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之南母亲的家

若愚

<p class="ql-block"><b> 彩云之南母亲的家</b></p><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出生在云南红河哈尼族自治州,入学的年龄随外公到了建水,后来考入云南昆明师范学校,1952年师范毕业分.配到丽江大研镇高小教书。在丽江和参加解放战争南下到那里的父亲相识相爱结为夫妻。我和大弟就出生在云南丽江的部队医院。</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年代母亲是妇女中少有的文化人,曾经被调入部队任文化教员。后来父亲从野战部队到了铁道兵,母亲带着我去了部队家属所在地安徽的芜湖市,再后来父亲转业回到了河南郑州。从此,我们全家就在这里生活工作至今。因为母亲是云南人到了河南语言交流有点困难,尤其是不适合在学校教学,也是因为年轻就转行去学习化验,分到了医院工作。母亲性格要强,做事不甘于人后,工作认真努力,几乎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除了工作母亲在家里既要伺候瘫痪在床的我的奶奶,还要照顾我们姐弟四人的学习和吃喝穿戴,个中辛苦自不必言说。</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手很巧,她读书时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课余时间她给别人织毛衣挣钱补贴家用,也正因此母亲织的毛衣又快又好看。街上不论流行什么样式的什么花样的毛衣,她只要正反面看看就一定会织出一模一样的毛衣,令人赞叹!</p><p class="ql-block"> 有了我们姐弟四人,从小读书不擅长家务的母亲又学会了纳鞋底做鞋,她把旧衣服拆洗干净一片一片涂抹上浆糊粘贴在一起裱糊成厚片,这就是做鞋用的袼褙,然后描鞋样,千针万线做成鞋底和鞋面,最终成了我们脚上一双双崭新的鞋子。正应了那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p><p class="ql-block"> 在一餐一饭中,在一针一线里,彰显出母亲的伟大和慈爱。</p><p class="ql-block"> 母亲在很年轻的时候就从云南来到了河南,从小吃大米饭长大的母亲吃起面食尤为不适,加之远离家乡故土,不见娘家亲人,常常思念故乡。她常说她在河南抬头不见家乡云,低头不见家乡人。可见思亲之甚。离开云南时我还很小,但我从母亲那里知道了云南的过桥米线、铒块和各种新鲜的菌子;知道了苍山洱海、丽江古城;知道了金沙江和玉龙雪山。长大后,我两次出差前往云南,寻访儿时的旧地,探望那里的亲人们。父亲在世时,也曾三次陪伴母亲进云南,探访与之浴血奋战定居在那里的战友,重温当年解放云南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父亲故去后年迈的母亲已有十多年没有回去了。我们姐弟商量带母亲再返家乡。于是,我利用休假和母亲一起又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p><p class="ql-block"> 走出昆明巫家坝机场,就看到了满头银发的舅舅在迎接我们。表妹夫放下生意,驾车将我们接到楚雄的舅舅家。在楚雄的几天里,舅舅、舅妈忙里忙外给我们做吃的,陪我们游玩。母亲和舅舅有说不完的话,从小时候的往事,到现如今的生活,一件件,一桩桩,有伤感,有喜悦……望着经过八十年岁月磨砺的两位老人,听着他们的叙说,我心中涌出一种说不出的感慨!</p><p class="ql-block"> 在昆明,年近八旬的六外婆热情招待着大她两岁的侄女---我的妈妈。六外婆得知我们要去昆明的消息,就停止了每天的娱乐----打麻将。买来毛线,拿起钩针,每天里不停地劳作,给我们每家钩织了两双拖鞋。摸着外婆因钩织拖鞋而伤疼的手,我心中的感动无法用语言表述。一双双拖鞋凝聚了外婆对我们的多少柔情和慈爱啊!</p><p class="ql-block"> 如今,母亲在91周岁那年与我们永别了!可她老人家永远活在我们心里!云南也是我们永远不会忘却的地方!我想,山再高,路再长,也阻不断人间的挚爱,隔不开浓于水的血脉! </p> <p class="ql-block">妈妈和舅舅</p> <p class="ql-block">母亲和六外婆及母亲的好友</p> <p class="ql-block">母亲和父亲的老战友</p> <p class="ql-block">父亲的老战友</p> <p class="ql-block">六外婆为我们一针一线勾织的拖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