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山河形胜:文水的地理基因

雪润清韵 梁大智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第一章 山河形胜:文水的地理基因</font></h1><br><font color="#167efb"> 《水调歌头》词曰:吕岳山雄伟,汾水韵悠长。山河表里形胜,晋域锁钥旁。云岭银练曼舞,风林青苍飘荡,陉道纵横忙。膏壤连天际,丘壑绘篇章。霜天冽,雪原冷,隐寒茫。春播夏耘交替,四季轮序常。文峪潺潺润野,湿地蒲苇摇曳,碧水映天光。极目苍穹阔,鸿鹄志八方。</font><br><br>太行西望,吕梁东顾,晋中盆地的褶皱里藏着一方水土。汾河如母亲的脐带,将文水这片土地紧紧系在黄河文明的血脉上。当列车穿越吕梁山隧道,忽然坠入豁然开朗的平川,这片被群山与河流共同塑造的土地,正以独特的地理密码书写着文明的史诗。<br>吕梁山在文水西境崛起,像一列青铜铸就的屏风。骨脊山以2535米的海拔刺破云层,裸露的灰岩肌理刻着地质运动的年轮。山民说这里“十里不同天”,晨雾在褶皱间凝结成溪,野花在断层处倔强生长。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曾在此避难,险峻的山势成了天然的屏障,让流亡者得以喘息。李白笔下“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的意境,或许正来自这云遮雾绕的吕梁余脉。<br><br>汾河自北向南切开盆地,在文水境内蜿蜒出九曲回肠。河床上的鹅卵石记载着冰川纪的记忆,而河畔的杨树林里,至今传唱着刘胡兰的故事。这位从汾河边走出的女英雄,或许曾在暮色中凝视河面,看粼粼波光倒映着书桌边的油灯。如今的世泰湖汾河湿地公园里,白鹭与芦苇共同编织着生态的诗行,古老的西社渡口已化作观景平台,让现代人得以触摸历史的体温。<br>平川地带的黄土塬像舒展的手掌,五条季节性河流在掌心划出脉络。文峪河灌区的阡陌间,玉米正拔节生长,古老的农耕文明在这里延续。每当暮色降临,村庄上空升起的炊烟与平原尽头的吕梁山剪影,构成了一幅永恒的田园牧歌。<br>这片土地的地理基因里,镌刻着刚柔并济的密码。山的坚韧与河的灵动,塬的厚重与川的通达,共同孕育出独特的人文气质。刘胡兰纪念馆前的青松四季常青,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永不褪色的精神图腾。当我站在商山之巅俯瞰全境,忽然懂得:所谓“表里山河”,不仅是地理的格局,更是文明的魂魄。……<br><br>第一节 自然地理格局与特征<div><br>文水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西缘,吕梁山东麓,地理坐标为北纬 37°15″—37°35′9″、东经 111°29′46″—112°19′15″,东隔汾河与祁县、平遥相望,西接离石区,南邻汾阳市,北连交城县、清徐县,总面积约1064.4 平方公里。<br>文水县以山地和平原为主,地势起伏大,气候分异明显,河网纵横,矿产与生物资源丰富,兼具山区生态特色与平原农业优势,是太原盆地西缘重要的地理单元。<br>一、地形地貌<br>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山区,东部为平原,海拔最高点大西沟岭(2169米)与最低点王家社村(739米)相对高差达 1430 米。境内包含五种地貌类型:基岩中山区(占39%)、土石低山区、黄土丘陵区(占5%)、山前倾斜平原区、冲积平原区(占47%),呈现“半壁山丘半壁川”的格局。<br>二、气候特征<br>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域差异显著:西部山区冬长夏短,气候温凉湿润,降水较多(500—700毫米);东部平原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干燥寒冷,降水较少(450—500毫米)。年均气温4—11℃,无霜期183天,日照时数2551.9小时,降水集中于6—9月(占全年70%)。<br>三、水文水系<br>境内有汾河、文峪河、磁窑河三大河流。汾河流经县境37公里,文峪河过境25.2公里,磁窑河为主要退水河。西部山区有头道川、二道川、三道川等支流,东部平原分布季节性河流(如瓦窑河、白石河)。地下水储量东部平原较丰富。<br>四、地质与矿产<br>地质构造属华北陆台山西地台,地层出露齐全,包括前寒武系变质岩、奥陶系、石炭系、第四系等。矿产资源丰富,有煤(西山煤田储量14亿吨)、石灰岩、石英石、石棉、石膏等。<br>五、自然资源<br>土地资源:耕地55.12万亩,水浇地占比高。生物资源:山区森林覆盖率36%,苍儿会有360平方公里原始次森林;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包括棉花、蔬菜等;野生药材50余种,野生动物200余种。当然,现在小麦种植很少了,棉花基本上没有了。<br>六、生态与环境<br>西部山区为生态屏障,东部平原农业发达。汾河、文峪河沿岸生态治理推进,森林覆盖率36%,林木绿化率42%,拥有苍儿会生态景区、世泰湖等自然景观。<br><br>第二节 文峪河水系的生态基底</div><div><br>文峪河发源于交城县关帝山孝文峰,近于东西流向,穿行于交城境内的土石山区,是汾河的主要支流之一,全长155公里,沿途有葫芦川、四道川、三道川、西冶川等支流汇入。<br>一、地形地貌:上游流经山区,河道随山势蜿蜒曲折,两侧山岩陡峭;中游河谷较为宽阔,有一些小型盆地和冲积平原;下游进入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河道变宽,水流速度减缓。<br>二、气候条件: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吕梁山地形影响,局部小气候特征明显,在山区,气温较低,降水相对较多,气候较为湿润;在下游平原地区,气温相对较高,降水相对较少,气候较为干燥。<br>三、土壤类型:上游山区土壤以褐土、棕壤为主,中游河谷地区有潮土、草甸土分布,下游平原地区主要为褐土、潮土等,土壤肥沃,是当地重要的农业生产区。<br>四、植被覆盖:上游山区植被茂密,以天然林为主;中游河谷地区有农田防护林、经济林等人工植被,也有一些天然的灌丛和草地;下游平原地区以农田植被为主,在河道两岸和村庄周围有少量的树木和草地。<br><br>第三节 气候条件对农耕文明的影响</div><div><br>文水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这种气候条件对当地农耕文明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br>一、有利影响<br>1、四季分明,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br>文水县东部平原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这种气候特点使得这里适合种植冬小麦。在秋季播种冬小麦后,冬季的寒冷天气可以让小麦经过春化阶段,有利于来年春季小麦的返青和拔节。夏季的高温多雨正好满足了小麦生长后期对热量和水分的需求,能够保证小麦颗粒饱满,实现高产。<br>除了小麦,玉米也是当地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春季气温回升,降水逐渐增多,适合玉米播种。在玉米生长的夏季,充足的光照和雨水可以促使玉米茁壮成长,为玉米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br>2、降水集中,利于灌溉农业<br>文水县降水集中在6—9月,这与农作物生长旺季基本吻合。降水集中的时期,河流和地下水也会得到有效补给。农民可以利用这一时期储存雨水,用于旱季灌溉。例如,当地可以通过修建水库、池塘等水利设施,在雨季蓄水,在农作物生长需要水分的关键时期(如春季播种期和夏季干旱时段)进行灌溉,保证农作物的生长。<br>这种降水特点也有利于一些需水量较大的经济作物的种植,如蔬菜。夏季雨水充沛,配合适当的田间管理,可以种植各种时令蔬菜,如西红柿、豆角等,供应本地市场,甚至远销外地。<br>3、光照充足,提高农作物品质<br>文水县日照时数达到2551.9小时,充足的光照有利于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对于果树等经济作物来说,充足的光照可以使果实含糖量增加。例如当地种植的梨树,在阳光的充分照射下,所产的梨子口感更甜,色泽更好,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br>光照充足还可以使农作物生长健壮,增强其抗病能力。比如小麦在充足的光照下,植株更加挺拔,叶片厚实,能够更好地抵御病虫害,减少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br>二、不利影响<br>1、降水季节差异导致旱涝灾害<br>降水集中在夏季,使得文水县在雨季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特别是一些靠近河流的农田,当河水泛滥时,会淹没大片庄稼,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例如,如果汾河、文峪河等河流在雨季水位暴涨,沿岸的农田就会被洪水淹没,造成巨大的损失。<br>而在非雨季,尤其是春季和冬季,降水稀少,容易出现旱灾。春季是农作物播种和生长的关键时期,如果缺水,会影响种子的发芽和幼苗的生长。例如,春旱可能导致玉米等春播作物无法按时播种,或者播种后因缺水而生长不良。<br>2、气温变化可能影响农作物生长周期<br>文水县冬季较为寒冷,山区冬长夏短。在寒冷的冬季,可能会出现极端低温天气,对一些不耐寒的农作物造成冻害。例如,一些越冬蔬菜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防寒措施,就可能会被冻死。<br>春季气温不稳定,有时会出现倒春寒现象。倒春寒可能会使正在返青或拔节的冬小麦遭受冻害,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而且,气温的波动也可能会使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发生变化,导致农作物不能按照正常的时间成熟和收获,影响农民的收成和下一季的种植计划。<br></div> 第四节 村落分布与水利系统的空间智慧<br><br>一、水患与生态对城市变迁的影响<br>文水古城有两次迁移:初治大陵庄(战国),北魏迁旧城庄(受阳城),宋避水患迁今址。旧城庄 “三十里大城” 毁于宋元丰七年(1084年)汾文水患,仅存遗址。文水县山水形胜,文峪河、汾河穿境,西部山峦有子夏山、隐唐洞,与东部平原构成 “半壁山丘半壁川” 格局。<br>二、村落分布的特点及与水利的关系<br>1、靠近水源地分布:文水县的部分村落靠近河流、湖泊等水源地分布。这些村子周围农田里水网密集,渠中水流潺潺。这样的分布有利于村民取水灌溉农田,满足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和丰收。靠近水源也方便了村民的日常生活用水,为村落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br>2、依地势分布:文水县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山区,东部为平原。一些村落会根据地势的特点进行分布,特别是西部山区,依山就势,错落有致。这种分布方式可以使村落更好地利用地形优势,避免洪涝等自然灾害对村落的影响。同时,山区的村落可以利用山间溪流等水源进行灌溉和生活用水,体现了村民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利用。<br>3、考虑水利设施分布:一些村落的分布会受到古代水利设施的影响,村落会围绕这些水利设施建设,以便更好地利用水资源。一些靠近古代灌溉渠道的地区,更容易形成村落,村民可以通过渠道取水灌溉农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br>三、水利系统的建设与空间布局智慧<br>1、灌溉渠道的布局:<br>——顺应地形:文水县的灌溉渠道在布局上充分顺应了地形的变化。在平原地区,渠道通常沿着地势较低的地方修建,以便于水流的自然流动,减少了对水泵等提水设备的依赖,降低了灌溉成本。在山区,渠道则会根据山势的走向和地形的起伏进行修建,通过巧妙地利用地形高差,实现了水的自流灌溉。例如,一些山区的灌溉渠道会沿着山谷、山坡等地形修建,将山上的水源引到山下的农田中,既充分利用了水资源,又减少了工程建设的难度。<br>——网络状分布:文水县的灌溉渠道形成了较为密集的网络状布局。这种布局可以使水资源得到更广泛的覆盖,提高了灌溉的效率和均匀性。不同的渠道之间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灌溉系统,当某一条渠道出现问题时,其他渠道可以继续为农田提供灌溉用水,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br>2、水井的分布与利用:<br>——合理分散:水井在文水县的村落中分布较为广泛,基本上每个村落都有若干口水井。这种分散的分布方式可以满足村民日常生活用水的需求,避免了村民因取水距离过远而带来的不便。同时,在农业生产中,水井也可以作为灌溉的补充水源,当灌溉渠道的水量不足时,村民可以通过水井取水进行灌溉。<br>——与其他水利设施配合:水井的分布与灌溉渠道等其他水利设施相互配合。在一些距离河流、渠道较远的农田附近,会有相应的水井分布,以便于农民在灌溉时能够及时取水。这种相互配合的布局方式,使得文水县的水利系统更加完善,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br>3、水利系统对村落发展的影响:<br>——促进农业生产:完善的水利系统为文水县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通过灌溉渠道和水井等水利设施,村民可以及时为农田提供充足的水分,保证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丰收。农业的发展使得村落的经济得到了增长,村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br>——形成聚落格局:水利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影响了文水县村落的聚落格局。一些围绕着水利设施形成的村落,会随着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而逐渐扩大规模。同时,水利系统也促进了村落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使得村落之间形成了一定的经济联系和社会网络。<br>——传承水利文化:文水县的水利系统承载着丰富的水利文化。在长期的水利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村民们积累了丰富的水利经验和技术,形成了独特的水利文化。这些水利文化不仅体现在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上,还体现在村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中,成为了文水县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br><br>文水的山是父亲的脊梁,水是母亲的乳汁。子夏山青灰的岩石褶皱里,藏着三千年弦诵的余音,而文峪河的波光总在晨昏时漫过《水经注》的标点。<br>山在左岸生长,水在右岸流淌。太行与吕梁余脉的褶皱里,每道山梁都像凝固的浪头,将文峪河的曲线揉成九曲回肠。春天的杏花雨落进河里,秋天的柿子红漫过山脊,连风都带着水墨的韵脚,在青瓦白墙间洇开千年的水墨。<br>最妙是雨后初晴,云絮在山腰织锦,溪水在石上横琴。游人踩着青苔小径,山歌惊起白鹭,将倒影里的山影啄碎成粼粼的光斑。黄昏时分,牧童的短笛声沿着河谷飘远,山影便随着暮色在水面轻轻摇晃,仿佛整个世界都浸泡在陈年的老酒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