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日,面对美国升级版的“矿产协议”和乌军在库尔斯克的溃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一方面拒绝将美国以前的军援视为债务,只愿为以后的军援担责;一方面呼吁欧洲加强援助,以扭转战场不利的形势。</p><p class="ql-block">当然,对于现实的困难,泽连斯基还是清醒的。所以,无论是乌克兰媒体,还是泽连斯基本人,都祭出了所有失利被动者最后的杀招:诅咒。</p><p class="ql-block">以前的乌克兰媒体,到处都是呼唤胜利的口号声,现在则到处是对俄军进攻速度的咒骂,而泽连斯基更是连出诅咒三连鞭:</p> <p class="ql-block">第一鞭,带着记者参观自己卧室中的三幅画:被击沉的俄舰、燃烧的克里姆林宫、反攻俄本土的幻象,这些被艺术加工的战场景象,构成了现代政治罕见的“诅咒图腾”,本质上则是将偶发战果,异化为必胜信念的符号炼金术。</p><p class="ql-block">这种对现实的魔幻重构,使战略决策,逐渐脱离战场实际:当乌军日均弹药消耗量不足俄军五分之一时,基辅的精英们却沉迷于绘制全面战胜莫斯科的路线图。被美化的战争记忆,正在制造认知迷雾,让基辅决策层将战术层面的袭扰作战,误解为战略转折的前奏。</p> <p class="ql-block">第二鞭,希望美国给俄罗斯的“好处”是毒药。当泽连斯基向记者表示,希望美国给俄罗斯的好处是“毒药”时,这种粗鲁的表达,不仅打乱了美乌关系的“单向透明”之默契,也暴露出对地缘政治现实的严重误判:美国对乌军援本质是风险可控的战略投资,而非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p><p class="ql-block">这种将盟友工具化的诅咒外交,正在逐渐消解美国社会对乌克兰的道义同情,同时还能助长俄罗斯的攻势,最终迫使美国调整“可控消耗”的策略,转而推动基辅接受不利的停火条件。也就是说,泽连斯基的毒药论,已直接将外交场域降维成诅咒擂台,最终毒害的恰是乌克兰赖以生存的大国博弈平衡术。</p> <p class="ql-block">第三鞭,在巴黎公开诅咒俄罗斯领导人的健康。泽连斯基面对法国媒体,公开对俄领导人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诅咒,直接撕碎了国际政治最后的体面。这种突破外交底线的言论,本质是弱者对强者规则的绝望反抗,是以情绪宣泄替代战略谋划的危险转向,绝对是令友者痛、仇者快的反常行为,其战略性害处远超表面失礼。而且,历史经验表明,针对领导人个体的诅咒往往催生“殉道者效应”,反而强化被攻击者的国内威望。</p><p class="ql-block">所以,这种语言暴力既不能改变战场力量对比,又自毁战略信誉的双输策略,恰恰暴露了乌克兰决策层在重压之下的认知失调。诅咒政治的可怕之处,在于其自我实现的预言特质。当基辅将战略重心转向认知战时,实际是承认常规战争的全面失败。社交媒体上对俄军的集体咒骂,本质是民间绝望情绪的制度化宣泄。这种集体心理的恶性循环,使得任何理性声音都可能被指控为“亲俄叛国”,最终让整个国家和民族都走上不归路。</p><p class="ql-block">毕竟,战争史上的经验早已证明,当诅咒替代战略成为主要武器时,往往意味着国家理性的全面崩解。基辅政权正在将整个民族的命运抵押给语言巫术,这种饮鸩止渴的认知战策略,非但不能扭转战场上的颓势,反而会加速战略主动权的丧失。</p><p class="ql-block">历史的吊诡在于,最恶毒的诅咒,往往最先吞噬施咒者自身。乌克兰此刻在认知战场播种的仇恨,终将在现实战场上结出更加残酷的恶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