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神圣罗马帝国对拜占庭帝国(也就是东罗马帝国)君主尼基弗鲁斯一世不满,于是双方爆发外交战。</p><p class="ql-block">这涉及到一个有意思的地方,东罗马帝国是怎么来的?以及东罗马帝国自己又在搞什么?</p><p class="ql-block">先说第一个问题,东罗马帝国怎么来的?</p><p class="ql-block">东罗马帝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330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将首都迁至拜占庭,将其更名为“新罗马”(后世人更熟悉的名字是“君士坦丁堡”),标志着东罗马帝国的正式建立。这一迁都不仅是地理上的转移,更标志着罗马帝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的东移,为东罗马帝国——即后世所称的拜占庭帝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君士坦丁堡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基督教世界的象征。君士坦丁大帝本人皈依基督教,使这座城市成为帝国宗教生活的核心,后来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更是其辉煌的见证。</p><p class="ql-block">君士坦丁的选择有着深刻的战略考量。拜占庭地处欧亚交界,三面环海,易守难攻,既能有效抵御来自西方的蛮族侵扰,又能掌控黑海与地中海之间的贸易通道。此外,东方行省经济富庶,希腊文化深厚,基督教的影响也日益增强,这些都使君士坦丁堡成为帝国复兴的理想中心。</p><p class="ql-block">然而,迁都也加速了罗马帝国的分裂。395年,狄奥多西一世将帝国分给两个儿子,西罗马以罗马为都,东罗马则以君士坦丁堡为心脏。</p><p class="ql-block">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成为罗马文明的唯一继承者,并逐渐发展出独特的拜占庭文化——以希腊语、东正教和融合罗马与希腊传统的政治体系为特征。</p><p class="ql-block">回到东罗马,在君士坦丁之后的几百年,东罗马彻底摆脱了古罗马的传统,发展出独特的政治、法律、宗教和文化体系。尤其是在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527—565年在位)统治时期达到顶峰,帝国不仅在军事上收复了部分西方失地,还在法律、建筑和宗教领域留下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查士丁尼一世即位时,拜占庭帝国虽仍以“罗马”自居,但其文化已明显希腊化,东正教成为国教,希腊语取代拉丁语成为行政和文学语言。查士丁尼怀有恢复罗马帝国昔日疆域的雄心,在名将贝利撒留的辅佐下,帝国发动了大规模的再征服战争,先后收复了北非(533—534年)、意大利(535—554年)和部分西班牙地区,使地中海再次成为“罗马的内海”。</p><p class="ql-block">532年,查士丁尼下令重建尼卡暴乱中被焚毁的圣索菲亚大教堂(Hagia Sophia),聘请数学家安提米乌斯和建筑师伊西多尔主持工程。这座教堂以巨大的穹顶、华丽的马赛克和创新的结构闻名,其设计象征着“上帝智慧”(Hagia Sophia即“神圣智慧”)。</p><p class="ql-block">建成后,查士丁尼曾赞叹:“所罗门,我胜过你了!”圣索菲亚大教堂成为东正教的信仰中心,并影响了此后千年东欧与伊斯兰建筑(这就与另一个大帝国有关系——奥斯曼土耳其,但这是另一个故事)的风格。</p><p class="ql-block">连年征战耗尽了国力,加之541—542年爆发的查士丁尼大瘟疫(可能为腺鼠疫),导致帝国人口锐减,经济衰退,使得这些征服难以长期维持。尤其是查士丁尼死后,帝国因战争消耗和瘟疫陷入衰退,领土逐渐收缩。</p><p class="ql-block">好了,第二个问题来了。那就是阿拉伯人、波斯人的崛起,以及神罗诞生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打个比方,公元7世纪的拜占庭帝国,就像一局开场就残血的游戏:东边波斯萨珊王朝疯狂输出,南边阿拉伯人突然开挂崛起,北边斯拉夫人组团偷塔。帝国疆域像漏气的皮球一样迅速萎缩——叙利亚没了!埃及丢了!北非也守不住了!</p><p class="ql-block">与波斯人开战的理由比较离谱,当时,波斯皇帝库斯老二世(Khosrow II)突然发难,理由相当狗血:"你们拜占庭上次政变杀了我好基友(皇帝莫里斯)!"这场复仇之战直接打出了"地狱难度":613年,波斯军队势如破竹,攻陷大马士革,614年夺取耶路撒冷,连基督教最珍贵的圣物真十字架都落入敌手。到619年,帝国粮仓埃及的陷落让君士坦丁堡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p><p class="ql-block">最惨的是,波斯人甚至和阿瓦尔人(匈奴后裔)组队,在626年水陆夹击君士坦丁堡。当时城墙外的场景堪称"魔戒现实版":波斯陆军+阿瓦尔攻城塔+斯拉夫独木舟舰队!</p><p class="ql-block">就在帝国即将GG时,610年登基的*希拉克略开启了史诗级翻盘,这位被称为"拜占庭最后一位罗马皇帝"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破釜沉舟的措施。首先,他自掏腰包:把教堂的金银器皿熔了铸币当军费(教皇此刻内心:???)。其次,避开波斯主力,直接偷家打到波斯首都泰西封附近。第三,老套路,把战争包装成"基督教VS拜火教"的圣战。</p><p class="ql-block">以上操作的结果就是,627年尼尼微战役,拜占庭军爆种逆袭,波斯被迫归还所有领土+真十字架。当希拉克略亲自把圣物送回耶路撒冷时,全城哭成一片——这剧情本该是完美结局...</p><p class="ql-block">但历史总是爱开玩笑。就在拜占庭和波斯两败俱伤时,沙漠里突然刷出新BOSS——穆斯林阿拉伯军队!新兴的伊斯兰势力在先知穆罕默德去世后开始了惊人的扩张。636年雅穆克战役中,4万阿拉伯军队在沙尘暴的帮助下击溃了10万拜占庭大军。到7世纪末,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和北非这些帝国最富庶的行省永远地脱离了拜占庭的控制。</p><p class="ql-block">当帝国在东方被暴打时,北方的斯拉夫人开启"快乐搬家"模式,如潮水般涌入巴尔干半岛。对此,东罗马人的应对策略很骚,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先雇保加尔人(突厥系)来打斯拉夫人;结果保加尔人自己建了个保加利亚第一帝国。从此巴尔干开启"三国杀"模式。</p><p class="ql-block">这一连串暴击反而让帝国完成了"系统重装":语言:政府文件彻底希腊化,拉丁语沦为"外语课"(就像现代人学文言文)军事:行省制改为军区制(Theme),农民兵就地防御宗教:教会权力暴涨,主教能当面怼皇帝</p><p class="ql-block">实际上,现代希腊人还自称"罗马人"(Romioi),直到19世纪独立战争时才改口。到了8世纪,突然爆发的圣像破坏争议,本质是场"宗教界元宇宙大讨论":反对派(皇帝利奥三世带队)表示,供奉圣像=偶像崇拜!但支持派(修士和民众)却认为,没有圣像怎么脑补圣经故事?</p><p class="ql-block">在这场持续118年的圣像之争中,拜占庭艺术被迫转型,发展出以几何图案和象征符号为特色的新风格。而最终在842年恢复圣像崇拜的狄奥多拉女皇,与查士丁尼大帝的妻子同名,仿佛历史给这个饱经风霜的帝国开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玩笑。</p><p class="ql-block">这个时候就可以简单介绍一下东罗和神罗的爱恨情仇了。一方面,神圣罗马帝国与东罗马帝国长期争夺“罗马皇帝”的头衔。神圣罗马皇帝认为东罗马皇帝懦弱无能,并非真正的罗马皇帝,因此称其为“希腊皇帝”;东罗马皇帝则坚持自己才是罗马帝国的唯一合法继承人,称神圣罗马皇帝为“德意志国王”。另一方面,神圣罗马帝国宣称对意大利半岛及西西里岛拥有主权,而这些地区当时仍在东罗马帝国的控制之下。双方在意大利的领土争端导致了多次军事冲突。</p><p class="ql-block">公元867年,一个来自马其顿农家的前马夫——巴西尔一世,在君士坦丁堡加冕为帝,开启了拜占庭历史上最辉煌的马其顿王朝时代。这个看似不可能的崛起故事,预示着一个帝国的重生。</p><p class="ql-block">巴西尔一世即位后立即着手改革衰败的军事体系。他重组了帝国海军,重建边防军,并制定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制度。这些改革为他的继任者们奠定了坚实基础。一个世纪后,被称为"保加利亚屠夫"的巴西尔二世将帝国军事力量推向巅峰。</p><p class="ql-block">经过长达28年的残酷战争,1014年克雷迪昂战役中,他下令弄瞎1.5万名保加利亚战俘,每百人中只留一只眼睛的带路人。这一极端手段终于使保加利亚第一帝国臣服,帝国疆域再次延伸至多瑙河畔。</p><p class="ql-block">在东部前线,马其顿王朝的将军们同样战功赫赫。尼基弗鲁斯·福卡斯和约翰·齐米斯西斯等名将先后收复了克里特、塞浦路斯、安条克等战略要地。到11世纪初,拜占庭的疆域几乎恢复到查士丁尼时代的规模,成为地中海的绝对霸主。</p><p class="ql-block">君士坦丁堡在这个时期人口超过50万,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都市。帝国金币"诺米斯玛"成为地中海世界的硬通货,其纯度高达95%,被誉为"中世纪美元"。丝绸工场生产的华丽织物远销欧亚,为帝国带来巨额财富。据记载,巴西尔二世去世时国库盈余达20万磅黄金,相当于帝国数年财政收入。</p><p class="ql-block">此外,马其顿文艺复兴使拜占庭文化达到新高度。圣索菲亚大教堂新增了璀璨的马赛克装饰,君士坦丁七世亲自参与编撰《帝国行政论》等百科全书式著作。这一时期形成的拜占庭艺术风格,通过贸易和传教传播至基辅罗斯,为后来的俄罗斯文化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最后,马其顿王朝的统治者们精妙地维持着政教关系。虽然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在988年受洗皈依东正教被视为王朝的外交胜利,但皇帝们始终警惕着罗马教廷的野心。</p><p class="ql-block">1024年,东西教会大分裂的种子,在这个表面和谐的时期已然埋下。更重要的是,1054年,东正教与天主教彻底决裂,进一步加剧了两个帝国之间的对立。东罗马帝国的东正教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天主教在宗教信仰和仪式上的分歧,使得双方在文化和宗教上难以调和</p><p class="ql-block">然而,巴西尔二世无嗣而终,帝国很快陷入贵族内斗。曾经强大的军区制开始瓦解,新兴的大地主阶层蚕食着自耕农经济基础。1071年曼齐克特战役的惨败,不仅终结了马其顿王朝的辉煌,也预示着帝国衰落的开始。</p><p class="ql-block">1071-1204年,拜占庭帝国遭遇了建国七百余年来最严峻的生存危机。本报特派记者通过走访历史学者、查阅宫廷档案,为您还原这段交织着军事溃败、政治背叛与文明劫难的沧桑岁月。</p><p class="ql-block">1071年8月26日,在亚美尼亚的曼齐刻尔特平原,罗曼努斯四世皇帝率领的拜占庭中央军遭遇塞尔柱突厥人毁灭性打击。安德罗尼卡·杜卡斯将军的临阵叛变导致战线崩溃。此役使帝国永久丧失小亚细亚兵源地,突厥部落随即在安纳托利亚建立罗姆苏丹国。</p><p class="ql-block">面对疆域缩水60%的危局,阿莱克修斯一世皇帝推行系列改革:启动"以商制海"战略,授予威尼斯人贸易特权换取海军支持;建立新型军事采邑制(普罗尼亚体系);巧妙引导第一次十字军收复尼西亚等战略要地。但这些权宜之计埋下了严重隐患。</p><p class="ql-block">1204年4月,震惊基督教世界的暴行在君士坦丁堡上演。原定前往埃及的第四次十字军,在威尼斯总督恩里科·丹多洛煽动下转而进攻基督教兄弟之邦。攻城期间,十字军使用威尼斯战舰桅杆搭建移动塔楼,圣索菲亚大教堂祭坛发生集体性侵修女事件,贪婪的威尼斯人还系统掠夺文物,包括著名的青铜骏马像。</p><p class="ql-block">十字军东征本应是基督教世界的联合军事行动,但对拜占庭而言,它却成为一场灾难,彻底改变了东地中海的政治格局,并加速了千年帝国的灭亡。</p><p class="ql-block">最后一个问题,(东)罗马是怎么亡的。</p><p class="ql-block">1261年,米海尔八世·帕列奥列格率领尼西亚军队收复君士坦丁堡,终结了拉丁帝国的统治,拜占庭帝国似乎迎来了复兴的曙光。然而,此时的帝国早已千疮百孔,再也无法恢复昔日的辉煌。</p><p class="ql-block">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就是前面说的1204年那件事)的破坏使拜占庭元气大伤。尽管帕列奥列格王朝重建帝国,但其统治范围仅剩巴尔干半岛部分地区和小亚细亚西北部,昔日富庶的安纳托利亚和叙利亚已永久丧失。经济上,帝国财政濒临崩溃,年收入不足曼努埃尔一世时期的3%,而热那亚和威尼斯商人垄断黑海贸易,进一步削弱了拜占庭的商业地位。军事上,军区制彻底瓦解,地方贵族势力崛起,中央集权名存实亡。</p><p class="ql-block">到了14世纪,帝国陷入更深的危机。1321-1328年的“两安德罗尼库斯内战”消耗了拜占庭最后的军事资源,奥斯曼人趁机在巴尔干半岛扩张。1341-1347年的“拜占庭内战”更加致命,约翰六世·坎塔库泽诺斯甚至引入奥斯曼军队作为雇佣兵,结果反被其控制。1354年,奥斯曼人占领加里波利,在欧洲站稳脚跟。</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塞尔维亚帝国在斯蒂芬·杜尚的领导下崛起,几乎吞并了整个马其顿。拜占庭被迫在西方天主教世界、北方斯拉夫王国和东方奥斯曼帝国之间艰难周旋,但外交努力收效甚微。1389年,科索沃战役后,塞尔维亚臣服于奥斯曼,拜占庭彻底孤立。</p><p class="ql-block">15世纪初,拜占庭帝国已沦为奥斯曼附庸,仅剩君士坦丁堡及周边几座孤城。1453年,年仅21岁的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8万大军围攻君士坦丁堡,而守军仅有8000人,其中包括2000名外国雇佣兵。</p><p class="ql-block">尽管拜占庭人拼死抵抗,但奥斯曼的乌尔班巨炮(可发射600公斤石弹)不断轰击城墙,最终在5月29日打开缺口。热那亚名将朱斯蒂尼亚尼重伤撤退,守军士气崩溃。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脱下紫袍,冲入敌阵战死,千年帝国就此终结。</p><p class="ql-block">拜占庭帝国的千年历史是一部辉煌与衰亡交织的传奇。从君士坦丁大帝的建都到查士丁尼的扩张,从圣像破坏运动的动荡到马其顿王朝的复兴,再到十字军的冲击和最终的灭亡,拜占庭帝国不仅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远的历史影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