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七十多年来祖国的变化我是亲历者,见证者。</p><p class="ql-block">记得我们小时候上学的第一堂课就是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亇毛泽东,我们从小接受红色教育,有志向,有抱负。我们当时的理想或称为梦想就是:实现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出门坐汽车。人民过着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p><p class="ql-block">历史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们儿时的梦想己变成现实。而且比当年向望的幸福生活还要好。</p><p class="ql-block">本文将回顾我的家庭变化。</p> <p class="ql-block">我的出身地沪浙边境小镇明月山塘镇</p> <p class="ql-block">50年代的中国一穷二白,内忧外患,那时候的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实在很差,我记得我家住在茅草房,人口多,生活很艰苦,我小时候沒有一件洋布衣服,主要穿土布衣服,夏天还好过,冬天就苦了,设有防寒的衣服,只有兰布棉袄,棉裤,棉帽子。老大穿了老二接着穿,没有毛线衣。这种状况一直到我参加工作后才有所改善,第一件洋布衣服是我在金桥做的,那是1965年。</p><p class="ql-block">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胜利,人民群众从穿土布到的确良,毛线衣,从中山装,到军便装到穿西装,流行服装。皮衣,品牌衣服这是一亇质的飞跃。</p> <h3>山塘古石桥,一桥二山塘。</h3> <p class="ql-block">在吃的方面,更是无法想象,我们小时候最希望的是过年,过节,来客人,只有在那亇时候才能吃到好菜,有计划供应的肉,还有鱼。</p><p class="ql-block">在计划经济年代,物资紧张,粮食定额,油每人每月4量,肉,豆制品,日常工业品都要凭票供应。在三年自然灾害时能吃到一次咸带鱼己是很好的美食了。</p><p class="ql-block">我工作后得益于在供销社,所以才比一般人家好一些,能买到一些生活必须品,节日还能吃到山核桃,花生结,粗粉丝等。</p><p class="ql-block">因我们金桥供销站有鱼菓部,所以还能经常吃到新鲜海鲜,和很好的海蜇皮子。</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后,一切都好起来了,市场上物资充沛,品种多,只要想买,山珍,海味,河鲜,水果,鲜菜应有尽有。</p><p class="ql-block">还可吃到国内外的特色美食。</p><p class="ql-block">小孩结婚进大饭店办婚宴。一办就有几十桌,山珍海味,各种名酒应有尽有。</p> <p class="ql-block">港南姚家老屋(2016年拍摄)</p> <h3>南山塘老街</h3> <p class="ql-block">2024年拍摄于明月山塘</p> <p class="ql-block">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改变规念,追求在住房上大改善。</p><p class="ql-block">回顾50年代我的老家山塘无一间象样的砖瓦房,我家更是特困户,三间茅草房,八口人挤在一间房间里,兄弟几亇合睡一床。在夏天我们上半夜在街上,山塘挢上乘凉,下半夜才睡床上,那时设有电扇,只有扇子。</p><p class="ql-block">一到台风来临,屋顶被风吹得一塌糊涂,下雨漏得到处接水。有一年台风将东间房顶全吹坏。</p><p class="ql-block">那时的草屋又破又潮,一直到我要结婚,母亲才在外面搭了一间灶间。将东间屋北半间用木扳隔离作我们的新房。</p><p class="ql-block">在金桥供销社生产资料仓库对面,有一排小宿舍,每间约九平方。站里安排一间我们住。我们只安一張竹塌床,没有一件傢俱,用茶叶木箱做吃饭台子,做饭用经济炉,煤球炉。由于房子在西面太阳一直晒到落山,夏天房间温度高得很,没有电扇靠扇子纳凉。吃饭在外面放一只自做小台子。</p><p class="ql-block">1971年我大儿子就出生在这间小房子里。</p><p class="ql-block">1972年我丈人家老屋返建,经生产队同意,我们在北弄老街老宅基南端自己第一次建房,二间半五路头,约60平方,1972年小儿子出世。我们一家四口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家。</p> <h3>这里位置就是我们供销社宿舍,南北三间,我们住在最南端一间九平方。面东开门。东面是一排农资仓库。</h3> <h3>这是我们住的宿舍</h3> <h3>金桥北弄</h3> <p>这是1972年我们建的平房</p> <p class="ql-block">十年后的1982年二亇儿子己长大了。原来住房又不适应了。为改善住房条件经与周士平(妻弟)协商,我们二家房子对调宅基地。我们得以在原来房子北面返建二搂二底加一扶梯间。楼上二间房间。总面积约百平米。</p><p class="ql-block">在建造中得到了生产队与一些好友的大力帮助。</p><p class="ql-block">一直住到我们一家迁到乍浦后。</p> <p class="ql-block">这是1982年我们重建的位于金桥北弄的楼房</p> <h3>一家人在金桥家楼上拍摄的照片</h3> <p class="ql-block">1987年10月1日我调到平湖乍浦经济区供销社后经过一段过渡期我们分到在庆元路上供销社自建房一套60多平米(二楼)。外加一自行车库。经装修后我们迁入新居。</p><p class="ql-block">我们全家终于在城镇有了自己的家。</p><p class="ql-block">1996年乍浦中心小学集资建房。我爱人也分到一套。面积80平米。</p><p class="ql-block">1997年4月28日我们从庆元路迁到凤凰小区教工宿舍西梯3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平湖百步桥购进一套城郊社集资房。</p><p class="ql-block">大儿子婚房安在平湖。</p><p class="ql-block">而小儿子在电厂也分到一套住房。他们的新房安在乍浦加电小区。</p><p class="ql-block">这样我们一家有了三亇住处。大大改善了居住条件。到目前为止我家在杭州,平湖,乍浦均有电挮房,小区也很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3>2004年我们嘉兴万家花园3一104室住房</h3> <h3>嘉兴市南湖区万家花园</h3> <h3>嘉电云洲苑小区</h3> <h3>南湖会景园大门口</h3> <p class="ql-block">2003年因小儿子单位生活区要迁到嘉兴市区。厂里又分给他们一套140平米小高层住房。</p><p class="ql-block">为了照顾孙女上小学。我们买掉了乍浦小学宿舍。另在嘉兴万家花园买进一套92平米一楼住房。</p><p class="ql-block">到20O8年1月16日考虑到乍浦无房不方便,今后老了,我们仍要回乍浦居住。所以又买进在原电厂边上新建的小高层住宅《皇都华庭》一幢一单元601面积125平米一套住房。</p><p class="ql-block">经装修后于2010年5月16日我们二老重新迁回乍浦居住。(加兴房子转让给他人)。</p><p class="ql-block">我的一生经历了多次调动,住房也多次变动。但是一次比一次好。从山塘茅草房,到金桥平房,楼房,到乍浦职工宿舍,小学宿舍,到嘉兴市区,再到乍浦的电挮房。我心知足了。</p><p class="ql-block">从往房的变化也反映了国家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越来越好。</p> <h3>历史文化名镇乍浦</h3> <p>乍浦皇都华庭新居</p> <p>站在六楼我家阳台上看风景</p> <h3>乍浦港风光</h3> <p class="ql-block">全家福2010年5月16日于乍浦</p> <p class="ql-block">反映生活变化的还有出行与家庭能源的变化。我出生在水稻区,乡间道路一下雨就十分难走,不穿高通雨靴难走路,我们小时候就光脚行走。山塘老街无排水系统。道路非常差。</p><p class="ql-block">在那时到平湖各地主要靠乘轮船。平湖境内少公路。07省道乍浦到嘉兴。01省道杭州到上海途经平湖乍浦。但班次很少,60年代西乍线每天只有四班。</p><p class="ql-block">我在金桥工作逢休息要未步行经过衙前,新仓再到山塘化时3亇半钟头。要就是乘车到金卫转乘到张堰后再乘车到廊下。随后步行约三公里到家。也要化半天时间。</p><p class="ql-block">一直到改革开放后。交通状况大变化,公路逐步取代了水运,全市公路可到达各乡镇,村。目前公交车直接开到各村。山塘镇出行难己成往事。一天x班公交到平湖,还连接到金山的公交车可直接转车到上海。</p><p class="ql-block">目前我国己形成大交通格局,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大中型飞机场,大型邮轮直达国外。这比我们小时的理想超越了许多。过去百姓乘飞机比登天还难要有证明和身份,现在凭身份证购票可去世界各地观光旅游。</p><p class="ql-block">过去农村里通讯不便,联系靠写信,知新闻听广抪。现在家家通电话,人人有手机,了解情况上网找。</p><p class="ql-block">记得我们家第一台红灯牌收音机我从张堰去买的,那时价格为29,40元。那时将化光我一亇月工资。到了80年代我们家里新增一台日立牌18寸彩电。以后冰箱,空调,热水器,各种电器均有了。在金桥时每月电费4度化费人民币一元的日子已一去不返了。后来家里还有了三五牌台钟,凤凰牌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还有沪江牌手表。</p><p class="ql-block">那种用柴火做饭,煤球炉,经济炉也己成历史。如今瓶装煤气。菅道天然气清洁能源已进入城市居民小区。</p><p class="ql-block">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外出旅游已成常态。孩子们出行有自己的小汽车。老年人可享受公交免费出行。</p><p class="ql-block">人民的生活己达到了基本小康水平。从我们的家庭变化和广大人民的衣食住行大变样足以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毛泽东思想,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p> <p class="ql-block">到今天为止我己经到达了除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特区。</p><p class="ql-block">我还到达亚洲五国新马泰越朝。</p> <h3>平湖,金山姚氏南山公后裔第二十四世。山塘五弟兄。(善字辈)</h3> <h3>姚家五妯娌</h3> <h3>姚家第二十五世六兄妹(余字辈)</h3> <p>幸福一家人</p><p>姚家第二十六世:前排二边的孙子,孙女(庆字辈)</p> <h3>姚家五弟兄在嘉善聚会</h3> <p class="ql-block">我的回忆录今天就要结束了。共分五集。要求我的儿孙和山塘姚家的小辈们,认真耐心收看一遍。记住我们这一代人所经历的不寻常岁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继承和发扬父辈们艰苦朴素,自为更生,拼搏奋斗的精神。以及敬老爰老的孝顺美德。保持家庭家族的团结友爱好传统。要求姚家小辈们在不同岗位上作出贡献,孩子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