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窟是世界上最早的高棉式建筑

贺小洪

<p class="ql-block">吴哥窟,又称吴哥寺,位于柬埔寨,被称作柬埔寨国宝,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高棉式建筑。吴哥窟原始的名字是,意思为“毗湿奴的神殿”,中国佛学古籍称之为“桑香佛舍”。是吴哥古迹重要组成部分,又称吴哥寺,或小吴哥,梵语意为“寺之都”。苏利耶跋摩二世(1113—1150年在位)时为供奉毗湿奴而建,三十多年才完工。吴哥窟是吴哥古迹最精华的部分,也是柬埔寨早期建筑风格的代表。</p><p class="ql-block">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吴哥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此后吴哥窟作为吴哥古迹的重中之重,成为了柬埔寨一张亮丽的旅游名片。</p> <p class="ql-block">吴哥窟的整体布局,从空中乘坐热气球就可以一目了然:一道明亮如镜的长方形护城河,围绕一个长方形的满是郁郁葱葱树木的绿洲,绿洲有一道寺庙围墙环绕。绿洲正中的建筑乃是吴哥窟寺的印度教式的须弥山金字坛。</p><p class="ql-block">吴哥窟寺坐东朝西。一道由正西往正东的长堤,横穿护城河,直通寺庙围墙西大门。过西大门,又一条较长的道路,穿过翠绿的草地,直达寺庙的西大门。</p><p class="ql-block">在金字塔式的寺庙的最高层,可见矗立着五座宝塔,如骰子五点梅花,其中四个宝塔较小,排四隅,一个大宝塔巍然矗立正中,与印度金刚宝座式塔布局相似,但五塔的间距宽阔,宝塔与宝塔之间连接游廊,此外,须弥山金刚坛的每一层都有回廊环绕,乃是吴哥窟建筑的特色。那里的台阶陡峭,需要手脚并用地爬上去。这寓意着人们到达天堂需要经历许多艰辛。只有一条建了扶手,因为在殖民时期有一位官员的夫人就是从这个楼梯摔下去世。</p> <p class="ql-block">吴哥寺之所以被称为小吴哥,只因占地面积比吴哥通王城城小得多,故称小吴哥。它是吴哥王朝艺术鼎盛时期的代表建筑,它建造于12世纪中期,为供奉印度教毗湿奴神所建,13世纪后期,变成佛教寺庙。柬埔寨国旗上就有小吴哥寺,小吴哥寺也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建造时用石头垒成,不用任何粘合剂,真伟大。 小吴哥寺其实是苏利亚拔摩二世为自己建造的坟墓,当时据说动用了30万劳工,历时37年建成。或许因为去世后要去极乐世界,所以建筑坐西向东。你知道么?小吴哥寺当年建成的时候,外墙是灰白色的,砖塔和屋顶瓦片都是鎏金的,5座代表着须弥山的砖塔(须弥山:印度神话中神的住所)顶部都插有帆旗,迎风飘扬。</p> <p class="ql-block">吴哥窟的艺术杰作,不仅表现在吴哥窟的建筑本身,还在于它的浮雕石刻。吴哥窟的浮雕极其精致,且富有真实感,是整个吴哥艺术的精华,在吴哥窟回廊的内壁及廊柱、石墙、基石、窗楣、栏杆之上,都有浮雕,内容主要是有关印度教大神毗湿奴的传说,取材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及印度教神话《乳海》;也有战争、皇家出行、烹饪、工艺、农业活动等世俗情景;装饰图案则以动植物为主题。其中围绕主殿第一层台基的回廊被称为“浮雕回廊”,长达800米,墙高2米余,壁面布满浮雕。东壁是“乳海翻腾”的传说,北壁是毗湿奴与魔怪交战图,西壁是这个故事的继续,即“神猴助战图”,南壁西半部的苏利耶跋摩二世骑象出征图则为世俗题材,反映了高棉人抵抗占人入侵的战争情景。这些浮雕手法娴熟、场面复杂、人物姿态生动、形象逼真,当时已采用重叠的层次来显示深远的空间,堪称世界艺术史中的杰作,表现了高棉能工巧匠的卓越艺术才能。</p> <p class="ql-block">在吴哥窟,时间仿佛凝固成永恒,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故事和传奇,让人感受到宗教信仰的力量和人类文明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吴哥窟建筑庄严匀称,比例和谐,无论是建筑技巧,还是雕刻艺术,都达到极高水平。吴哥窟平面呈长方面积1000×850平方米,外墙之外有壕沟,壕沟宽190米,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1300米,周长约5.6公里。吴哥窟正门向西,与大吴哥王城南门外大道连接,门楼上立三塔,门内是一庭院,院东有一长147米的大道通向内围墙入口。大道两侧各有藏书室和池塘一处。内围墙140米,长270米,墙内的主体建筑在3层台阶之上,台基高23米,底面积215×187米,除第三层为75×75平方米的正方形外,第1、2层均为长方形,每层的四边,各有左、中、右三条石阶梯连接上一层。在最高一层的平台上,矗立象征着诸神之家和宇宙中心的5座尖顶宝塔,正中央一座宝塔最高,达42米,即高出地面65.5米,其余4塔较矮,分立于平台四角。第二层平台的四角也各有一座截顶宝塔。每一层平台的四周都绕以石砌回廊。廊内有庭院、藏经楼、壁龛、神座等。各层均有石雕门楼和连接上下层的阶梯,阶梯的栏杆上都有7头石雕巨蟒盘绕,阶梯两旁还饰有精美的石狮子。全部宝塔,门楼都饰以石雕莲花,约有1万个。</p> <p class="ql-block">日光下的吴哥窟更是光彩夺目,每一处都充满了历史的痕迹和文化的底蕴,让人仿佛置身于一部古老的史诗之中。在吴哥窟漫步,仿佛置身于一座永恒的宗教圣殿,感受着信仰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吴哥窟规模宏大,是错综复杂的建筑群,包括台基、回廊、蹬道、宝塔,全部建筑用砂石砌成,石块之间无灰浆或其他黏合剂,靠石块表面形状的规整以及本身的重量彼此结合在一起。细部装饰瑰丽精致。当时的石工可能还未掌握拱券技术,所以吴哥窟没有大的殿堂,石室门道均狭小阴暗,艺术装饰主要集中在建筑外部。</p> <p class="ql-block">吴哥窟的美不仅仅是建筑和雕刻的壮丽,更在于它所散发出的神秘、古老和神圣的气息,让每一个到访者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穿越吴哥窟的回廊和石门,仿佛可以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古老文明的脉搏。吴哥窟的美是多元而丰富的,它既是一部古老的史诗,也是一座人类艺术的宝库,让人们领略到柬埔寨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人类文明的辉煌历史。</p> <p class="ql-block">通王城又称大吴哥,是吴哥王朝的首都,多次毁于战火,后几经重修。先今一直是12世纪末、13世纪初由柬王摄耶拔摩七世所建。吴哥通王城,也称“大吴哥,吴哥通城,吴哥城,洲城”。“通”,是“大”的意思,按照梵文原意,是“城市”的意思,那么通王城就是“大城市”的意思。吴哥通王城是吴哥王朝的首都,始建于9世纪,多次毁于战火,后几经重建。现今一直是12世纪末、13世纪初由柬王闍耶拔摩七世所建。</p> <p class="ql-block">二次世界大战后柬埔寨王国独立,虽然持续对吴哥进行维护,但在20世纪后半,柬埔寨出现政治和军事动乱,越战、赤柬、内乱等等,使得吴哥庙宇群也遭到破坏和窃盗。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吴哥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国际修缮团队进驻吴哥遗址群,至今仍持续修护中。</p> <p class="ql-block">吴哥通王城是高棉帝国最后的首都,由牧师住宅、文武官员宫邸以及政殿环绕,坚不可破。这些建筑由木头建成,已经被腐蚀,但是遗留下来的石头建筑证实了吴哥通王城就像它的名字所说的一样,确实是一座“伟大的城市”。城墙内寺庙包括巴戎寺、巴芳寺、吴哥古皇宫、大象台、癫王台、圣琶利寺、提琶南寺和十二生肖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坐落在吴哥通王城内部的皇宫年代更为久远,属于十世纪早期国王、十世纪国王及十一世纪早期国王。尽管皇宫的地基和城墙都已经被确认,但是围墙内却几乎没什么建筑遗迹。正是由于这些皇家建筑缺少考古学证明,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它们由木头建成,如今已经被腐蚀了。法国人为这座皇宫确定了一个版图,其中包括吴哥古皇宫的寺庙山、周围的水池和一些宫邸、政殿,这些建筑很可能在城墙后面。醛耶跋摩七世在皇宫原址上重建了吴哥通王城,王城以巴戎寺为中心,四周由城墙环绕。中国使者周达观提供了高棉帝国的第一手证明,描述了吴哥通王城的壮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王城的中心建起一座金塔巴戎寺,周围是二十多座矮塔和几百间石头房。东侧是一座金色石桥,桥两侧各有一个金石狮,并有八樽金菩萨沿石头房排开。北侧是金色铜塔[巴芳寺],这座寺庙甚至比金塔还要高,是一处真正惊人的景观,其基底有十间石头房。更北部,约四分之一英里处是国王宫邸,从他的私人住所上拔地而起的是另一座金塔。正是这些建筑使外国商人常说“柬埔寨是一个富有而高贵的国家”。</p><p class="ql-block">从象征意义上说,吴哥通王城是一个微型宇宙,由主轴分成四部分。巴戎寺位于正轴心,代表着天与地的边线。环绕吴哥通王城的城墙代表着宇宙周围的石墙,须弥山边的山脉。周围的护城河(现已干枯)则代表着宇宙海洋。</p> <p class="ql-block">吴哥窟的建筑风格别具一格,细节之处展示出无与伦比的精湛工艺,而整体则散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和美感。吴哥窟的美令人叹为观止,它的神秘和历史气息让人瞬间穿越到千年之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才情。</p> <p class="ql-block">吴哥城呈正方形,由城墙和护城河保护,城墙高8米,整个城市有5道城门,除了东西南北四个正方向处各开有城门外,在东门的北面还开了一座胜利之门,城门都是塔形结构,每个塔身上都有面向四方的四面佛像,以慈悲的眼神检阅进入城内的每一个人;城墙外就是护城河,城门外各有架有一座桥,连接城里城外,每座桥采用印度教的神话故事,两边各有27尊2.5米高的跪坐石雕半身像排成一列,一边象征神灵,一边象征恶魔,双方进行激烈的角力。</p> <p class="ql-block">吴哥城内最为出名的要数巴戎庙中的佛塔了,巴戎庙位于吴哥城的中心位置,巴戎庙是由一组共49座小宝塔围绕中央尖塔构成的建筑群,这些塔在佛语里又被称做浮屠,每一座塔的四面都雕刻着巨大的佛面,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塔又被称作佛面塔,上面的佛被称为四面佛。</p> <p class="ql-block">四面佛的四个面分别代表了慈、悲、喜、舍四种无量之心,其中喜悲皆不形于色,表情安详,却又各不相同,略带微笑的面孔中还透出几分神秘,给人们留下无限遐想。</p><p class="ql-block">在茂密的丛林中,千回百转,灰白的石柱后,一个又一个黑白相间的斑驳石塔让人又重回古代神秘圣土,四面佛那慈祥安定的脸部透出一份宁静与优雅的神秘,拾起记忆的残片,体会时光交错的震撼……</p><p class="ql-block">从外观上看,巴戎寺是一座金字塔形建筑,最高处是一座涂金的圆形宝塔,它建在两层空心的台基之上。周围建起了54座大小不一的宝塔,众星捧月一般,簇拥着中心宝塔。每座佛塔都有四个面,每个面都有一个高棉人面孔的佛像,而且每个佛像都丰鼻厚唇,双目内敛、嘴角上翘、眼神慈善、面带微笑,神秘莫测,这就是蜚声宇内的“吴哥微笑”。</p> <p class="ql-block">吴哥王朝于9世纪到15世纪数百年间,在政教合一的“神王思想”之下建造了吴哥城、吴哥窟与周围寺庙群。 西元9世纪初,高棉国王闍耶跋摩二世一统柬埔寨地区,宣布自爪哇独立,将首都建立于洞里萨湖北边的诃里诃罗洛耶,亦即在现今的罗洛士遗迹群地区。闍耶跋摩二世自封为“宇宙之王”,笃信婆罗门教,崇拜湿婆神,为吴哥王朝奠定宗教意识基础。而闍耶跋摩二世政教合一的“神王思想”,在吴哥王朝传续百年。</p><p class="ql-block">因陀罗跋摩一世即位后,于诃里诃罗洛耶建造当地第一座寺庙—神牛寺,880年完成,是早期小型宗庙建筑,以寺前卧有神牛为名。因陀罗跋摩一世另建有国寺巴孔寺供奉湿婆神,是高棉第一座庙山型寺庙。西元9世纪末,耶输跋摩一世 开始全力建设首都耶输陀罗补罗,亦即现今的吴哥地区。他下令建造东大人工湖,并于巴肯山上建造国寺巴肯寺,像征印度神话世界中心的须弥山,四周建有沟渠,像征须弥山周围的咸海。此外,耶输跋摩一世也建造许多印度教寺庙与修院。</p><p class="ql-block">967年罗贞陀罗跋摩二世的朝臣于吴哥东北方兴建女王宫,主要供奉婆罗门教湿婆神。以稀有的红色砂岩雕刻精致浮雕,被认为是吴哥雕刻艺术最高水准作品。</p> <p class="ql-block">吴哥窟,宛如一部镌刻在石头上的史诗,静静矗立在柬埔寨的丛林深处,以其震撼人心的建筑奇观、神秘莫测的历史底蕴和浓郁独特的异域风情,吸引着无数旅人跨越山海,奔赴这场穿越时空的探秘之行,去揭开它那历经岁月尘封的神秘面纱。</p><p class="ql-block">当第一缕曙光洒在吴哥窟的尖塔之上,这座古老的建筑群仿若从沉睡中缓缓苏醒,金色的光芒勾勒出它雄伟而沧桑的轮廓,如梦如幻。踏入吴哥窟的大门,一条长长的石板路通向远方,路的两侧是静谧的护城河,河水倒映着岸边的建筑与天空,仿若一面巨大的镜子,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沿着石板路前行,吴哥窟的主体建筑逐渐映入眼帘,那高耸入云的尖塔、精美的浮雕、宏大的回廊,无一不让人惊叹于高棉王朝曾经的辉煌与伟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