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园今日海棠开———爬虫队3月末诸暨中财园赏花小记

当妈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春分已过,清明未至,正是赏花的好时节。玉兰尚未退场,樱花桃花已悄然绽放,大片的油菜花也到了最吸引眼球的时候。经过热烈讨论,爬虫们一致同意周末去金总公司在诸暨的中财园看海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南方人,我至今没怎么见过海棠。中学课本上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冥冥中我们的行程完全复刻了词中的场景。享受退休人员的福利,我和李姐、邓总等6人周五就提前行动,美其名曰打前站,其实就是早一天吃喝玩乐。一路风雨不止,气温从前一天的最高30度骤降到5度,特别是晚饭时,夜雨寒凉,冷风透衣。我就在想:明天的海棠是否依旧?考虑到部份爬虫们酒后需浓睡,金总贴心地约在10点到中财园集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一幢尚未完工的京式四合院,青砖红柱,四进,悬山顶,民宅的最高规格。转过一进就是四棵高大的西府海棠,树干粗壮,枝繁花茂,浅绿的嫩叶倒是成了花丛中的点缀。远看有些像樱花,但经过昨夜的风雨地上没一朵落花,显然比樱花坚韧得多。我凑近了看,花骨朵是红的,慢慢绽放就渐变成粉色,白色,海棠花期很短,也许下周日蓝天白云,但很可能就是绿肥红瘦了。张爱玲说海棠无香乃是三大憾事之一,好在二进后种了一棵金桂和一棵老梅,可以浮想一下日后中财园冷霜无声湿桂花和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场景。慢工出细活,中财园的修建秉承了当下少见的工匠精神,以年为单位,从一砖一瓦到一树一石,精雕细刻,本着做传世精品的态度做一件大概率不会盈利的工程,很难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东白湖附近吃的农家乐。地道的食材,传统的做法,喝一口陈年的同山烧,整个人都热乎起来,(临了陆总还买了5斤)。除了俞大师谭总,爬虫们全到了,天南海北,玩笑八卦,小孙同学恰逢春假回国小憩也来了,队长问她“听我们这帮老年人这么没营养的话题是不是很无聊?”我批评他2024年都没带爬虫队出过杭州,只顾自己玩了。小孙总是诸暨女婿,算半个地主,但今天的这些地方也没来过。我和当爸一早去西施故里走了走,我最近一次来诸暨也是15年前了,当时的客户、当时的同事早已消失在人海中,回忆都渐行渐远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饭后,农家乐老板很热心地带我们参观了他自建的免费的民俗博物馆,主要是古时当地新娘出嫁的十里红妆,要是俞大师在,肯定喜欢。当爸感慨:有钱真好。古人早说过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人性亘古不变。又去参观了当地著名的斯宅,200多年历史,有点像福建的土楼,还有书屋,建在后山上,石径清幽,空气清新,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宗族文化是中国的特色,也是千百年来维持基层社会秩序的保障,祭祀祖先,让人有根,开办族(私)塾,让人有希望。就像在香榧博物馆里吕总说的:我外婆是满人,从东北到福建;我妈从福建到杭州,我女儿从杭州到加拿大,我们的根在哪里?何处是我家?随着川大爷上台2个多月来,世界越发混沌,丛林法则大行其道,感觉末法时代已经到来,渺小如我们,唯有活在当下,过好今天。如这海棠,看叶嫩,惜花红,意无穷,如画似叶,岁岁年年,共占春风。</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04.01午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千年香榧树雕</p> <p class="ql-block">牡丹盛开欢迎爬虫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