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张礼中篆刻作品《长乐》</p> <p class="ql-block">青绿山水中的层染法与画面纵深感的营造</p><p class="ql-block"> 王彦芬/文</p><p class="ql-block">作为一名痴迷于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画创作与研究的艺术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与探索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层染法作为青绿山水画独特的技法,对营造画面纵深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在不断的传承与创新中,成为推动青绿山水画发展的关键力量。深入探究层染法与画面纵深感营造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绘画技艺,也能为当代青绿山水画的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p><p class="ql-block">一、层染法与画面纵深感在青绿山水中的历史脉络</p><p class="ql-block">1、青绿山水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分支,其历史源远流长。从早期顾恺之《洛神赋图》中对色彩的初步运用,到展子虔《游春图》以青绿设色开启青绿山水独立成科的先河,再到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将青绿山水推向“金碧辉煌”的艺术巅峰,层染法在其中逐步发展。早期的层染技法相对简单,主要通过色彩的平涂与少量叠加,初步表现出画面的层次和远近关系。例如,在《游春图》中,画家通过在山峦轮廓处略加深色的渲染,使近处的山峦相对突出,远处的山峦则施以较淡的色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营造出画面的纵深感,让观者感受到山川的辽阔与悠远。</p><p class="ql-block">2、随着时间的推移,五代及两宋时期,青绿山水画在技法和审美上进一步发展。画家们更加注重对自然的观察和体悟,层染法也愈发成熟。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堪称这一时期的经典之作。在这幅鸿篇巨制中,王希孟运用了多次层染的技法,从山脚到山顶,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在描绘山峦时,先用淡墨勾勒轮廓,再以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进行多次渲染。通过不同深浅的色彩层叠,不仅表现出了山峦的立体感,更巧妙地营造出画面的空间纵深感。远处的山峦在层层淡染中逐渐虚化,与近处的山林、村落形成鲜明对比,仿佛将观者带入了一个深邃、广袤的山水世界。</p><p class="ql-block">二、层染法营造画面纵深感的多元路径</p><p class="ql-block">在实际创作过程中,我发现层染法在营造画面纵深感方面有着多种途径和方法。不同的颜料选择、染色顺序和笔触运用,都能产生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p><p class="ql-block">1、颜料特性与层染层次。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在层染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表现。矿物颜料如石青、石绿等,色彩鲜艳、厚重,具有较强的覆盖力;植物颜料如花青、藤黄等,色泽透明、淡雅。在创作中,我常常将两者结合使用。例如,在绘制一幅描绘春山的作品时,先用花青和藤黄调出淡绿色,对山峦进行初步渲染,为画面奠定基调。待底色干透后,再用石绿进行多次层染。石绿的厚重质感使山峦更加突出,通过控制每层石绿的浓度和厚度,从山脚到山顶逐渐变淡,从而营造出山体的立体感和远近层次。同时,在表现远处的山峦时,适当加入一些淡墨,与石绿相互融合,使远处的山峦在朦胧中展现出纵深感。</p><p class="ql-block">2、染色顺序与空间层次。染色顺序的不同也会对画面纵深感产生重要影响。一般来说,先浅后深的染色顺序能够更好地表现出物体的远近关系。在描绘一幅山水场景时,我会先从画面的远处开始染色。比如,远处的山峰先用淡墨和淡色轻轻渲染,使其呈现出朦胧、遥远的感觉。然后,逐步向近处推进,对近处的景物进行更深层次的描绘和渲染。在描绘近处的树木时,先以淡墨勾勒树干和树枝,再用花青和藤黄混合的绿色进行第一层染色,待干后,用更深的绿色对树叶的暗处进行层染,增强树木的立体感和层次感。通过这种从远到近、由浅入深的染色顺序,画面的空间纵深感得以清晰呈现。</p><p class="ql-block">3、笔触运用与虚实变化。笔触的运用在层染法中同样至关重要。不同的笔触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质感和空间效果。在描绘山峦时,我会运用不同的笔触来表现其起伏和纹理。例如,用长而流畅的笔触表现山脉的走势,用短而密集的笔触描绘山体的岩石纹理。同时,通过控制笔触的轻重和疏密,营造出画面的虚实变化。在表现近处的景物时,笔触相对清晰、浓重;而在描绘远处的景物时,笔触则逐渐模糊、稀疏。比如,在绘制一幅有云雾缭绕的山水作品时,用淡墨和淡色以轻柔、松散的笔触表现云雾,使云雾在山峦之间若隐若现,从而增强画面的纵深感和空灵意境。</p><p class="ql-block">三、当代语境下层染法对画面纵深感营造的新思考</p><p class="ql-block">在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青绿山水画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传承传统层染技法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当代审美需求,成为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1、融合现代材料与技术。现代科技为绘画材料的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一些新型颜料和媒介的出现,为层染法的运用带来了新的思路。例如,一些合成颜料不仅具有鲜艳的色彩和良好的稳定性,还能与传统颜料相互融合,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此外,数字技术也为绘画创作提供了新的平台。我们可以通过数字绘画软件,模拟层染的过程,探索不同的色彩组合和表现方式,为传统层染技法注入新的活力。</p><p class="ql-block">2、拓展表现题材与形式。在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青绿山水画的创作也应与时俱进,拓展表现题材和形式。除了传统的山水题材外,我们可以将城市景观、工业文明等现代元素融入到青绿山水画中。在表现手法上,也可以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长处,如版画的黑白对比、油画的光影效果等,丰富层染法的表现形式,营造出更加多元、富有现代感的画面纵深感。</p><p class="ql-block">3、培养跨文化视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青绿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应积极走向世界,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艺术进行交流与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吸收和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优秀成果,拓宽创作思路。例如,西方绘画中的透视原理和色彩理论,可以为我们在运用层染法营造画面纵深感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p><p class="ql-block">作为一名从事青绿山水画创作的艺术工作者,我深知层染法对于营造画面纵深感的重要性。通过对层染法历史脉络的梳理、创作实践的探索以及对当代语境下创新发展的思考,我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让青绿山水画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未来的创作道路上,我将继续深入研究层染法,不断探索其在营造画面纵深感方面的无限可能,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精神和艺术价值的青绿山水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王彦芬摄影《莲花池公园里的西客站》</p> <p class="ql-block">王彦芬摄影</p> <p class="ql-block">王彦芬摄影</p> <p class="ql-block">王彦芬摄影</p> <p class="ql-block">王彦芬青绿山水画《台怀图》</p> <p class="ql-block">王彦芬青绿山水画《揽胜图》</p> <p class="ql-block">王彦芬青绿山水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王彦芬青绿山水画《清夏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