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金真 《湘潭虾舞 》

金真

<p class="ql-block">湘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湘潭虾舞</p> <p class="ql-block">虾舞演出者服装及道具</p> <p class="ql-block">虾舞</p> <p class="ql-block">  舞动岁月的虾影:湘潭虾舞的传奇与守望</p><p class="ql-block"> 1958年春节,那是一个年味正浓的日子,空气中弥漫着喜庆与团圆的气息。小姨牵着我的手,兴致勃勃地前往九总的“关圣殿”,去看湘潭市组织的文艺会演。那时的小姨,青春正好,作为城正街居委会的代表,要上台表演“虾舞”。舞台上,一只色彩斑斓的虾子灵动地跳跃着,每一个动作都活灵活现,仿佛那不是一场表演,而是一只真正的虾在自在嬉戏,引得台下观众赞不绝口。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邂逅“湘潭虾舞”,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 在湘潭市雨湖区十八总附近,住着谭光明、张利珍两口子,他们可是湘潭虾舞的代表性传承人,守护着这门古老技艺的火种。湘潭虾舞,这一在水运行业流传千年的民间舞蹈,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它通常由两人默契合作,共同撑起一条长1.2米的虾灯。这虾灯可不简单,主体是用竹篾和铁丝紧紧捆扎制成,上面还精心缝制了数百片黄绿相间的“鳞片”,宛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p><p class="ql-block"> 自宋代以来,湘潭虾舞的舞虾传统就一直延续至今,从未间断。它有四套独特的舞蹈动作,表演时载歌载舞,配乐祝赞词由喊唱者用方言顺口溜自由发挥,音乐则取自本地花鼓戏曲调,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是湘潭市级非遗项目。</p><p class="ql-block"> 在一个阳光正好的日子里,谭光明和张利珍来到窑湾历史文化街区,为大家带来一场精彩绝伦的虾舞表演。“这是‘雪花盖顶’,这是‘枯树盘根’,这是‘珠联璧合’,这是‘玉带缠腰’……”他们一边舞动,一边耐心解说。两位老人的动作流畅自然,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虾头”灵活转动,引领着“虾尾”,展现出各种各样的优美姿态。那“虾子”像是被赋予了生命,一会儿在他们头顶欢快跳跃,一会儿又在腰间俏皮嬉戏,甚至还会“游”到地面,两位老人也顺势轻轻跃起,配合得默契十足,仿佛真的是一只虾子在水中自在遨游,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虾舞的发展与落寞,和渔业的兴衰紧密相连。湖南作为鱼米之乡,丰富的渔业资源为虾舞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1956年,湘潭庆祝木帆船合作社(湘潭市水运总公司的前身)成立,船工们在庆祝活动中表演了虾舞,这也是谭光明第一次看到这种独特的表演,从此便与虾舞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张利珍与虾舞的缘分则更深,她的哥哥曾是水运公司跑船的船夫。她回忆道:“舞虾是船夫们逢年过节的传统节目,不管船开到哪里,船工们都会上岸表演舞虾,寓意吉祥,为大家带去美好的祝福。”</p><p class="ql-block"> 往年,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谭光明和张利珍都会忙碌起来,为大家表演舞虾。那时有一套新春班子,舞虾、舞狮、舞龙的队员,还有吹唢呐、敲锣鼓的乐队,热热闹闹。每次出行,好几辆大货车满载着大家,浩浩荡荡地前往大型商店、厂矿或政府部门演出。“每次演出就是两三个小时,观众们排着队、挤破头地看热闹,现场热闹非凡。”他们回忆起往昔,眼中满是怀念。</p><p class="ql-block"> 说起相伴一辈子的虾舞,两位老人打开了话匣子,有说不完的故事。他们的“老伙计”——那只虾灯,现在被精细保护起来,陈列在一旁。张利珍轻轻拆开防尘的塑料袋,温柔地轻抚着虾灯上的“鳞片”,感慨地说:“过去,这些鳞片是用纸糊的,既不防水,又不能长久保存,后来我就用绸缎代替,才让它能更好地留存下来。”</p><p class="ql-block"> 湘潭虾舞,作为船工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珍贵技艺,是湘潭航运文化的历史缩影,见证了湘潭百年辉煌的航运史,更承载着一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曾经,谭光明和张利珍是这份向往的精彩呈现者,如今,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了痕迹,两人都已年过古稀,因身体原因很少演出。而令人担忧的是,年轻人中没有人愿意学习这门技艺,这门古老的非遗能否有人接班,传承下去,还是个未知数。</p><p class="ql-block"> 昨天,我满心期待地前往“市非遗中心”,一心想找一个“湘潭虾舞”的表演视频,希望能通过视频再次感受那份独特的魅力。可工作人员告诉我,需要有公函才能提供,这让我满心遗憾,只能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机会,让湘潭虾舞重新焕发光彩,走进更多人的视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