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游西岩寺,是我们几个老同学几年前就已经确定的行程。去西岩寺对我们而言,有其优越的条件,一是西岩寺位于我们大同境内,路程近,所用时间一天足矣;二是民间有“先有西岩寺,后有大同城”的传言,说明西岩寺的历史悠久,值得一游;三是西岩寺附近离几位同学的家不远,可以顺便聚聚。但是,曾经约好的事,因为各种原因一拖再拖,直到今天终于成行,正所谓“好事多磨”了。</b></p><p class="ql-block"><b> 今天是农历三月初三,也叫“上巳节”,是中国最古老的情人节,也是祈求平安的日子。选择这个日子去,虽然是无意中的临时决定,倒也说明我们与这个日子是有缘的。</b></p><p class="ql-block"><b> 而且,农历三月,正是桃红柳绿、芳草如荫,满山遍野万物萌发之时,循着铺满春光明媚的路,踏踏青,岂不令人游兴大增?</b></p> <p class="ql-block"><b> 此行计划中同行的有三四个人,决定邀请的同学估计二至三人,遗憾的是有一人由于身在外地未能参加。另外,原打算顺道登登“拖皮岭”,看看烽火台,也是由于每个人在详细游览了西岩寺后,有些疲倦,大家登山的积极性下降;加之天气稍显寒冷,出于安全考虑,遂取消行程。不过,这也给了我们再来的理由。</b></p><p class="ql-block"><b> 拖皮岭,等着我们!</b></p> <p class="ql-block"><b> 西岩寺位于王家园村北半山崖畔间,始建年代众说不一,大概传说是在佛教盛行的北魏、辽金和明代三个时期。目前西岩寺现存的碑记,多为明清碑,其中,最早的一通,是明朝万历年间留下的。</b></p><p class="ql-block"><b> 不过有一句“先有西岩寺,后有大同城”的说法,可为什么有这样一句说法呢?我想应该不是空穴来风。纵观大同城,在其名称更易史上就曾有过33个叫法,从辽代重熙十三年(1044)开始叫做大同。按照这一说法来看,西岩寺应该至少在1044年前就有了。</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取名考</p><p class="ql-block"><b> 为什么叫西岩寺呢?我想,一是名称中的“西”字符合这里的位置位于大同城西;“严”字则是该寺院弘扬《楞严经》,取其“严”字也合乎情理。</b></p><p class="ql-block"><b> 二是根据旧书中记载的“旧有寺缮山之岭,扁名西岩”而得名。</b></p><p class="ql-block"><b> 三是传说明代增建殿宇时,僧众在地基上挖出一块巨大的蛤蟆石,石上刻有“西岩”二字。</b></p> <p class="ql-block"><b> 西岩寺所依的山,就叫西岩寺山,是武周山的余脉。中间最大的那个山峰,当地叫大钟山。站在西岩寺山门前,可以远远地看见整个大同城,风光无限。</b></p> <p class="ql-block"><b> 西岩寺坐西朝东,依武周山脉大钟山麓而建。这里三面环山,远远看去,如双龙环绕,谓之“双龙盘膝”。西岩寺在山峰的环抱下,如同坐在一把稳稳当当的椅子中。</b></p> <p class="ql-block"><b> 从同泉路进入西岩寺只有一条新修的水泥路,虽然崎岖陡峭,由张权、郭迁、陈志诚载着我们开车上去,直至西岩寺下,运行时间不过10多分钟,倒也平坦好走,不甚费力。原先,这里是土路面,要去西岩寺,需要徒步大约二三公里。蜿蜒曲折,颇感费劲。</b></p> <p class="ql-block"><b> 随后,我们沿一条倾斜约45℃的山路,步行而上,首先到达的是供奉“观音、文殊、普贤”的地方。站在这里,轻嘘一口气,抬头远看,身处山中,峰峦迭嶂树木连绵,听鸟儿啼鸣,还真有点仙山的味道。</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西岩寺》牌匾是大同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李光琳先生所书。我与光琳曾在市交通局同一个办公室工作数年,光琳是办公室主任,我是科员之一。光琳离任后,我接替了他。如今,斯人已去,见字思人,颇为怀念。</b></p> <p class="ql-block"> 坐西朝东</p><p class="ql-block"><b> 中国佛寺惯例是坐北朝南,而西岩寺坐西朝东,估计是按照辽代契丹族“旭日东升,佛坐西乡”的习俗,符合契丹人“崇尚太阳,信鬼拜日”,是尊敬太阳神的民族。不过,这只是民间的说法。我想西岩寺之所以坐西朝东,或许是倚山势而建的。</b></p> <p class="ql-block"> 海会塔</p><p class="ql-block"><b> 山腰处建有一座海会塔,海会塔是莲池海会的意思,是埋葬佛家弟子骨灰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转过山岰,一簇桃花含苞待放。</b></p> <p class="ql-block"><b> 抬头远望,星罗棋布着十几座白色佛塔,在巍峨韶秀的大钟山群峰的映衬下,庄重而肃穆。</b></p> <p class="ql-block"><b> 登高远眺,大同城楼宇幢幢,尽收眼底。</b></p> <p class="ql-block"><b> 独自遐思,遥望桃花点点?</b></p> <p class="ql-block"><b> 乱石脚下,迩想远处何方?</b></p> <p class="ql-block"><b> 青石、杂丛、斜径,还能继续攀否?</b></p> <p class="ql-block"><b> 红墙古刹,好一个“静”字了得。</b></p> <p class="ql-block"><b>人间烟火处,</b></p><p class="ql-block"><b>酒肆笑清风。</b></p><p class="ql-block"><b>离开西岩寺,忘不了执友品酒话相逢。</b></p> <p class="ql-block"><b> 正是:</b></p><p class="ql-block"><b> “人间四月芳菲尽,</b></p><p class="ql-block"><b> 山寺桃花始盛开。</b></p><p class="ql-block"><b> 长恨春归无觅处,</b></p><p class="ql-block"><b> 不知转入此中来。”</b></p><p class="ql-block"><b> ─唉呀!我等几人误入了白居易的唐诗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