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让阳光洒在每个角落</p><p class="ql-block"> 庞芳娣</p><p class="ql-block">——读苏霍姆林斯基《教师的建议》有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清脆的下课铃响了,我收拾好书本跟在雀跃的孩子们后面准备出教室。衣角被谁拉了拉,转头看见一双羞涩的眼睛不自信的看着我,手里拿着我前几天送给他的笔记本。小浩,这个七年级的小男生,每天蜷缩在前排同学的身后,把历史课本竖成屏障,用潦草的字迹涂抹和乱画着"无聊""没用"之类的词语。第一次期中考试16分的试卷上,我分明看见一个少年在自卑与叛逆的泥淖中越陷越深。</p><p class="ql-block"> 今天他能主动找我,我用鼓励和惊喜的眼神给了他回应,赶紧拉他到楼道边,俯下身问话。“老师,我的笔记也写完了,想让您看看!”小心翼翼的语气中带着期待和胆怯。我拿在手里,有两页,字迹歪歪扭扭,但整洁干净。我摸着他的头,高兴的夸道:“看看,我说我不会看错人,笔记本就选中你送出去,你已经给我大大的惊喜和回报啦,老师谢谢你哦!来,我一定要拍照留念!”“咔嚓!”一张略带笑容的照片保存在我的手机上了,这笑起来的稚嫩的眼睛真好看!</p><p class="ql-block">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每个孩子都是带着想学好的愿望走进校门的。”过了几天又去给小浩班上课,小浩在后门处贴墙站着,我用微笑感谢了他的等待,他躲避的眼神里捕捉到得到回应后的亮光后,开心的笑了一下窜进教室。上课时,我装作不经意地踱步到他身边:“能帮我回答这个问题吗?隋朝建立的概括。”少年局促地搓着书角,却在接过问题后肯定的点了头,回应中露出被需要的欣喜。我用眼睛的余光看见他拿笔快速的勾画着。自学展示环节,同学们都举手抢答,小浩的手也在课桌边上不自信的露出来,我大声的喊了他的名字。同学们回过头看向他,有调皮的孩子喊着“老师,我替他说,他不会!”我用手指示意全班安静,“学会倾听,也是你们的休养!”小浩在我的鼓励下,用略带颤抖的声音回答了问题。教室里传来了孩子们自发响起的掌声,这些掌声让教室的空气都在震颤。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成功教育法”中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愿望。”看着他们快乐的笑脸,我觉得窗外的阳光洒到了教室的每一个角落。</p><p class="ql-block"> 期中考试前一周,我在办公室过道碰见他:“老师,您说我这次能及格吗?不及格就太对不住您了!”“你这几个周的表现在我看来已经及格了,要相信我们俩哦!”羞红的脸蛋儿,让他眼里的光芒比窗外的阳光更耀眼。这种“把知识转化为精神力量”的瞬间,正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p><p class="ql-block"> 改变悄然发生在每个细节里:他不再用课本遮挡视线,开始用不同颜色的笔批注;课间会假装路过办公室,偷瞄我正在批改的作业;最动人的是初雪那天,他在教学楼前跺着脚等我,从怀里掏出捂得温热的课本,书页间夹着自制的七年级年代时空表。这一刻,我仿佛看见苏霍姆林斯基笔下的教育真谛——"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里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对待孩子的心灵。"这个曾经蜷缩在阴影里的少年,如今站在光晕中羞涩微笑的模样,让我更深切地领悟到:真正的教育不是填满水桶,而是点燃火种;不是修剪枝桠,而是等待花开。当我们在孩子心灵的冻土上播撒阳光,终会等来整个春天的绽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