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小寨东路91号,大雁塔西北侧,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截至2022年底,有馆藏品108697件,其中一级文物762件,国宝级文物18件,其中2件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居中国博物馆前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一流博物馆。 长安自古帝王都,历史上先后有周、秦、汉、隋、唐等十三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具有丰富的地上地下文物,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 <p class="ql-block">青铜龙</p> 秦铜车马,秦青铜器,中国一级文物,1978年6月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陵封土西侧出土,一组两乘,分别为“立车”和“安车”。陕西历史博物馆现存“安车”,车辔绳末端有朱书“安车第一”四字,由此可认定其为古代安车。 安车通长317厘米、通高106厘米,总重量为1241千克,单辕双轭,四马分两服两骖。马高90.2厘米—93.6厘米、长110厘米—114厘米,通体白色,仅鼻孔、口腔等处施粉红色。车舆分为前后两室,前室很小,仅容御手就座。青铜马车中,头戴双卷尾冠,身穿长襦,腰佩短剑的御官俑,跽坐于车前室,手中握着辔索。后室是供主人乘坐的主舆,舆宽78厘米、进深88厘米。主舆四周屏蔽,后边留门,门上装有可开闭的门板;前部和左右两侧开窗,前窗装有能够向上掀起的菱格形镂空窗扇,左右窗则以夹心的方式安装着可推拉的菱格形镂空窗板。舆室的顶部罩着一面椭圆形的穹窿式篷盖,盖长178厘米、宽129.5厘米。舆底上铺有一面绘满几何纹的铜板,象征柔软的茵垫。车舆内外遍施精美纹饰,其中舆室屏蔽体和车盖以夔龙与凤鸟纹为主。舆的周边及前室的内外则饰以流云纹、几何纹等纹饰 战国杜虎符,通称“杜虎符”,是战国晚期秦国兵符。197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杜虎符属青铜质, 虎形,昂首、塌腰、垂尾,作欲走势颈部有一穿孔,背面有一凹槽。 全符由左右两半合成,发现的仅左半符,身长9.5厘米、高4.4厘米、厚0.7厘米。符面有错金铭文九行四十字,大意是:右半符掌握在国君手中,左半符在杜地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50人以上的带甲兵士,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相合,才能行动;但遇上烽火报警的紧急情况,不必会君王的右符。 <p class="ql-block">赤金走龙,唐朝,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赤金走龙为一组小金龙,最高的2.8厘米,最矮的2厘米,身材纤细,阔嘴伸颈,头顶双角,折曲于脑后,圆眼深目,两唇张开,颌腮部位饰长鬃纹样颈弯二曲,身上鼓,尾下拖,末端上卷,除脊背和尾脊有长鬃纹样外,满身皆饰深凹的网点纹,为饰片状鳞纹,通体雕满片片翘动的鳞片,大小均在毫米之间似用钎尖插点而成,阔嘴,长尾卷舒, 作各种姿态的行走状。</p> 秦俑 青铜器 北周彩绘贴金安伽墓围屏石榻 陶俑 古装饰砖 瓦当 门饰 唐三彩 唐三彩女立俑:自信大方的唐代女性,透露出内心的愉悦。 唐三彩载乐驼 :1959年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出土,通高58厘米,驼高48.5厘米。这组舞乐俑是典型的盛唐时期作品,乐俑所用的乐器基本上都是胡乐,而舞乐者均着汉人衣冠。所载舞乐俑多达八人,阵容庞大且乐器齐全,三彩釉的鲜明色调,别创一格。它为研究唐代雕塑艺术、音乐舞蹈、人物等提供了宝贵资料,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彩绘仪式俑:三百多人的仪仗队,气势恢宏。 青釉提梁倒灌壶 :1968年出土于陕西省彬县,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足径8.7厘米。壶盖与器身连为一体,凤凰作提梁,狮子当流,想象丰富,神态生动,腹部满刻四朵盛开的缠枝牡丹花,刀法犀利圆润,装饰效果浓郁。其梅花形注水口设于壶底中央,壶内有漏柱与水相隔,灌水时将壶倒置,待盛满后放正,可滴水不漏。此壶釉面莹润,造型独特,构图严谨,图案精美,是耀州窑的代表作品。 陕北石窟 唐鸳鸯莲瓣纹金碗 :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共出土两件,一件高5.5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2克;另一件高5.6厘米,口径13.5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1克。两碗器壁捶作出上下两层向外凸鼓的莲花瓣纹,每层十片,上下轮廓相合,每一个莲瓣单元里都錾刻有装饰图案,上层主题是动物纹,下层是单一的忍冬花装饰图案。 舞马衔杯纹银壶,银壶的造型优美,壶身两侧各有一匹口衔酒杯、翩翩起舞的骏马,生动地展现了唐代舞马的场景。这件银壶见证了唐代的繁荣与奢华,是唐代金银器中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