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历史博物馆

红帆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因对历史有偏爱,所以去香港逛博物馆首选历史博物馆,由于没有提前做功课,而是带着各种脑补去面对面,却唯独没有想到所见的几乎是照片。于是,拍了不少照片的照片回来,却不知如何写博记,如果用纯文字说香港这段历史,于我来说意义不大,因为书本上都有,但是,在里面待了二个小时,不记录点什么,似乎对不住辛辛苦苦拍的那些照片的照片。思前想后,便挑选了《香港故事》主题中的部分拍得较为清晰的照片亮亮相,以示我来过。此篇因照片而存,只为照片而照片说。</span></h1> <h1>  追溯香港历史,最早的人类活动痕迹在几千前的新石器时代,是秦朝将香港纳入中国版图,当时隶属南海郡番禺县,自此之后,香港被中国历代王朝管辖,直到清朝末期,被英占领殖民了100年,直到1997年回归祖国。这100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印记,哪怕再过二千年,她也是重要的一笔。一起来看看这段历史中的照片吧,此馆照片都非中国人所拍。</h1> <h1>  1866年,担任大清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准备回国休假,恭亲王奕䜣同意了他带一名清廷代表前往欧洲游历记录见闻的建议,于是,由赫德的中文秘书鲁斌椿带队(正中老者),同去的还有三名同文馆的学生(同文馆教授外语,培养翻译及外交人才),这是清政府首次派员出洋考察。考察团于当年3月出发,8月回国,游历了十几个欧洲国家,期间还拜访了英国维多利亚女皇及瑞典国王等等,照片是团员在法国巴黎的合影。其中19岁的张德彝(右二)详细记录了此次出洋的所见所闻,他对西方的工业成果、新兴科技、博物馆、图书馆、议会制度等都做了详细的观察,多年后,成为光绪皇帝的英文老师,也曾于1902年至1906年间担任出使英、意、比国的大臣。</h1> <h1>  1868年,清政府向西方派遣了第一个外交使团——蒲安臣使团(主要成员合影),由当时刚卸任的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领(正中人物),蒲安臣与清政府主理外交事务的官员关系尚好,在欢送他的宴会上,他表示如中国日后遇不平之事,他必定出力,犹如中国派他为使那样,恭亲王奕欣等人由此想到不如邀请蒲安臣率团外访。1870年2月蒲安臣率团停留在俄罗斯期间病故。</h1> <h1>  这是第一批留美的中国幼童的合影(1872年摄),1854年的时候,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的容闳建议清政府选派儿童去美国留学,得到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支持,经过选拔,从1872至1875年,先后有四批共120名幼童被送往美国学习,平均年龄约12至13岁,七成是广东籍,其中很多人回国后成为外交、教育、海军、矿业、铁路等方面的人才,铁路专家詹天佑,外交官梁敦彦也是第一批留美儿童,年龄分別为12和15岁。</h1> <h1>  1879年,在大清海关任职的美国人杜德维建议下,哈佛大学聘请了在英国驻宁波领事馆内担任翻译和中文教师的戈鯤化作该校的中文教师。戈鯤化善于作诗,因此他在哈佛大学开设的课程也是围绕着中国的诗歌,还专门编制了一本中文教材《华质英文》,不幸的是他在美国执教两年后感染肺炎病故。但以戈鯤化捐赠给哈佛大学的藏书为基础,逐渐发展为美国的汉学研究重镇燕京图书馆。</h1> <h1>  这是慈禧太后在1903-1904年间拍的70多张照片之一,摄影者为勋龄,勋龄在法国接受教育,他的妹妹德龄当时担任慈禧太后御前女官,她后来将慈禧照片的底片带到了美国,入藏弗利尔美术馆,因此,除了当年赏赐给外国使臣的照片,收藏市场上几乎没有直接由底片洗印的版本流通。</h1> <h1>  恭亲王奕欣,中国内政外交的重要人物。1860年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时,咸丰皇帝离京去了热河北狩,命自己的异母弟弟恭亲王奕欣坐镇北京主持和英法联军的交涉,于10月24日签署了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受此重创后,奕䜣极力主张中国要自强,成为洋务运动的重要推手。这是1871年汤姆逊所拍的恭亲王奕欣,此时的它正处于推动洋务运动时期,霸气侧漏。</h1> <h1>  醇亲王奕譞(xuan),恭亲王奕欣的弟弟,中法战争失利后,奕䜣被慈禧太后斥退,由弟弟奕譞接管了哥哥的国家军政大权;1885年,他为推动北洋水师做出了贡献;同治皇帝去世后,他儿子载湉(tián)继承大统,成为清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光绪皇帝;光绪逝世后奕譞的孙子为皇帝,即宣统帝,就是我们熟知的末代皇帝溥仪。</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庆亲王奕劻,晚清宗室重臣,清朝首任内阁总理大臣,乾隆的曾孙,在醇亲王和恭亲王相继离世后,他便成为掌管外交军事的重臣,集内外大权于一身,并参与了不平等的《亲丑条约》谈判等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span></h1> <h1>  说到近代史,李鸿章是必须要出场的,这是一个备受争议之人,他早年师从曾国蕃,后成为晚清重臣,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政治任务之一,他几乎参与了中国近代史上所有的外交事件,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被许多人视为卖国贼;同时,他也一手打造了曾经位列亚洲第一的海军北洋水师,创办了中国近代的第一家银行、第一座现代化兵工厂,推动了留学教育,培养了詹天佑、李四光等一批优秀的人才等等,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推手。此照是1900年李鸿章在天津接见美国访问团时所拍,那时的八国联军已经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也逃出京城,原在广州的李鸿章受命北上与联军谈判。</h1> <h1>  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谈判现场,右图的桌前右起为恭亲王奕匡、全权大臣李鸿章。《辛丑条约》是在清政府战败后,与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毫无顾忌的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对中国实行全面控制,西方对中国的压迫进一步激发了中国的革命浪潮,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叶名琛,晚清两广总督,也是个颇有争议之人,</span>照片是他在被英军俘虏后所拍的,他是<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关键人物之一。1857年英法联军进攻广州,叶名琛因误判当时的形势,最后导致了广州在1857年底失守;1858年,英军将抓获的叶名琛送至印度软禁,期间他拒绝吃英国人提供的食物,在吃完自带的食物后,于1859年绝食而死;晚清名士薛福成以“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几乎反面的形象来形容叶名琛;而澳大利亚华裔学者黄宇却认为,叶名琛在处理“亚罗号”事件时“竭尽全力,守土作战”,是一位合格的官员。</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在大致了解了叶名琛的人生之后,再来看这张照片,突然有些心酸)</span></h1> <h1>  1859年,英法联军占领广州后,清政府罢免了叶名琛两广总督的职位,由原广东巡抚柏贵署任,但此时清政府的广州衙门形同虚设沦落傀儡,因为柏贵颁布的每一条政令都要受到以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为首的三人委员会审查。照片是柏贵与巴夏礼正在会谈。左柏贵,右巴夏礼。巴夏礼,英国人,懂中文,外交官,制造“亚罗号事件”,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关键人物,因疟疾(有说是伤寒)死于北京。</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座在北京的高庙,因软禁过巴夏礼而被历史记住。1860年9月巴夏礼代表英法联军去通州谈判,被清军抓获关进大牢,清军此举是希望能通过他逼使联军退兵,当联军逼近北京时,又将他送至这座高庙修养,恭亲王奕䜣希望他写信给英军讲和撤兵。然而,巴夏礼1860年10月8日被释放,几天后联军便攻入北京。</span></h1> <h1>  圆明园是万园之园,更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曾经的圆明园有多辉煌,联军的破坏力就有多大,法国大文豪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说“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圆明园,一个洗劫了圆明园,一个付之一炬。”这张照片于1870年拍摄的圆明园西洋楼养雀笼,由此可见园明园当年的盛况了,可惜的是,如今只有地基的石块向我们述说,这里曾经有一座座精美的建筑。</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人叫比托,英军的随军摄影师,是最早一批来到中国北方进行摄影的外国摄影师。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比托拍了许多照片出售,而且他懂得顾客的喜恶,只拍清国的不堪一击和清军尸横遍野的惨状,而不见联军的死伤。比托于1861年回到英國后,把在中国拍摄的照片卖给另一位商业摄影师,该摄影师又将比托的照片复制出售。于是,世界都看见了。</span></h1> <h1>  1876年,以英美为首的列强,在中国采取欺骗手段修建成功的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这是铁路通车时的试乘情景,原本装煤的车厢都站满了人,它只有7年寿命,期间发生过多起事故和冲突,引发乡民的不满和抗议,后被清政府以此铁路没有获得批准而将其收购后拆除。</h1> <h1>  《德尔塔》炮舰,这是李鸿章听从大清总税务的建议,从英国订购的两艘当时的小型炮舰之一,交付予中国后,李鸿章将英国船厂临时取名的《德尔塔》重新命名为《虎威》号。这是试航中的照片。</h1> <h1>  流落在日本的镇远号,当年停靠在被日本攻占的旅顺港船坞内的样子。镇远号铁甲舰是清朝北洋海军头等主力战舰,1880年有北洋大臣李鸿章向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订造,1885年交付中国,被誉为“亚洲第一巨舰”。甲午战争后,镇远号被日军俘获,编入日本海军,参加了日俄战争等。1911年退役后的第二年被拆解出售。抗日战争胜利后,镇远号战列舰遗物于1947年被接回中国,现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h1><h1><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照片为日本从军写真班所摄,甲午战争期间,日均有大量的官方和民间的摄影队伍入华,拍摄了大量照片用作宣传,而清政府在这场战争中并无留下影像记录)</span></h1> <h1>  著名的自沉战舰“定远”号(日本拍),这艘向德国订造的定远号,是北洋水师的一杆旗帜,威力冠绝东亚,1886年时,曾停泊于日本长崎进行保养,把日本人给震慑到了,在甲午战争中,定远号被日军击伤,后又遭搅围,弹药告罄,管带刘步蟾为免资敌,下令将舰炸沉,他也生吞鸦片自杀,两日之后,爱国勇士,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清政府宣告惨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h1> <h1>  一座国耻坊。1900年,义和团发展到北京,德国公使克林德多从挑衅并枪杀义和团民,6月20日,德国驻京公使克林德在前往总理衙门交涉时,在总布胡同口与巡逻的神机营枪队章京恩海发生冲突,克林德先开枪,却被恩海击毙。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根据不平等条约的《辛丑条约》的规定,清政府在总布胡同口修建了这座克林德坊,八国联军侵华后,恩海被清政府交给德国人处理,他主动自首,自愿承担责任,最终在克林德身亡之处被处斩。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民国政府将石坊拆走,移至中央公园内,更名为公理战胜坊,现更名为保卫和平坊。</h1> <h1>  这名美国士兵手上拿的那把两尺多长的棍儿,是开启崇文门的钥匙。崇文门始建元代,是明清北京内城的东南门,有着很深的文化意义,无论是漕运进京还是陆路客商,都要在这里接受检查缴纳税银;也是向皇城内运酒的专用通道,称之为酒道;更是进京赶考的必经之门。所以,这把钥匙是开启天下第一税关的钥匙,是进京赶考的才子们的幸运之门的钥匙。</h1> <h1>  被八国联军侵占的天津,摄于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天津后,天津北分成不同的区域,由不同的国家管理。在黑白照片中肉眼可见天津城内火光四起!民众带着金银细软逃难,他们的很多财物都被掠夺,他们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照片所拍的是欲离开的民众坐在地上,正等待法国士兵放行。</h1> <h1>  天津逃难的教民,摄于1900年。义和团的主要攻击目标除了外国人,还有信教的教民,并称其为“二毛子”,面对八国联军的围攻,天津城内的义和团进一步加紧了对教民的迫害,因此,很多人逃往租界,从那里乘船投奔别处。</h1> <h1>  1900年八国联军摧毁的天津,照片中的这条道路曾经是天津城的南北轴线,是这座城市最重要的道路之一,在经历了战争之后,这条街的繁华不再,留下的只有残垣断壁和满目疮痍。这处略高的建筑便是鼓楼,是这座城市中心的所在。</h1> <h1>  照片所示为1900年俄军正在拆毁民宅。俄军占领天津后,仍然以搜索义和团的名义在城中及周边劫掠,并野蛮的将居民的住所拆除,甚至放火焚烧。<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我看得怒火中烧)</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00年的战火中,西什库教堂也未幸免于难,墙体遍布弹痕,花窗被毁,连屋顶的十字架也歪斜了。当年,为了躲避义和团,北京的华人教民大都躲进了这里,义和团和清军将教堂团团围住,枪炮声交错,教堂内仅有约40名法国和意大利的士兵做抵抗,经过月余的围攻围困,义和团和清军始终没能攻下这座教堂。</span></h1> <h1>  重建后的西什库教堂,1902年摄。不平等的《辛丑条约》签订后,天主教会用清政府的赔款对西什库教堂进行了修复,不仅对门口的两座碑亭重建,还对正立面维持原风格的重建基础上,还将钟楼从两层改为了三层。</h1> <h1>  这是正阳门,它自明正统四年(1439年)完工后,一直是北京城的门面,因位于皇城的正前方,故又称前门,其正门规模居北京各城门之首。但前门落成后遭数次劫难,又数次重建,最后一次被毁是在1900年八国联军入京后,几名英军下属的印度士兵在正阳门成楼内烧火做饭引燃了城楼。(照片左为1870年的正阳门城楼;右为1901年被烧毁的正阳门城楼残迹)</h1> <h1>  1903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返京,重建前门再次提出,但当时工部保存的工程档案已被毁,重建城楼便参考了崇文门的样式。这是1937年日军通过正阳桥牌楼进城,开始了对北京长达八年之多的侵略与占领。</h1> <h1>  1901年摄的火车驶进北京城。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城后,决定建设正阳门东站,要将铁路线延伸到前门,这就要穿过城墙,于是英军将崇文门城东西两边各拆掉一段城墙,形成两个豁口方便施工的火车同行(如图)。车站和铁路建设完成后,又将这连个豁口改为券洞。</h1> <h1>  日本及俄国为了争夺在中国的利益,于1904至1905年在中国的土地上开战,但清政府却无力阻拦,只能默默旁观。这是1904所拍的俄军沿着东清铁路前往阵地的照片。</h1> <h1>  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驾崩,他的陵寝还未建好,只能先送往清西陵暂厝。1909年3月12日,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出殡仪式,围观的百姓人山人海,但再也不见历代皇帝出殡时的全民跪送盛况,此时的清政府中央集权已日落西山。</h1> <h1>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打响后,起义军先占领了楚望台军械所,然后带着缴获的武器围攻湖广总督府,很多百姓闻讯赶往高处观战。<span style="color:rgb(155, 155, 155);">(观战的百姓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和目的呢?)</span></h1> <h1>  1911年前后的中国,多灾多难。 1910年底,东北地区爆发了鼠疫,源头是受雇于俄罗斯商人捕活旱獭的中国猎人,最初人们不知道蔓延如此之快又非常致命的是什么传染病,中国聘请了陆军军医学堂的副监督伍连德博士进行调查及防治工作,伍博士是马来西亚出生的中国医生,他根据病人的症状和生活环境判断出这种病毒是通过飞沫传播,于是,提出策略检疫、收治、隔离,征用了一些学校、工厂、火车车厢等作为收治病患的临时医院和隔离病房,还发明了伍氏口罩。</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山河之貌,永远定格在摄影师的镜头之中,虽然,有的不复存在,有的物是人非,还有的重见天日,但他们都是历史的篇章,华夏的故事,中国人的情怀。</span></p> <h1>  换个轻松点的话题。第四届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世博会上,两名来自中国福建的女子表演茶艺轰动全场,这是她们盛裝在巴黎影楼的留影。世博会是从1851年在伦敦开启的,但是,直到1876年美国费城的世博会前,中国官方从未参与,期间只有少数中国商人和民间参展。1867年的第四届法国巴黎世博会清政府依然婉拒了邀请,但有一位法国汉学家德理文自动请缨承担中国馆的筹备工作,并委托在大清海关工作的法国人美理登组织了包括三名茶女在內的民间代表团参与,并在场馆开设了一家临时茶馆进行茶艺表演。</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两位美丽的茶艺女子的出场让沉重的情绪变得稍微轻快些,那些不堪回首的沉重的话题就此打住,待以后有需要的时候再提。《回望》主题年代感很浓郁,一百年似乎有点远,远到那些女子的打扮如同来自另一个星球;一百年仿佛又很近,近到生活的场景处处回望皆熟络。照片背后的摄影师皆为外国人,且英国人巨多,他们在中国城市里开相馆,以他们的审美摆拍,也在中国的土地上自由行,以他们的视觉随拍。然后,我看见了,你也看见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结束语:通过这次观展,把清朝末年这几个亲王的关系弄明白了,以前只知其名,不知其背景,更理不清之间的关系;也通过整理筛选照片把香港被割让的来龙去脉再熟悉了一下,强食弱肉的刺激感令心脏发颤;通过百年前的照片,看到百年前同胞的日常生活,一种奇妙又亲切的情愫伴随左右,使得压抑的整理过程变得温暖些了,更庆幸自己活在当下的盛况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