谐、融和、随和、和睦以及顺势而建、顺巷而建、顺其自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弯楼子不仅是和顺古镇的代表,也是这座古镇民居建筑文化的的缩影。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了无数人的记忆和情感。走在这座庭院里,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沉淀。现在虽人去楼空,但当年大户人家的气派在那些精雕细琢的建筑细节中还可以感受到。</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洗衣亭</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和顺前辈出国“走夷方”,时刻挂念家中的亲人。为了家乡妇女洗衣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从清光绪年间开始,逐步沿河堤修建9座形态各异的洗衣亭。洗衣亭是和顺最独特、最温柔的公益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和顺小巷</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和顺小巷沿和三合河而建,由近万平米的古建筑组成,其中包括清末腾越总兵张松林的老宅。和顺小巷和和顺湿地毗邻,其中的大马帮博物馆,用近2000件实物和近百幅老照片展示南方丝绸古道的历史;大马帮生活场景;滇商辉煌历史;和顺人“走夷方”的生活方式。小巷中可体验“玉出腾越、运自和顺”的翡翠文化。可看到古法造纸、皮影等多项非遗项目和民间手工艺展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总兵府</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总兵府原为清朝末年腾越镇总兵张松林老宅,建于光绪末年,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2006年保持原貌从腾冲市区整体迁移到和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张松林(1840~1918年)江苏人,累升至记名提督信勇巴图鲁,振威将军,光绪九年(1883年)和光绪十五年(1889年)两次出任腾越镇总兵,官居从一品。总兵府与和顺湿地比邻,是饱览古镇湿地风光、田园秀色、放松身心、融入自然的最佳歇息之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总兵府建于光绪末年,木质结构的建筑,镂空雕刻非精细,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腾冲的和顺镇被称作大马帮驮来的翡翠之乡,因其自古就有着马帮的传说,所以和顺有一个大马帮博物馆。当我们走进博物馆,里边陈列着很多跟马帮相关的物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马帮博物馆里,有腾冲著名收藏家贾志伟先生收藏的3000多件文物,展示了西南丝绸古道的历史,大马帮的生活场景。马帮馆最主要有两部分内容。第一反映了马帮。其二讲述了西南丝绸之路上腾冲重镇的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南方丝绸之路有据可查的历史,比北方丝绸之路还长两百多年,早在战国时期这条路巳经开通了。张褰出使西域时,就发现有从南方丝绸之路出去的夏布与筇仗等大量中国的商品。南方丝绸之路以四川成都为起点,一段经宜宾、昭通、曲靖、昆明、楚雄、南华、到达大理,称为五尺道。还有一段是成都经邛崃、雅安、灵关、西昌、姚安至大理,这段称“灵关道”。两段路在大理汇合后向西行,经过保山、腾冲后通往缅甸,从保山至缅甸这一段称为“永昌道”。再走向印度,中亚,欧,非。腾冲是这条路上的重镇,和顺是这条路上的一颗明珠。这条路是财富之路,也是文化之路、外交之路、宗教之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北方丝绸之路的运输工具主要是骆驼,而南方丝绸之路的运输工具主要就是马。马帮的兴盛带来了滇商的兴盛,博物馆内的实物及其近百幅老照片,展示出西南丝绸古道的历史、马帮的生活点滴、滇商辉煌的历史、和顺人“走夷方”的生活方式,还反映了和顺华侨的创业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很长时间以来,和顺是不留男人的地方,代代男人无论贫富,总是要跟着茶马古道上的马帮铃声出走夷方。谋一处生路,谋几文娶妻生子的银两,谋一个光宗耀祖的未来。在某个夜里带着爹娘的叮咛,背着娇妻连夜编织的草鞋,怀揣一个梦想和一个家的寄托,拜完财神庙,翻过隔娘坡,沿着村头的荒门古道出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和顺侨乡千百年的风雨,在每一条巷道的每一块石板、每一片青瓦、每一垛灰墙上,都刻下了深深的印痕。石板路上时隐时现的马蹄印,不远外又传来了嗒嗒的马蹄声。和顺侨商的马帮从这里走出,和顺人的血雨泪河从这里流过。“大姐回家泪汪汪,愁眉苦脸诉爹娘,有女莫嫁和顺郎,十年守寡半月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和顺古镇。有一家全国最小的造纸厂,在门口写着大大的“腾宣”二字。右手边,我们会看见:‘‘全国最小的造纸厂”。门匾为金色的:‘‘古法造纸”。我不懂造纸术,只知道安徽的宣纸很有名气,经店主介绍,才知道腾冲的“腾宣”仅次于安徽的宣纸。看似简单的纸张,里面的学问大着呢,需要经过一道道复杂繁琐的工序,才能完成。</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