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苏中——畅游兴化千垛花海

松间清泉(请勿送花)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3月31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天起了个大早,五点三刻出门,六点零三分就在府东花园公交站坐上开往千垛景区的游2路头班车,前往正值盛花期的千垛油菜花田游览。这是中国唯一以水岸垛田为特色的世界级农业文化遗产与灌溉工程遗产的景区,位于兴化市缸顾乡的千垛镇,由于港汊密集,河如阡陌,生态原始,其“垛田”特色地貌享誉全球。自2009年4月当地开始举办菜花旅游节,知名度和美誉度日益提高。我这次到访被誉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兴化,其中的一个重要诱因就是想亲眼欣赏一下大片油菜花开的旖旎风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此时的兴化天刚拂晓,春寒逼人。路上的车辆与行人很少,公交车上的乘客也很少,除在一个菜场附近下去五六位老人外,就只剩我、一位中年人还有一位外出垂钓小我一岁的老汉,全程再无他人上下车,于是司机一路顺利,只用了不到半小时,就将我送到了千垛景区服务中心的下一站东旺南。选择在这里下车,我是事先做过充足功课的。这里的北天桥是千垛景区的两个进口之一,从这里走进去,比靠近游客服务中心的南天桥能够更快更直接地进入景区登上观景台。</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下车后穿过千垛公路,跟随三三两两岁数比较大的当地村民来到入口处,景区尚未开放。一位干部模样的中年人略带诧异地询问了我,随后挥挥手让我进去。通过横跨在公路和路边河道上的天桥,直接来到景区最北侧的观景台。观景台显然被精心设计过,据说高24米,呈几何状多层格局,便于不同需求的游客或登高赏花或选择不同角度摄影创作。我在空无一人的观景台上上下下,选择不同的视角,通过手机镜头观赏晨雾缭绕中的金色花海和水道纵横的垛田。遗憾的是清晨的太阳对我来说正是逆光,给观赏的效果明显地打了几折。</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随着一阵喧语声,手持扫把、铁钳、水桶等清洁工具的村民也开始陆陆续续进入景区,然后顺着不同方向的阡陌小道,很快溶进了金色的田野之中。我与两位老年妇女同行,闲聊中得知在这里做清洁工的都是当地的老年村民,做一天收入80元,最好的是栽种时节,种一天能够多得20元。</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与两位村民分开后,我被成片成片青杆绿叶的黄花诱导着,渐渐走入垛田深处。曲水在垛田间环绕,小道在脚底下蜿蜒,耳边有鸟儿婉转的唱和与蜜蜂振翅的嗡鸣,眼前是随风摇曳的金色花海。更醉人的是那幽幽的花香,肆意地蔓延在大自然的空间里。眼前的景色让我回想起在观景台墙报栏里读到的小诗:“……花影摇曳,是风在写诗;香气漫溢,是春在告白……”</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走过游船码头,循人声来到一处不大的空地,十余家摊主正在做开业前的准备。在与村民的交流中得知,景区里售卖小吃和当地土特产的摊位,都是管理方送予景区所在地东旺和黑高两个村庄,再由村民抽签取得资格后自行经营,收入归己。看着摊主们忙碌的身影,听着村民们的欢声笑语,可以感觉得出他们的生活过得不错。摊点的东侧,是一幢三层小楼,门楣上方是“中国邮政”四个大字,想必这是当地主政者为丰富景区服务而专门设立的邮政设施。从敞开的大门走进的去,底楼是空的,从楼梯上到二楼,迎面是茶吧,估计还没到营业时间,门用帘子栏起。上到开放式并建有两个塔顶的三层平台,凭栏远眺,只见核心区的4600亩垛田被星罗棋布的河道所切割,形成金色块面与青碧水网交织的巨型网格,犹如一幅金色“岛屿”与碧水交错的壮丽画卷。</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太阳渐渐升起来了,迎向阳光的数千亩油菜花泛着金光,无数条纵横的河道耀出银纹,农用船拖着涟漪滑向花田深处,一只白鹭掠过船尾,消失在茂密的花田中。远处传来的游客召唤声打破了晨间田野的宁静,我向西边望去,游览团的大队人马已开始进入景区。我于是结束千垛花海的巡游,从观景台前南行,跨过南天桥后,走出游客服中心的出口。来到千垛公路旁乘坐游1路公交车返回兴化市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9点20分我在八字桥公交站下了车。这里是江苏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坐落于此的有兴化市博物馆、郑板桥·范仲淹纪念馆、李园、四牌楼、兴化县署等十一个旅游景点及八字桥文化广场和商业街区。我简略游览了重建但两座呈八字形但砖桥和配套的一组雕塑,随后拐进明清风格的街区,依据导航指引,直奔临近的兴化县署。不幸的是始建于北宋淳化年间(约990-994年),二十余年后知县范仲淹在此主持修筑海堤、兴办教育的县署正在维修中,到处是黄沙石料,寸步难进。更不幸的是不仅县署在修,毗邻的郑板桥·范仲淹纪念馆、李园等历史建筑和人文景观都因维修而不对外开放。于是在当地人的引导下,来到一旁的兴化市博物馆参观。这是一座仿宋代风格建筑,青砖灰瓦,建筑底层设有小桥流水,假山翠竹,颇有江南水乡的感觉。一楼展示兴化历史; 二楼有施耐庵纪念馆和郑板桥专题展!前者展示施耐庵其人其事和研究资料与成果,后者展示郑板桥的字画,复刻了他当县令时的书房,桌上摆着笔墨纸砚,看到墙上挂着他写的赈灾奏折复制件,我想起他“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诗句。</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博物馆走出,逐一欣赏了门前广场右侧十一座古井井圈,其中唐井宋井各4座、元2座、明井1座。随后沿四牌楼路步行往东,来到昨晚漫游过的金东门附近,先后补游了明代被倭寇损毁而今修复的东岳庙、明永乐年至洪熙元年建造的具有典型明代风格府邸建筑群成家大司马府,以及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的赵海仙洋楼。</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看看时间已近正午,遂快步走到长安中路公交站,乘坐16路公交车返回府东花园。在下榻民宿取出双肩包,办妥退房手续,赶往一箭之地的兴化汽车客运站,我将在这里乘坐下午一点四十分开往上海汽车客运总站的大巴,匆匆结束我四天三夜的春游苏中之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