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知道腾冲有一个举世闻名的和顺古镇,怎样古色古香,怎样保持原生态,让我心驰神往。特别是曾经家喻户晓的崔永元,旅居和顺古镇后抑郁症得到治愈,更是不得了。所以腾冲行做功课时,我是打算在和顺古镇住上两三天的。</p> <p class="ql-block">先跟着乐退族旅行团的日程走一下,看看有没有合适的酒店或民宿,顺便预订好住处,3月18号就可以搬过来。</p> <p class="ql-block">早春三月,嫩绿铺了一地。</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行10人,六位来自福建闽西,其中四位是60后,三位是亲姐妹,两位曾是幼儿园老师,男士是老总,女士是教师,律师。她们质朴可爱,热情爽朗,礼让真诚,会说话爱唱歌,我很喜欢他们。</p> <p class="ql-block">我看抖音里讨论北京人为什么土气,年轻人冬天一身黑,男女都是旅游鞋,不像上海人那样讲究生活品质的精致,特别是女人。</p><p class="ql-block">看到自己的衣服皱皱巴巴,提个小白布兜子,我也承认北京人真土气。</p> <p class="ql-block">我们俩,拿着身份证和手机,就敢自由旅行,年轻人能做的我们都会做,预订机票车票酒店博物馆网约车,就够了。</p> <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的标志性景点,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和顺图书馆简介</p><p class="ql-block">和顺图书馆建于1928年,是本乡旅缅华侨为振兴家乡文化教育而捐资创办的乡村图书馆。1980年,纳入公共图书馆建制。现有藏书8万余册,分藏古籍、民国、现代三个书库,典藏文献图书较为丰富。</p><p class="ql-block">1919年,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顺在海内外的进步青年,于1924年成立了先进组织"崇新会",他们创办刊物、抨击时弊、反对封建。崇新会会员在乡设立了"阅书报社"。1928年,崇新会将"阅书报社"扩建为图书馆,并将馆址迁移到"咸新社"内(即现在的馆址),本乡举人张砺先生书写"和顺图书馆"匾额悬挂。</p><p class="ql-block">1938年,在建馆十周年之际,建成一幢五开间中西合璧式主馆屋和中门一座,并举行了隆重的馆庆。编成《和顺图书馆十周年纪念刊》一册,名人学者胡适题书二门匾额,王云五、熊庆来、龚自知、李根源、李曰垓、周钟岳、李石曾、张邦翰等题诗、题词。其中有张天放先生题的"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艾思奇亦从延安远道寄来信件及中共领袖像以示关怀。海外友人如万慧法师、张若鲁等寄来热情颂诗颂文,都载入纪念刊内。</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承志为本馆题赠匾额。1988年,举行建馆六十周年庆典,旅缅瓦城云南同乡会、和顺联谊会赠送"文化泉源"大匾,名人学者钱伟长、顾廷龙、郭绍虞、周谷城、楚图南、李希泌等题词祝贺。</p><p class="ql-block">1993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于主馆屋后面新建藏书楼一座,名“藏珍楼”。1999年,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将文昌宫、土主庙、三元宫所有权划归图书馆,使馆址规模扩大到5500多平方米。2003年9月,中国侨联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3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和顺图书馆第一任馆长是教育家李启慈先生。第二任馆长是艾思奇长兄李生庄先生。第三任馆长是益群中学首任校长、云南大学副校长寸树声先生,继任者俱为乡中后起之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李曰垓是艾思奇的父亲,李生庄是艾思奇的长兄。艾思奇是文革前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马克思主义理论家。</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馆徽</p> <p class="ql-block">文昌宫</p><p class="ql-block">文昌宫用于供奉文昌帝君,文昌帝君是道教中掌管文运和功名的神。和顺文昌宫建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由大殿、后殿、魁星阁、朱衣阁、过厅、两厢、大门及最前面的大月台组成。在左右楼阁下镶嵌有《和顺两朝科甲题名碑》记录了明、清两朝取得过功名的和顺人计809人,其中举人8位、秀才600余位;在朝廷任过职官者180多位。文昌宫是和顺教育的摇篮,1909年在这里开办两等小学堂,1940年由和顺华侨捐资创办的益群中学设立于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国版"最后一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世纪70年代,法国被普鲁士占领时,法国作家都德曾写下著名的《最后一课》。1942年5月,在和顺文昌宫也真切地上演了中国版的"最后一课"。</p><p class="ql-block">1942年5月8日,腾冲即将被日寇占领。时任益群中学校长的寸树声先生(1896-1978),在和顺文昌宫集合全体师生,为大家上了"最后一课"。他说"……时局的情形你们都已知道了。我只恨我们没有自卫的力量,恨我不能保护你们,领导你们!……平时对你们所说的话,希望你们不要忘记,你们要在艰苦的环境里磨炼你们的精神,在斗争里发展你们的力量!我相信,每一个黄帝的子孙,是不会当顺民的,不甘心做奴隶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圣旨碑</p><p class="ql-block">用手指划开,可以看到奉天承运,皇帝勅曰……</p> <p class="ql-block">和顺古镇四大姓</p><p class="ql-block">还有姓寸的?</p> <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牺牲在山西中条山战役的寸性奇中将,就是和顺镇人。</p><p class="ql-block">他的陵墓在腾冲市滇西抗战纪念馆后的国殇墓园。</p> <p class="ql-block">大马帮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马帮文化是云南省历史文化的特征之一。在崇山峻岭造成的交通不便中,马帮开辟了面向东南亚的丝绸之路。</p> <p class="ql-block">总兵府</p><p class="ql-block">原为清朝末年腾越镇总兵张松林老宅,建于光绪末年,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2006年保持原貌从腾冲市区整体迁移到和顺。张松林(1840-1918年)江苏人,累升至记名提督信勇巴图鲁,振威将军,光绪九年(1883年)和光绪十五年(1889年)两次出任腾越镇总兵,官居从一品。总兵府与和顺湿地比邻,是饱览古镇湿地风光、田园秀色、放松身心、融入自然的最佳歇息之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总兵府内大戏台</p> <p class="ql-block">大家围着一棵三角梅,盆里栽的,怎么长成一棵大树?</p> <p class="ql-block">祖宗牌位</p> <p class="ql-block">室内先贤教诲条幅</p> <p class="ql-block">街面上修葺一新的小楼铺面,和所有的古镇古城一样,一般都做商业用途。就不要在这里寄托乡愁了,谁不想多挣钱把日子过好呢。。</p> <p class="ql-block">导游带着我们沿着湖边的木质长廊走下去,说艾思奇故居就在尽头。</p> <p class="ql-block">长廊有许多木牌石碑,镌刻着关于道德、信念、礼仪、常识的先祖语录。</p> <p class="ql-block">一棵榕树</p> <p class="ql-block">这栋木楼就是艾思奇家的祖产了。艾思奇,本名李生萱。</p><p class="ql-block">一楼全部是翡翠首饰柜台,手镯挂件琳琅满目 价格几千几万几十万不等。</p><p class="ql-block">听导游说艾思奇生平展室在顶楼,我很怵爬狭窄的木楼梯,为疼痛的膝盖想想,算了吧。</p><p class="ql-block">其实,今人知道艾思奇的有几个呢?</p> <p class="ql-block">附近有一座道观,里面诸神的泥塑很简陋,香火也不旺。</p> <p class="ql-block">远处山坡上密密麻麻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用手机拉近,是大片黑瓦白墙的独栋。导游说是当地老乡盖的民宿,租给四季从各地来旅居的人们。</p><p class="ql-block">如果我们想住几天,也要到那里去了。顿时我改变了主意,一天也不想逗留。</p> <p class="ql-block">走出古镇,给影壁拍照。</p><p class="ql-block">内和外顺,中国人的理想。</p> <p class="ql-block">世界腾冲,天下和顺。</p> <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13日游览和顺古镇</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日补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