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我们这代女性中,绝大多数人都掌握着织毛衣的手艺,用上海人的话来说,就是“结绒线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回想过去,许多女孩从小学五六年级起就开始学着织袜子。那时,棉线属于国家配给供应的物资,一张线票能换来四团棉纱线,刚好够织成一双袜子。在众多配给供应的物品里,线票似乎是唯一有剩余的票据,而这剩余的线票,便正好用来织袜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的妹妹,每到冬天双手就会生冻疮,疮面常常渗出血来,看着就让人心疼。即便如此,她织袜子的热情也丝毫未减,手指不停穿梭在棉线之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织袜子用的是平针针法,这种针法相对容易掌握,只要处理好袜跟和袜尖的收针与挑针环节就行。不过,挑针可不是件轻松事,前面收掉几针,后面就得准确地挑出相应的针数。要是挑针没处理好,袜跟或袜尖就会不服帖。我这人向来粗枝大叶,织出来的袜子自然比不上妹妹的精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女生到了初中阶段,便开始学习织毛衣。用平针织毛衣不算太难,关键在于精准把握衣服的尺寸。真正的难点在于开袖笼、开领口,以及准确预测袖子从手臂到手腕的合适大小。一旦掌握了这三个关键要点,一件像样的毛衣也就基本成型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织毛衣在当时,可是女性之间重要的社交方式。哪怕是休息日出去串门手里也总拿着毛线活。夏天乘凉的时侯,各自坐在小板凳上,毛线球放在小篮子里,大家围在一起,一边织着毛衣,一边聊些家长里短,交流着各种消息,别有一番趣味。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学到不少新的毛衣花样,比如黄牛肩胛、元宝针、镂空菠萝、阿尔巴尼亚针等等。说起阿尔巴尼亚针,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取这样的名字,或许是因为那时我国与阿尔巴尼亚关系特别友好,连毛衣针法都被赋予了这个名字。那个时候,我们国家还不富裕,但对阿尔巴尼亚给予了兄弟般的援助。我家当时订了一份阿尔巴尼亚画报,从画报上能看到许多“中国制造”的物资,我就记得上面有上海制造的交通牌卡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织毛衣之前,得先把一股股的长条毛线圈绕成一个线团。这活儿通常需要两个人配合,一个人把毛线绷在两只手上,另一个人则负责绕线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小时候,妈妈常让我帮她绷毛线。对于好动的孩子来说,这是件颇为无聊的差事。为了加快妈妈绕线的速度,我会用绷着毛线的双手左右摇晃,划出横“8”字。这个动作看似能提高绕线效率,可往往适得其反。一不小心,手上的线圈就会掉在地上,毛线变得一团糟,换来的不是妈妈的夸赞,而是大声的训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然而,同样是绷毛线的活儿,要是换成恋爱中的男朋友来做,那情境就截然不同了。在我们那个年代,“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仍有影响,谈恋爱的人不好意思在旁人面前秀恩爱。而绷毛线恰好给了两人一个面对面相处的机会,四目相对,默默无言,却胜过千言万语。男生往往会因为只顾着看女生的脸,而忽略了手上的毛线,不是把线绷得太紧导致线圈转不动,就是像我一样,让毛线掉了一地。这时,女生可不会像妈妈那样大声训斥,而是抿嘴一笑,化解了尴尬。这种“一线牵两人心”的场景,是那个年代年轻人独有的浪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谈恋爱的时候,给男朋友织毛衣几乎成了女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那时,男生要是喜欢上某个女生,就会请她帮忙织毛衣。如果女生欣然答应,那么这件毛衣就如同媒人一般,见证着两人的心意相通。要是女生推辞说自己不会织毛衣,那就意味着委婉的拒绝,仿佛在说:“你虽如星辰般耀眼,但我们前行的轨迹不同。”当年在乡下,我被男生们称为“冷血动物”,倒也免去了帮人织毛衣的烦恼。其实并非我冷血无情,只是妈妈的那句话一直记在心里:“我们可养不起你一家人。”的确,那时的我每个月都要靠家里寄钱生活,实在没有勇气开启一段可能充满艰辛的感情旅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购买毛线从最初使用工业券,到后来换成专用券,始终是配给供应的。后来虽然不用券了,但毛线的供应量依然有限。百货商店只要一有毛线出售,就会排起长长的队伍。那个时候,只要能买到毛线,根本顾不上颜色是否喜欢,统统都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下乡去农村之前,妈妈给我织了一件新毛衣,颜色灰不溜秋的,我不太喜欢。回家探亲时,我发现爸爸身上穿着一件新的黑毛衣,黑色看起来比灰色好看多了。于是,我把自己的灰毛衣换给了爸爸,还把爸爸的黑毛衣拆了,紧赶慢赶地织成了一件两翻领的毛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记得当时为了赶上第二天街道组织的回沪探亲知青参观活动,我通宵达旦地织毛衣,终于赶在活动前完成了。可遗憾的是,还没来得及好好臭美一番,在去的路上我就发起了高烧,整个人难受得只能一直坐在汽车里,参观活动也没能参加。回到家一量体温,竟烧到了40度。多亏了隔壁的朱家小姐姐,她借来一辆黄鱼车(三轮车),骑着送我去医院。我坐在黄鱼车上,头晕得连眼睛都睁不开,任由不太会骑三轮车的朱家小姐姐一路“咚!咚!咚!”地撞着马路牙子往医院赶。那一路上的颠簸,撞得我脑瓜子晕疼交加,真是哭笑不得。朱家小姐姐不顾骑车的艰难,坚持送我去医院的这份情谊,我至今都铭记在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个时候,人们都格外珍惜财物,觉得整件毛衣放在水里洗容易损坏,所以到了春夏季节不穿毛衣的时候,大家就会把毛衣拆了重织。其实,即便拆了清洗,毛线也会越来越细,线团常常会不够用。这时,妈妈们就会想出各种办法来弥补。有的会在旧毛线上加一根棉线,织出一件夹花衫;有的则会添些其他颜色的毛线,在衣服上织出好看的图案。只要经过妈妈们的手,一件旧毛衣就能像变戏法一样,变成一件崭新的衣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会织毛衣的妈妈是最辛苦的。不管在外面工作有多累,回到家,操持家务的还是妈妈。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看电视,妈妈的双手却不停歇,飞针走线地织着毛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些妈妈织毛衣的速度极快,不到一个星期就能织出一件衣服。也有织得慢的,就像我的外婆。午饭后,她坐在躺椅里,慢悠悠地戳一针、绕一圈,没织上几针就开始打瞌睡。外婆织毛衣纯粹是为了消磨时间,照她这速度,几个月也织不出一件衣服来。我小时候还很调皮,看到外婆织毛衣打瞌睡,会恶作剧地对着她的耳朵“哇”地大叫一声,把她从睡梦中惊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个年代,有些家庭经济困难,买不起羊毛绒线。但这也难不倒心灵手巧的妈妈们,她们会把厂里发的纱手套攒起来,拆成线后织成纱衫。要是给孩子织,她们还会花上几毛钱买一包染料,把纱染成漂亮的颜色,织出一件鲜艳夺目的纱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改革开放初期,出口手工编织的毛衣一度成为国家赚取外汇的重要途径。这不仅为一部分下岗女工提供了赚钱补贴家用的机会,还有不少家庭承包了出口订单,成了织毛衣的专业户,甚至有人靠织毛衣成了万元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繁荣,如今人们身上穿的大多是现成的羊毛衫和羊绒衫,再也不需要自己动手织毛衣了。于是,织毛衣这件事,也渐渐成了阿娘口中讲述的旧时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