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第二篇记载了经临潼、三门峡、运城自驾采风经历。22日下午抵达闫景李家大院附近下榻后,23日一早来到李家大院。“地下看陕西,地面看山西”。</p> <p class="ql-block"> 李家大院位于山西运城万荣县,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是晋南首富李子用的家宅,融合中西建筑风格,具有独特性和文化内涵。李家大院位于山西运城的万荣县闫景村,是清至民国时期晋南首富李子用的家宅。它始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李家大院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并称为“晋商三蒂莲”。</p> <p class="ql-block"> 建筑艺术: 李家大院的建筑艺术极为精美,砖木石雕随处可见,内容涵盖名人轶事、文学作品等,展现了晋南汉族民俗民风和文化。</p><p class="ql-block"> 历史价值: 这些建筑和装饰艺术不仅体现了李家大院的独特魅力,也反映了其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 李家大院的建筑风格独特,整体布局为竖井式四合院,同时融合了徽式建筑和哥特式建筑的元素。这种风格的结合是由于李子用曾留学海外并娶了一位英国女子为妻,使得大院在建筑上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 此大院及其主人公经历曾被编辑拍摄42集电视连续剧。</p> <p class="ql-block"> 李家大院的雕刻艺术极为精美,木雕、石雕、砖雕等雕刻作品比乔家大院更为细致。这些雕刻不仅装饰了建筑,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李家大院的建筑细节也极具特色,例如大门的设计,门上有匾额书写“慈善世家”,反映了李家一直以来的慈善传统。此外,大院的建筑还融入了日式推拉门的元素,进一步丰富了建筑的风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飞云楼,位于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西大街8号万荣东岳庙内,始建于明正德年间,是中国纯木质楼阁建筑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华第一木楼”,与佛宫寺释迦塔一起被称为“南楼北塔”。</p> <p class="ql-block"> 飞云楼为万荣东岳庙主要建筑之一,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明三层暗五层,高23.19米,十字歇山顶。飞云楼在建造技术结构力学与造型艺术方面独具特色,在中国木构建筑中占有独特地位,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技艺的水平,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 晋国古都博物馆,山西省境内博物馆、国家三级博物馆,晋国古都博物馆(侯马晋国古都博物馆),位于山西省临汾市侯马市市府西路。晋国古都博物馆以弘扬晋文化为主线,设置有四个展厅,涵盖晋国历史、新田古都、晋国手工业、晋国军事、文化、祭祀及墓葬四大专题,共有展出文物455件,是一座集中展示晋国新田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对在侯马晋国遗址出土的晋国盟誓的研究做了深入展示,令人耳目一新。</p> <p class="ql-block"> 侯马晋国遗址的古遗址群规模大、类型完整,遗址分布各自具有一定的位置和范围,又相互关联,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古文化整体,展示了晋国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等,为全面研究先秦社会变革和晋国社会经济发展建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侯马晋国遗址“盟誓遗址”的发现和“侯马盟书”的出土,为中国古代举行盟誓提供了实物见证。但遗址发掘现场已被填埋,除这座碑外,没有其他遗存。</p> <p class="ql-block"> 导航将我们带到汾城古建筑群。汾城古建筑群,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西南汾城16公里处,原为太平县城,唐初为尉迟恭的封地一鄂公堡。 古太平县城在唐贞观七年(633年),由古城镇迁于此地,经历朝历代建设,在汾城留下大批古建筑,被誉为“山西省十大古建筑群之一”。</p> <p class="ql-block"> 汾城古建筑群现存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到清末的建筑遗构12处40余座,总面积大约为二万平方米,以鼓楼为中心依次由北向南排列为城隍庙、文庙、明伦庙、鼓楼、学前砖塔、县衙大堂、关帝庙、社稷庙、洪济桥、城墙等。</p> <p class="ql-block"> 临汾市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游览区,六百年前,举世震撼的中国大移民就发生在这里,山西洪洞大槐树,全球华人的寻根圣地。</p><p class="ql-block"> 景区分为“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游览区”“汾河生态区”和“根祖文化广场”五大主题区域,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祭祖堂、广济寺、石经幢、移民浮雕图、中华姓氏苑等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时间从北宋末年宋室南迁开始,到明朝洪武、永乐形成高潮,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叶。历时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至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约700余年的时间。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迁徙。为了巩固明朝统治的经济基础,朱元璋实行移民屯田,奖励垦荒的民屯、军屯、商屯之制,这对恢复生产、增加人口、发展经济、开发边疆、文化交流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迁徙长达五十年之久,涉及1230个姓氏,由这里迁往各地的移民后裔,数以亿计。</p> <p class="ql-block"> 从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遍布河南、山东、河北等18个省市500多个县份。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p> <p class="ql-block"> 二、三代大槐树。</p> <p class="ql-block"> 一代大槐树。</p> <p class="ql-block"> 为魏姓、王姓祖先上香。</p> <p class="ql-block"> 请下一把魏姓折扇。</p> <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位于中国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为灵石望族静升王氏于清代康熙至嘉庆年间修建的住宅建筑群。现存建筑多为清康熙至嘉庆年间修建,占地4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明代中叶王家致富后,宅院进一步扩展。清康熙年间,王家成为显赫官商,开始大规模建造房屋,先后建成拥翠巷、锁瑞巷、宜安院等。清雍正年间,王家开始在静升村北山坡筑堡建宅,建成崇宁堡、怀永图院等建筑。至乾隆年间,王家大院迎来筑堡建宅高峰期,相继建成拱极堡、和义堡、恒贞堡等建筑。嘉庆年间,视履堡开建,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建成。自清咸丰年间开始,王家走向衰落,至光绪年间已经败落。</p> <p class="ql-block"> 1995年起,王家大院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开始修复。王家大院坐北朝南,有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主要由高家崖、红门堡等部分组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