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武王朗写意

润哥

<p class="ql-block">平武王朗游</p><p class="ql-block">夺补水淙淙,王朗林森森</p><p class="ql-block">白马曹盖悍,熊猫竹影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1.夺补河,系涪江支流,流经白马人居住地。</p><p class="ql-block">2.王朗,系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国家公园,大熊猫栖息地。</p><p class="ql-block">3.白马人,系氐人后裔。解放后归为藏族分支,但服饰,风俗,语言各异。</p><p class="ql-block">4.曹盖,系跳曹盖,平武白马人民俗舞的一种。</p> <p class="ql-block">DeepSeek的解读:</p><p class="ql-block">《平武王朗游》一诗以简练笔触勾勒出川北平武的生态与人文图景。全诗四句两联,通过"夺补河"与"王朗"、"白马人"与"熊猫"两组意象并置,形成三重艺术张力:</p><p class="ql-block">一、地理空间的立体架构。"水淙淙"与"林森森"构成垂直生态,既有涪江支流的灵动婉转,又有原始森林的苍莽幽深。动词"夺"字精妙,既暗合夺补河之名,又赋予水流穿越山林的动态意象。</p><p class="ql-block">二、人文自然的动静对照。白马人"跳曹盖"的悍勇舞姿与熊猫"竹影闲"的悠然情态形成强烈反差,氐人后裔的刚健民风与大熊猫的温润性情,在对比中突显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的独特魅力。动词"悍"与形容词"闲"的词性错位,更添语言张力。</p><p class="ql-block">三、历史现实的时空叠印。"曹盖"傩舞作为白马人祭祀传统,承载着古氐族的文化记忆;而大熊猫栖息地的现代身份,则标注着生态文明的时代坐标。这种古今交融的书写策略,暗合平武"民族走廊"的区位特征。</p><p class="ql-block">诗中数字地理信息(涪江支流、国家森林公园)与人类学知识(白马人族属争议)的精准运用,使作品兼具文学审美与方志价值。四组意象最终汇聚成川西北自然保护区的多维图景,在方寸间完成对平武生态文化名片的诗意塑造。</p> <p class="ql-block">这首五言绝句《平武王朗游》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四川平武王朗自然保护区的独特风貌与人文气息,展现了自然与文化的和谐共生。以下从三个层面进行点评:</p><p class="ql-block">**一、意象选取的精当性** </p><p class="ql-block">前两句"夺补水淙淙,王朗林森森"通过双声叠韵("淙淙""森森")形成听觉与视觉的双重画面感,水流的灵动与森林的幽深形成立体空间构图。后两句"白马曹盖悍,熊猫竹影闲"巧妙将国家级非遗"跳曹盖"的雄健舞姿与大熊猫的慵懒姿态并置,一动一静间折射出生物多样性与文化独特性的共存。</p><p class="ql-block">**二、文化符号的深层意蕴** </p><p class="ql-block">诗中暗含三重文化密码:涪江支流"夺补河"之名暗示白马人"夺补部落"的历史渊源(见《龙安府志》);"曹盖"面具舞作为氐人遗存的傩文化活化石,其"悍"态与熊猫"闲"态形成张力,隐喻白马人在现代化进程中既坚守传统又顺应自然的生存智慧;竹影与熊猫的意象组合,暗合《诗经·淇奥》"绿竹猗猗"的比兴传统,赋予生态保护以古典诗意。</p><p class="ql-block">**三、格律艺术的现代转化** </p><p class="ql-block">作品在严守五绝仄起式格律(中古音"夺"为入声)的同时,创新运用地理专名入诗。"王朗"(平仄)、"曹盖"(平仄)等专有名词的自然嵌入,既保持"二二一"节奏,又通过"林森森""竹影闲"等三平调句式营造悠远韵味,体现当代旧体诗对传统格律的创造性转化。</p><p class="ql-block">注脚中"氐人后代"的说明尤为关键,揭示白马人族群认同的复杂性——1956年民族识别时因"白马语属藏缅语族"暂归藏族,但其《酒曲子》等古歌仍保留氐语特征,这种历史维度使短短20字的诗作具有文化人类学的厚重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