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市十大古民居

坭土芳香

兴宁市围龙屋现状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pan style="font-size:18px;">兴宁市誉为“中国围龙屋之乡”,在南宋建都时期就开始盛行,具有古代宫廷建筑遗制的色彩,是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兴宁现存近4000座古民居,其中围龙屋有2400座,极具保存价值的围龙屋114座,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3座,其规模、数量、形态,居于兴梅地区之首,是最富有客家特色的一种民居。</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兴宁市的围龙屋独树一帜,造型独特,形态各异,有椭圆形、半月形、围寨、并蒂式、府弟式、四角楼、棋盘式等,两堂两横、三堂两横、三堂四横、三堂六横、四堂四横,直至到九堂四横即九天十八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宫殿式加四合院于一体的围龙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早些时期,兴宁开展古民居普查工作,从2400多座围龙屋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十大围龙屋,分别是:磐安围、大刘屋、大王屋、棣华围、进士弟、李和美屋、九天十八井、长兴围、善述围、馨梓围,在当地很有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中,建筑年限最长的是兴城宁新街道的“东升围”即九天十八井,已有900年历史;建筑面积最大的是坭陂镇的“进士弟”,达2万多平方米;建筑结构保存最完整的是叶塘镇的“磐安围”,至今仍有人居住。</p> 兴宁市十大围龙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磐安围,位于叶塘镇河西村,列入中</span>国传统村落、广东省传统村落、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始建于1878年,占地面积6248平方米,三堂四横一围的建筑结构,是当地整座建筑保存最完整的四角楼,2013年被授予“中国传统村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刘屋,位于兴田街道一联村,建于明崇祯年间约350历史,三栋二横四角转围龙结构,占地面积26400平方米,100多间房,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因捐谷赈灾有功,获皇帝嘉奖赐牌匾,列入兴宁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王屋,位于福兴街道黄畿村,建于1644年,三堂八横四围龙,全屋建筑54.5亩,房间285个,超大的3亩禾坪,超大的5.5亩池塘,还设有文武学堂,列入兴宁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棣华围(刁莘丰),位于刁坊镇周兴村,始建于1914年,历时8年耗资18万两白银建成,一围三堂四横二层高的四角围龙屋,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16个厅个,21个天井,274间房,列</span>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兴宁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进士弟,位于坭陂镇汤一村,始建于1760年,三堂八横一围棋盘形围龙屋,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拥有三厅六巷,28个天井,300个房间,列入广东省传统村落、<span style="font-size:18px;">梅</span>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兴宁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和美屋,位于宁新街道佛岭村,始建于1881年,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三堂六横三围龙,9个厅,112间房。是中国显微镜制造家李任重和二品资政史的故居,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兴宁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兴围,位于宁新街道大圳村花罗墩,始建于1635年,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三堂三围龙半圆型民居,有14个天井,315间房,列入兴宁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善述围,位于罗岗镇柿子坪村,始建于1884年,四堂四横,砖瓦土木两层建筑,四角楼型围龙屋,拥有20个会客厅,25个天井,354个房间,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兴宁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馨梓围(康记)俗称解放围,位于兴城西北的新陂镇,始建于1929年,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拥有10厅,11个天井,71间房,是当地典型的四角围龙屋,列入兴宁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九天十八井(东升围),位于宁新街道东风村,始建于宋代1127年,距今900年历史,是当地建筑年代最久的围龙屋。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三堂六横三围结构,拥有九厅十八井,190多个房间。古老的东升围与城市现代建筑交相辉映,阐述着客家人迁徙的历史渊源及现状,列入兴宁市文物保护单位。</p> 客家围龙屋的变迁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客家作为一支从中原迁徙而来的特殊民系,一直恪守中原传统文化,包括其建筑在内。我国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如蒙古包、窑洞、四合院、丹巴藏寨、皖南民居、吊脚楼、土楼、围龙屋、开平碉楼等等,其中客家土楼、客家围龙屋,在我国南方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客家传统建筑随着客家先民不断向南方迁移,其类型不断发生演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地域性,无论是造型、结构、功能和审美上均有所变化。从单一的防御性逐步向兼顾审美及实用功能演变。<span style="font-size:18px;">兴宁市的围龙屋,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建筑特色,是当地珍贵的文化遗产,影响深远,意义非凡,历久弥香。</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pan style="font-size:18px;">围龙屋是客家民系的重要标志,其</span>建筑极具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起<span style="font-size:18px;">源</span>于“明堂屋”建筑,整体造型模仿古代“坞堡”建筑,实质上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客家建筑上的直观反映,表达客家人“族聚而居”的特有文化现象。客家先辈的出色才华,高超的建筑艺术,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苍桑,继续书写客家围龙屋的精彩传奇。</p> <p class="ql-block">图片:部分来自网络,致谢原创者!</p><p class="ql-block">资料:<span style="font-size:18px;">围龙屋资料源自兴宁市政务网</span></p><p class="ql-block">音乐:《兴宁欢迎你》兴宁市政府出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