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中的民族力量 ||《嘉陵江》2025年第1期·医新医艺

《嘉陵江》杂志

<h5><a href="https://www.meipian.cn/5c1lxp2d?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嘉陵江》杂志 2025年第1期(总第79期)</a></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拔罐中的民族力量</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汪 渔</span></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一</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r></h5><h5> 2024年巴黎奥运会正如火如荼进行。几位游泳健儿背部的“红圈圈”格外引人注目。</h5><h5> 无独有偶,2016年里约奥运会,飞鱼菲尔普斯夺冠,拿下个人奥运第19枚金牌。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似乎比金牌还亮眼:《菲尔普斯身上的紫色斑点是什么?拔罐成奥运亮点之一》。</h5><h5> 我觉得这不是一条寻常意义的花絮,而具有非同寻常的含义。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认知认同,甚至是中国文化的一次胜利。</h5><h5> 刮痧与拔罐都在传统中医范畴。电影《刮痧》,是最早启发个人“文化差异”的教程。这种差异,其实称得上文化冲突甚至文化对抗,尽管故事本身为冲破困境指出了明路,那就是诚恳与爱心。</h5><h5>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理论初成。唐朝开始,中国医学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中医讲阴阳平衡,强调辨证施治;而西医讲酸碱平衡,强调精准治疗。二者之间,一个讲文化,一个讲科学,本是对立的统一。现实之中,“科学”似乎对“文化”总在对抗。就中医药本身而言,也是辉煌过后显沉寂。金元以降,中医没落,《本草纲目》就有“为往圣继绝学”之义。2003年,“非典”献身,中医始有复苏迹象。</h5><h5>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药阐释生命奥秘的哲学基础。“中医”二字,释义就让人蒙圈,被外国人称为“秘术”“邪术”不足为奇: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h5><h5> 来点简单的。“白头翁牵牛耕熟地,天仙子相思配红娘。”一般中国人,一眼看出门道;外国人,还是蒙圈。</h5><h5> 但可不看广告看疗效。</h5><h5> 美国体操运动员亚历山大·纳多尔,展示拔罐印记时说得明了:这就是我一年来保持健康的秘密,效果比我花钱寻求各种方式要好得多。</h5><h5> 他直接印证了中国民间那句俗语:“拔上一罐,病去一半!” </h5><h5> “中国邪术”,不是邪术是奇术。网友说得好,“洋人”怎样叫不打紧,关键是我们要收下他们的膝盖并让他们写个大大的“服”。</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b></h5><h5><br></h5><h5> 讲好中国故事,才能传播好中国文化。 </h5><h5>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打破多个纪录。诸如:迄今为止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中国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实现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81岁的老太太,底蕴十分了得。常人而论,到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演讲,至少讲讲黄帝内经、神农本草、伤寒之论,或是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然而她用这个题目定调: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这是“科学”的态度。这态度释放善意。</h5><h5> 在一本叫《1999,不战而胜》的书里,有这样一句话:“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 </h5><h5> 《舌尖上的中国》之后,有部《本草中国》,展现人与本草的对话,讲述中国人用敬畏与回馈延续本草之命,以爱与继承传递本草之情,执着专注守护本草之魂。</h5><h5> 传承传统、吐故纳新、面向世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具有博大精深强大文化内涵的中医药,当有勇气,当有担当。</h5><h5> 屠呦呦瑞典“科学”演讲,有个文化的结尾,意味深长。老人家吟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b></h5><h5><br></h5><h5> 文化的力量,是国家的重量,民族的分量,社会的体量。 </h5><h5> 曾经,一位黑人中医突然火了。这位“迪博士”迪亚拉来自马里共和国,放弃欧洲留学机会,到中国学习中医,成为中国首个外籍中医学博士。他熟知中国文化,一手流利汉字,开着中医处方,操着一口川音,受到病人尊重。在重庆中医院,也曾多次见到过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外国学生,他们奔着中医而来。</h5><h5> 有个很受关注的栏目:《逐梦他乡重庆人》。进入媒体视野的,至少有三位中医。一个郭久春,夫妇俩将中医带到英国拉夫堡。一个马寿椿,应邀前往西雅图讲学,获誉华盛顿州中医针灸学会年度风云人物。 一个马蕾,愿意为中医在海外的传播尽一份力量。有篇报道说,马蕾是马寿椿的孩子。</h5><h5> 文化自信,需要消融对抗,认知认同;文化自信,需要讲好故事,传承传播;文化自信,需要戮力同心,文化输出。</h5><h5> 重庆卫生至少有两支队伍被冠名为“中国政府医疗队”。一支负责应急救援,曾经千里驰援尼泊尔抗震救灾;一支负责援外,常年援助多个国家。</h5><h5> 援外医疗队较火的一条新闻是:重庆医生黄警锐,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为一名两个月大的女婴成功摘除脑部巨瘤。女婴的母亲恳请黄医生给女婴命名。黄医生给孩子取的名字是:木兰。</h5><h5> 我觉得这个名字很有文化很有象征意义。</h5><h5> 《木兰辞》云: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h5><h5> 木兰买齐这些装备,马上就出征了。</h5><h5> 中国医术,“中国邪术”,中国奇术,中国妙术,中国仁术……一串串中国符号,自信满满,扬帆远征。</h5> <h5>【作者简介】<b>汪渔</b>,本名汪应钦,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作品多次选用于试卷,入选《中国报纸副刊优秀作品集萃》(2016)《人民日报2019年散文精选》《人民日报2020年散文精选》《人民日报2022年散文精选》《人民日报2024年散文精选》《2020散文》《重庆作家优秀作品选(2022、2023)》等重要刊物。曾获中国报纸副刊年度精品一等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副刊)、中国人口文化奖文学奖、全国党刊优秀作品奖、健康中国优秀作品奖、全国农民报优秀作品奖、重庆新闻奖(报纸副刊)一等奖、重庆晚报文学奖、重庆日报年度优秀作品奖等。出版散文集《大地慈祥》。 </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