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去年底完成了《许舍·古村》,被美篇列为“精选”。这是其续篇《许舍·集市》。</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8jwb77a"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许舍·古村</a><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点击此处看上一篇</span></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167efb">中国古代集市(源自网络)</font></h3><div> 赶集这一传统习俗,是中国农村及部分城镇地区长期流传的民间风俗,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乡土情感。这种习俗起源于史前时期的聚集交易,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至今仍在广大农村地区盛行。据《周易·系辞》记载,神农时代已有“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集市雏形,这是华夏历史上最古老的集市形式之一。在汉朝初年,官府还明令规定了各村镇的集市日期,形成了原始贸易市场。 <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div> 赶集在不同地区,又被称为“赶圩”、“赶场”、“赶街”。</div> 而许舍这座曾经繁华的村庄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为了商品交易、文化交流,自然少不了集市。光绪九年(1883),无锡第一家茧行“其均茧行”在许舍建立,之后每逢农历初八、十八、廿八,人们就会在这里举办集市,一直延续至今。 在不逢八的日子,许舍老街上通常显得比较冷清,只有少数村民来到这里摆摊。 而每当逢八的日子,这条约两百米长的老街一大早就热闹了起来。本村、邻村的居民们就在老街两边席地摆摊,多数是在售卖自家产的蔬菜。而顾客人除了附近的居民,还有不少专程赶来的城里人。 一百多年前光绪年间这许舍集市上人们大概是通过碎银子、铜钱交易,而今天在这里除了现金交易,通过智能手机扫码支付已经被许多摊主所采用。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给古老的集市交易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开着三蹦子售卖水产的老伯伯 有着固定肉摊的小刀手 卖鸡、杀鸡一条龙服务,吸引了不少顾客。 漂亮可爱的小鸭子小鹅 我买过这家的豆浆、茶叶蛋,味道不错。 集市上除了蔬菜、肉类、水产,还有种类繁多的其他物品,如服装鞋帽、生活用品、生产工具…… 这位有一手编织手艺的大妈,摊位上不但有针头线脑,更有亲手编织的鞋帽出售。 这些火红的挂历、日历、对联,让人感受到了新年临近的脚步声。 在深秋季节,在许舍老街上可以看到许多人家晾晒一种类似小栗子的果实,还能在集市上看到这种褐色的凉皮。 开始我并不知道这种小果子叫什么,也并不知道这种凉皮与果子的关系。 直到有一天我见到了这位村民劳作的场景,才知道原来这凉皮的原料就是那种晾晒在外面的小果子。果子被磨成浆、用吊着的纱布过滤去碴、煮开、压制……其过程就与我们当年在连队炊事班做豆腐几乎一模一样。<div> 趁这位村民停下手时,我问他那果子是什么果实?结果他的当地方言我竟完全听不懂。后来查到,这果子名为“桲(po)椤(luó)”。许舍附近山上长有许多苦槠(zhū)树,秋天正是苦槠果实“桲椤”成熟的季节,村民们到山上捡回来剥去外壳,磨成粉浆,制成这种桲椤粉皮。</div> 集市上的海棠糕颇受欢迎,从下面这位师傅的工具看,他从事这项手艺已经有不少年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无锡,还经常看到有现做现卖梅花糕的小摊子,现在就连这种老集市上都已看不到梅花糕了。 每次集市日,这家小有名气的许舍街上面店的门前总是排起长队,可见人们对这家已经传承三代的面店是多么的喜爱。 农村的集市,当然少不了各种苗木和蔬菜种子。 集市现场,往往还能看到操着外地口音的人开着外地车牌的车辆在售卖物品食品。看来规模并不是很大的许舍集市还具有一定影响力。 当今社会城市商业繁华,众多商业区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等多种业态为一体,以满足消费者全方位、多层次的需求。网上购物、直播带货、移动支付等更是给消费者带来极大方便。<br> 然而,许舍这座古老的村庄,依旧坚守着传承了百余年的集市习俗,让每一个农历逢八的日子,都成为连接过去与现代的桥梁。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许舍地区得到全新改造后,逢八的集市也能够得到保留和提升,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