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历史之一:之小镇时期

莲藕:姚藕观

<p>1948年1月27日(农历丁亥年12月17日)那天夜里我出生于浙江省平湖县港中乡山塘镇一户小商人家里,排行老二。我父亲姚积馀以开烟纸店为生,我的祖父姚昆仁在山塘镇港北姚家老宅基开一家杂货店。</p><p>山塘河从西到东穿过山塘集镇,山塘河是江浙二省界河,西自横码头六里塘向东入张泾河全长17,74千米,山塘镇就在中段。山塘桥(古石桥)连接二地。山塘港北现在是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山塘村。山塘港南是浙江省平湖市广陈镇山塘村。</p><p>史传在八百多年前的北宋王朝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市)城内有一姚姓人家,兄弟四人,长东野公,次南山公,再次西坡公,幼北田公。老二南山公在朝庭当差,北宋未年姚南山扈驾南来,始居于浙江海宁盐官镇,后又迁居于平湖广陈,自明弘治年期姚氏先人又迁到江苏省金山五保之南陆。至今约有500余年,按南山公为始祖,到我父亲己经是二十三世祖了。我父亲还有三亇弟弟,(老二早夭折),姚积善,姚积荫二兄弟均定居在上海市金山县。</p><p>所以我的祖上是上海市金山县人。</p><p>我父亲成家后,祖父叫我父亲在山塘港南街上开一小烟纸店,时间应该是1947年,(我姐姐姚喜英生在港北老家)。所以港南三间草屋就成了我出生的地方。以后几年我的四个弟弟先后出生在港南,连观,龙观,象观,宏观(姚锋)。</p> <h3>姚氏家谱</h3> <h3>姚家五兄弟(南山公后裔第二十四世)</h3> <h3>有近四百年历史的山塘古石桥(重建平金山塘桥)。金山区文物保护单位</h3> <p>港北山塘姚家姚宅</p> <p>港北山塘老街</p> <h3>山塘桥</h3> <h3>少年时代的我</h3> <p>在我的幼年时代,只隠约记得祖父母很疼我的,我常到老宅玩,因日本鬼子三次火烧山塘镇,山塘南北街道无一好房,一半以上是草屋。所以港北姚家老宅也是很差的,但园子较大。</p> <h3>山塘港北东西大街,姚家老宅所在地。我祖父在此开杂货店。</h3> <h3>这是现在的我家造在港北老宅的一楼一底住房。(父母亲晚年居住地)</h3> <h3>这是我出生的地方,山塘港南老屋,(原来是三间草屋)</h3> <h3>我的父亲话不多,只经营生意,公私合营后在供销社工作,一辈子老实本份,为公出力。而我母亲则是一位扱其能干,吃苦耐劳的贤内助。家中里外均是我母亲操持着。是我们家的主心骨。</h3> <h3>父母亲</h3> <p>我七岁那年进山塘港北"山塘小学“读书,那是所完全小学归金山县廊下乡管,在当时小学入学不分江浙户口,南山塘小孩大多在北山塘小学上。中学一般能到吕巷中学上。当年我们去上学必经山塘桥。山塘桥又名西山塘桥,跨山塘河历史很久,1949年5月13日解放廊下时该桥己严重破损,1955年春有金山、平湖两县合资重建山塘桥。我记得重修山塘桥时我们上学均从抽干了水后搭建便桥过河上学。山塘桥是石扳桥它联结着我们姚家二边亲人。也是我小时候印象特别深的一件事。</p> <h3>这是现在的山塘桥</h3> <h3>在小学的6年中我己记不太清楚了,只记得我在小学时成绩一般。我不太喜欢数学,喜欢上语文,历史,地理,对文体活动积极参加。在当时也是一亇孩子王。</h3><h3>因我兄弟多,我又好话动,所以放学后与一批童年的孩子什么多玩。在那亇建国初期的年代,设有什么好的玩具,学校中只有皮球,沙坑,爬竹扞。放学后我们就玩“洋片”打台珠,扳铜扳等,晚饭后我们一批人主要在林家白场,东南茶馆场上分二队玩捉犯人游戏。由于家中人多,父母很忙,我除了自己玩外必须要带兄弟们一同玩。</h3><h3>记得星期天假期里我从父母处讨到一角錢就与根弟,炳火,年弟等小朋友去新仓或吕巷去白相,那时我们要走一亇多小时,中午一般吃一碗包家馄饨是很开心的了。</h3><h3>小时候我喜欢历史,经常到顾家茶馆里去听农民书,较早的接受历史教育,什么七俠五义,三国,水浒,隋唐演义都很熟,也很喜欢讲江湖义气,喜欢结交朋友。</h3><h3>小学六年中老师印象深的是校长冯镇,而同学中有一亇好同学叫潘龙余。</h3> <h3>港南中弄堂</h3> <p class="ql-block">59年小学毕业后60年与陆丽芳一同考入新仓五中,在新仓时我寄住在母亲一亇做手工的親戚家里。有一亇同学叫倪允浩(新仓荡里沈家)。1960年是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最严重的时候,我们家里的生活扱其困难,我们姐弟六人要吃饭,要上学,靠父亲在供销社工作30元收入怎么过。母亲虽然识字不多但她勤劳好学,为了养活全家人,母亲学做衣服对外加工,每逢清明等节气,做一些迷信品出售,我也帮着做这些活。就是这样还是难以维持全家人的日常生活开支。我作为家中最大的男孩,为了姐姐与兄弟们上学。我决定弃学,帮母亲挣钱,挑起家中的一些担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3岁的我已经是家中的得力助手了,我不但帮母亲干家务事,更是千方百计帮家中挣钱,凡是能挣錢的活都干。我人小力气小,但艰苦的生存条件逼我为了挣几毛钱与大人一样将收购部的麦干草搬运到大船上(民丰造纸厂原料),割铜钱草买给收购部门。</p><p class="ql-block">在那时缺粮少副食品,计划供应的东西拫本不夠家里维持下去。我就干起了家庭副业,养起了剪毛兔,灰肉免,留几只兔子自己繁殖,一方面买兔毛,还将小兔对外出售。留几只肉兔补充家中伙食。当时家中兔子满屋子跑。兔子吃草,我就拿了提篮到乡下割草,后来还养了一只肉猪。好几个月后出售增加一点收入。</p><p class="ql-block">我们山塘是水稻区,一到夏天水稻田里有黄鳝与田螺等生物。我就与同伴潘阿连二人一到夜里合伙提着马灯,拿了夾子沿稻田岸照黄鳝,几小时下来必有收获。随后出售给金山商业部门,有錢收入还有工业券。</p><p class="ql-block">秋天到了,我们二人又合伙每晚打着电筒沿田岸,小河边叉田鸡,把捉到的田鸡早上在市场上出售,给家里一些补充。</p> <h3>这里是原山塘供销社收购部所在地。山塘老码头。</h3> <h3>山塘老码头(新建)</h3> <h3>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我们家里粮食缺口很大,每天限量吃一些稀饭,米汤,麦糊,有时还要加一些红花草,小菜缺油,生活十分艰辛,隔几天能吃到一顿炒米饭己是很幸福的了。</h3><h3>虽然母亲聪明能干很吃苦,会想办法挣钱维持全家人基本生活开支,但粮食不夠怎么办,我就逢农村中粮食作物收割季节到乡下去拾麦穗,蚕豆,但主要是拾稻穗,从港南拾到港北水田里,由于稻码挑走后总会落下一些稻刹头。我主要还是与奶奶二人拿了袋子到港北龙门寺一带去拾。(那里是我奶奶娘家地),有些小队还不许拾。</h3><h3>白天拾的稻刹晚上用石臼搅,随后用扁去掉杂质后成米。下一天要吃的。我与母亲经常边搅边流泪。那时的生活真是太苦了。几亇月无肉吃,主要吃咸毛豆,一吃就几亇月。毛豆用盐淹在大小缸内吃到后来盐毛豆成了臭毛豆。设有菜就炒油盐也是备菜,只有逢年过节时才能吃到计划分配的肉和咸带鱼。记得生产队里杀牛分到农户上,我们也能吃到一些,是乡下娘娘拿来的。陆家园继大大对我们家也是十分关心帮助的。</h3> <h3>这是山塘港南居民生活用水,洗刷踏埠处。</h3> <h3>为了生计母亲除了干缝纫工外,又买了一台弹花机为农民加工自留棉以及剪断了的麻线。弹花机用弹踏的。因营养不良我母亲十分辛苦,人瘦得不到八十斤起早搭晚脚踏挣钱,那时我也不大,但必须帮母亲做下手。调母亲脚踏弹花机。设有力气,也要坚持。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是我们一家最艰苦的日子。</h3><h3>1962年后国家经济状况有所好转,我母亲就主要做衣服为主挣钱,我在家里除燒饭干家务,还要为母亲做衣服干下手。为了学到更多的技术,母亲将我送到海盐西塘桥乡下一亇叫七亩桥的地方,跟一亇叫金师母的(乔里人)学做衣服。那时候主要是做出门工,吃百家饭。我天天跟师母到农民家中做出门工生意。记得有一天我们出门工在新葟镇北面一农家,那天晩饭后回家路上恰遇雷电大雨,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乡下的小路又是泥泞得很,夜路难走,我人小胆子小,吓得不得了。设过几天我结束在金师母家学习回到山塘老家。</h3><h3>从此以后我主要与母亲二人收缝纫活,做出门工,一直坚持到我虚岁18那年参加供销社工作为止。</h3> <h3>港南老街(改造前)</h3> <p class="ql-block">在我的童年少年时期,还有几件事值得一提。有好几次机会到上海去。随奶奶,和姚积善,姚积荫叔叔去的。那里交通不便要走到横码头乘平湖到上海轮船大利班。上海是我爷爷妺妹家,住在黄浦区宁海东路,那地方是市中心区,到外滩与大世界均不远,我欢喜看杂技,晚上我会一人到延安东路与西藏路交叉口,看大上海的汽车,特别是小汽车。我从那时起就立志要走出小镇,我向往大城市的生活,受大阿叔影响,我开始集邮,开始加强文化学习。</p><p class="ql-block">在家这几年我除了帮母亲干活外,我还必须带好弟弟们。姐姐在吕巷中学读书,我就托姐姐从吕中图书馆借书回来给我看。我看了不少好小说,如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日,红旗谱,烈火金钢,迎春花,苦菜花等。一方面懂得不少革命道理,另一方面增加了文化知识,我还坚持学习了初中,高中阶段的语文,地理,历史课本,这学到的文化知识为后来参加革命工作,打下了基础,受益非浅。</p> <h3>东街</h3> <h3>山塘东街老房子</h3> <h3>山塘河水清</h3> <h3>山塘桥</h3> <h3>原供销社生产部</h3> <h3>顾家茶馆等商店</h3> <h3>趙家</h3> <h3>山塘老街商业区</h3> <h3>港南西面小河</h3> <h3>河西竹园</h3> <h3>往广陈去的小桥</h3> <h3>东南茶馆场地</h3> <h3>半亩方塘所在地</h3> <h3>竹园</h3> <h3>原山塘小学地方</h3> <h3>港北商业街</h3> <h3>这是2017年新年回山塘老家拍摄的。</h3> <p>回老家山塘合影(部分家人)</p> <h3>青年时期的我</h3> <p>我的小镇时代是国家与人民最艰苦的年代,那时候沒有好衣穿,没有好东西吃,那时流行的是政治挂帅,大跃进,人民公社,总路线三面红旗,全国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所以人们的思想很纯洁,社会风气也很好,社会很安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