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多年来一至想去敦煌看看被誉为“东方明珠”的莫高窟,可始终没有找到去的机会。当得知北京展览馆将举办“如是敦煌”莫高窟大展,网上就早早预约好票,开展的第二天我就如约来到北京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敦煌讲解员介绍说:这次展览筹备了整整三年,规模宏大。现场将呈现九座复刻洞窟,是目前为止规模最大、复刻数量最多的1:1敦煌石窟经典石窟群。</p> <p class="ql-block">在这九座毫米级复制石窟中,有8个是特级石窟,包括目前敦煌不对外开放的元代第3窟特窟,还有首次走出莫高窟、全球首次亮相的217号石窟,被誉为“青绿山水画的珍品洞窟”。另一个历史价值重大的普窟——藏经洞也将展出。近300件文物级壁画临本、彩塑临品等珍贵作品让人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巨幅壁画《五台山图》出自莫高窟第61窟,面积达45.9平米,是同类题材中规模最大的一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是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它始建于公元366年,由僧人乐僔开凿第一个洞窟,历经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连续建造一千多年,至元代才停止开窟。这在中国石窟中绝无仅有。它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开凿兴建的年代前后延续约1000年,这在中国石窟中绝无仅有。它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现有洞窟735个,保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在石窟艺术中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p> <p class="ql-block">敦煌石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莫高窟作为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探索敦煌艺术的魅力,感受千年文化的沉淀,这场展览真是不容错过的艺术之旅。</p> <p class="ql-block">展览还特别打造了一条300米长的沉浸式“壁画长廊”,汇集数百件壁画艺术精品,如《鹿王本生图》、《降魔成道》、《萨埵本生》等经典壁画。同时展览积极引入数字化技术,为观众提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多场景体验。</p> <p class="ql-block">此次展览历时三年精心筹备,将呈现九座复刻洞窟,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复刻数量最多的1:1敦煌石窟经典石窟群。其中八座为特窟(包括一座在敦煌不对外开放的特窟),以及历史价值重大的普窟——藏经洞。</p> <p class="ql-block">展览同时展出敦煌研究院珍藏的文物及壁画艺术精品近300件,如唐代《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第一》、西夏文活字版残《诸密咒要语》、唐代古藏文《大乘无量寿宗要经》等,见证敦煌作为丝绸之路文化枢纽的辉煌历史。</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的第96窟窟外木构建筑之俗称。唐代称北大像。俗称大佛殿。代表窟之一。敦煌石窟之第一大窟,建于初唐。洞窟直通崖顶,高40米,窟外有九层木构建筑,高45米。窟内徒壁无画,依崖塑敦煌石窟中最大塑像(高33米)的弥勒佛像。高度仅次于四川乐山石刻大佛(71米)和四川荣县石刻大佛(36米余)。在泥塑造像中,其高度则为全国之冠。</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特窟第217窟的复刻版本为全球首次亮相。通过精准的数字化扫描与精细的手工还原,石窟中的壁画、雕塑、建筑结构等细节得以高度复原,让观众仿佛穿越千年,亲身体验敦煌石窟的文化精髓与艺术震撼。</p> <p class="ql-block">“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便是九座经典复刻石窟的精彩呈现。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复刻数量最多的1:1敦煌石窟经典石窟群。</p> <p class="ql-block">其中八座为特窟(包括一座在敦煌不对外开放的特窟),以及历史价值重大的普窟——藏经洞。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其中一座特窟(莫高窟第217窟)的复刻版本为全球首次亮相,为观众提供了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这一称号源于其在佛教艺术、建筑和壁画方面的卓越成就,以及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是中国敦煌石窟群体中的代表窟群,被誉为“丝路明珠”“东方艺术明珠”,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它承载了千年历史的厚重与辉煌,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璀璨见证。</p> <p class="ql-block">“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不仅是一场历史与艺术的跨越,更是对敦煌文化及其悠久传承的深刻礼赞。</p> <p class="ql-block">而与之同步举办的“莫高精神”红色主题展,正是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背后精神力量的真实写照,是对几代敦煌守护者坚定信念与无私奉献的崇高致敬。</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在明代一度荒废,鲜为人知。王圆箓作为一个云游道士,于1890年左右来到敦煌莫高窟,并在此定居。他俨然成为石窟的民间守护者,并四处筹款以修缮庙宇。</p> <p class="ql-block">王圆箓发现藏经洞后,英国的M.A.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相继掠走洞中大量经书等文物,俄国人、美国人还盗走莫高窟的一些壁画。这些盗劫和破坏使敦煌文物受到很大损失。</p> <p class="ql-block">民国期间在于右任先生的倡导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常书鸿任所长。还有像樊锦诗1962年就前往敦煌莫高窟,积极推动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的法制化管理和“数字敦煌”工程建设,在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被誉为“敦煌的女儿”</p><p class="ql-block">36</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的守护者主要包括三位关键人物: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段文杰:他是敦煌研究院的第二任院长。段文杰在解放前追随常书鸿,致力于敦煌艺术的研究和展示。文革期间,他被打倒并下放农村,但仍然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文革后,他重新组建研究院,为莫高窟的现代化管理奠定了基础。樊锦诗是敦煌研究院的第三任院长,被誉为“敦煌的女儿”。</p> <p class="ql-block">敦煌莫高窟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其跨越千年的历史积淀、多元文化的艺术结晶、佛教传播的核心地位,以及对人类文明的深远影响。莫高窟不仅是艺术的殿堂,更是人类文明对话的丰碑。 它用千年的沉默诉说着一部流动的历史,让今人得以触摸到丝绸之路的脉动与信仰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