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的公公迈克尔夏庇若于1910年2月28日在乌克兰基辅的一个犹太家庭中降生,彼时正值全球局势暗潮汹涌之际。他的父亲,一位勤勉的小商人,在迈克尔幼年时便举家迁徒至英国伦敦,定居在工人聚居的东区,在那里迈克尔倍尝劳动人民的艰辛与不易。</p><p class="ql-block">迈克尔的母亲是位聪颖的家庭主妇,精通希伯来文、意第绪文(Yiddish)、俄文、波兰文及英文五种语言,孩子们继承了母亲的语言天赋。迈克尔在家排行第二,共有兄弟姊妹四人。上有温婉的长姐安妮(Annie),下有活泼的弟弟杰克(Jack)与干练的妹妹贝蒂(Beattie)。</p><p class="ql-block">长姐安妮的家庭是犹太信仰忠实的守护者,严格地遵循着“Kashrut”犹太洁食律法。每逢周末,安妮一家便会严格遵循犹太安息日的古老传统,举行一场庄重的就餐与祷告仪式。那份虔诚与敬畏之情,至今让我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弟弟杰克, 或许是受兄长的耳濡目染,也走上了追求真理的道路,成为英国共产党的一员,并在其职业生涯取得了显著成就,后荣膺英共名誉主席之职。杰克的人生丰富多彩,他是英国皇家聋人学会的副会长,也是英国聋人协会的副会长(他一只耳有听力障碍),同时还参与几家英保险公司的工作。而妹妹贝蒂,则是一位干练的家庭主妇,每日精心打点着家务,确保家人的生活无忧与安宁。</p> <p class="ql-block">在四兄妹中,迈克尔与杰克的情谊尤为深厚,他们志趣相投,共同矢志不渝地追求着心中的理想。杰克与其夫人玛丽(Marie),均为英共党员。尽管英国共产党在上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变化与严峻的挑战,杰克夫妇的初衷似乎从未有过动摇。</p><p class="ql-block">生前两位老人希望在离世后能安葬于伦敦北部的海格特公墓,因为那里长眠着伟大的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在杰克夫妇相继去世后,他们的儿女遵从了父母的遗愿,将两位老人的墓碑安放在马克思墓地的对面,这一安排,无疑圆满了两位老人的心愿。</p><p class="ql-block">回想起在伦敦的那些日子,我曾有幸与杰克夫妇一同前往海格特公墓,共同瞻仰马克思的安息之地。在那庄严的墓碑上,共产党宣言最后那句名言依然清晰可见,赫然在目:“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Workers of all lands, unite!)那一刻,我仿佛能够穿越时空,听到历史的回响,深切地感受到那份跨越时代的力量与激情。</p> <p class="ql-block"><b>一.早年投入英国工人运动</b></p><p class="ql-block">迈克尔自幼勤奋好学,他18岁考入享有盛誉的伦敦经济学院并获得经济学士学位。毕业后在伦敦经济学院讲授经济学,并担当伦敦大学社会主义协会的副主席。在校期间,他便积极投身于工人运动,并于1934年加入了英国共产党。自1941年至1949年间,他先后担任了英国共产党伦敦区委书记、英共地方议员竞选委员会负责人、斯地普尼市(Stepeny)议员以及英国共产党建筑委员会书记等重要职务。</p> <p class="ql-block">左起第四位夏庇若</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三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英国,导致经济衰退,工厂纷纷倒闭,失业人数激增至400余万,劳动人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艰难境地。面对这一严峻局势,迈克尔组织领导了伦敦的退租斗争。他勇敢地对抗着房东增租的强大压力,凭借对英国法律的深刻理解,从繁杂的法律条文中找出迫使房产主退租的有力依据,最终引领工人们赢得了这场斗争的胜利。此外,他经常深入工厂和码头,对工人进行宣传教育,凭借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工人群体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p><p class="ql-block">迈克尔是一位勇敢的新闻战士,希特勒上台后推行纳粹主义,对内残酷镇压工人阶级,迫害犹太人,对外疯狂实施侵略扩张。迈克尔不顾个人安危,前往德国进行实地采访,他通过发表大量的报道,向全世界无情地揭露了希特勒法西斯的狰狞面目,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新闻工作者的积极贡献。</p> <p class="ql-block">自青年时代起,迈克尔便对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给予了深切的关注。当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 《红星照耀中国》 (Red Star Over China,又译《西行漫记》)于1937年10月在英国伦敦首次出版后,他第一时间通读了全书,并广泛阅读了其他进步记者与作家关于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的论述。这些宝贵的阅读经历不仅加深了他对中国革命历史的理解,更激发了他对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深切同情与敬意,使他在内心深处萌生了对中国的憧憬与向往。</p> <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于伦敦</p> <p class="ql-block"><b>二.远涉重洋,共筑中国新篇章</b></p><p class="ql-block">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然而,面对一个亟待重建、百废待兴的国家,中国迫切需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报道,让世界了解这个新生国家的面貌,同时也要确保自身能够顺利融入国际社会,及时把握全球动态与发展。</p><p class="ql-block">在此背景下,1949年6月,胡乔木(原毛泽东主席秘书、曾任新华社社长、政治局委员等职)将毛主席致英国共产党主席波立特的一封信郑重地交给了在北京的英国《工人日报》记者阿兰·魏宁顿的手中。 阿兰·魏宁顿于1948年冬受英共派遣来华,负责报道中国的解放战争。在信中,毛主席表达了希望英共能够派遣具有丰富宣传报道经验的党员来华,协助新中国进行对外宣传工作的愿望。这一请求,不仅体现了新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也彰显了中共与英共之间深厚的友谊与合作精神。</p><p class="ql-block">原中国新闻学院副院长周立方回忆:“1950年1月的一个严寒冬日,在新华社国际新闻局(该局于1952年撤销),我见到了一位身材虽不高大但体魄健壮的外国人。这位头戴俄式毛皮暖帽、身穿厚呢大衣的先生,正以满腔的热情与大家握手致意。他,就是由中共与英共安排来华工作的专家——迈克尔·夏庇若同志。”</p><p class="ql-block">1950年的春天,迈克尔在中南海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当他下车时,主席已站在草坪等候并主动走过来与他亲切握手交谈。这次会面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事后回忆道:“与主席的交谈让我感受到了他的睿智与亲和,这段经历我将终生难忘。”</p><p class="ql-block">迈克尔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开始了个人职业生涯的转折点<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此也改变了他的一生。</span></p> <p class="ql-block">来华前摄于伦敦</p> <p class="ql-block"><b>三.战斗在中国新闻战线</b></p><p class="ql-block">1950年新华社国际新闻局正值初创阶段,其办公环境颇为简陋。办公室内陈设杂乱,所有家具都是接收的旧物,桌上堆满了从解放区带来的旧书报,还有那二三十架超龄的打字机,整个场景充满着“延安老区”的风情。”谈及此段往事,新华社的老同志无不感慨万千。在这样的环境下,迈克尔迅速投身到了紧张而繁重的工作中。</p><p class="ql-block">1950年6月,朝鲜战争的骤然爆发极大地提升了新闻工作的紧迫性与重要性。特别是关于朝鲜战争的关键报道往往直至午夜才能送达编辑部,鉴于时间的极端紧迫性,夜班编辑不得不将翻译的英文稿件分6-7批送至迈克尔的宿舍,请他进行紧急修改和定稿。因此,“夜半敲门”的情景频繁发生,无论他是刚刚就寝,还是正酣睡于梦乡之中,都难免被突如其来的敲门声所惊扰。然而,他从未有过丝毫怨言。面对同事们的歉意,他总是以平和的语气回应:“无需致歉,这是我的职责所在。倘若因顾虑打扰我而延误了发稿时机,我反而会心生愧疚。”当年与他一起工作的同志回忆说:“我们已记不清有多少次与他忙到天明,然后互道“早安”而别。</p><p class="ql-block">新华社的老一辈人说:“夏庇若自来到中国后,始终秉持着高度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勤勉敬业,时常夜以继日,乃至通宵达旦地投入工作。他与中国同事们团结协作,关系亲密无间,为新华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对外宣传人才。”他学识渊博,文字功底深厚,先后参与了我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的英文定稿工作,以及《毛泽东选集》英译本第二至四卷的修订和定稿,以及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修养》等重要文献的英文定稿。此外,他还在海外发表文章与著作,积极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成就与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历程。</p><p class="ql-block">尤为值得一提的是,1956年,迈克尔撰写了长达十万字的《变化中的中国》一书,并在英国成功出版。为撰写此书,他足迹遍布中国大江南北,广泛访问了包括刘少奇主席在内的诸位领导人,以及地方干部、专家学者、工农群众等数十位各界人士。他以详实准确的数据、丰富多元的内容、细腻入微的手法,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建设图景,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重要的窗口。</p> <p class="ql-block">在内蒙古自治区采访时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在农村采访</p> <p class="ql-block"><b>四. 二次入朝战地报道及战俘工作纪实</b></p><p class="ql-block">1951年,迈克尔肩负上级重托,两次深入抗美援朝战场前线,执行战地采访任务,并前往战俘营开展针对美、英战俘的相关工作。他将这些宝贵的所见所闻整理成文,并在英国的《工人日报》上发表,向广大读者真实报导了战俘营内的实际情况。</p><p class="ql-block">不仅如此,迈克尔还倾注心血编纂了一本详尽描绘英美战俘生活的画册。该画册通过一系列鲜活、生动的图片,有力佐证了战俘们在战俘营内所享受的人道主义的待遇。画册内容丰富多元,全面展现了战俘们在营地中的各种生活场景,诸如打球、下棋、唱歌以及参与戏剧表演等活动的珍贵照片均被收录其中。</p><p class="ql-block">这一画册不仅生动反映了战俘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更对美、英等国宣传机器所散布的种种不实谣言进行了有力驳斥,起到了积极的舆论反击效果。然而,迈克尔的正义之举并未得到英国政府的认可与肯定。相反,英国政府对其报道内容大为震怒,甚至无端指控其犯有“叛国罪”,吊销了他的护照,拒绝承认其英国臣民的身份。面对如此不公的待遇,迈克尔却表现得极为豁达与从容,他只是淡然一笑,继续坚守自己的信念与理想,不为外界所动。</p><p class="ql-block">历史的真谛与价值,往往需要在岁月的波折与起伏中方能得以彰显。直至1975年,英国政府才最终恢复了迈克尔的英国国籍。但遗憾的是命运岂以人愿为转,由于种种原因交织,他终究未能再次踏上那片阔别35年的故土。故乡,从此只能深深镌刻在他的记忆之中,成为永恒的牵挂。</p> <p class="ql-block">入朝后的夏庇若</p> <p class="ql-block">夏庇若与朝鲜人民军合影</p> <p class="ql-block">在朝鲜与人民军合影</p> <p class="ql-block">美英战俘与志愿军医生</p> <p class="ql-block">战俘领取生活物资</p> <p class="ql-block">美英战俘做圣诞礼拜</p> <p class="ql-block">战俘营的篮球比赛</p> <p class="ql-block"><b>五.历经磨难,初心不改</b></p><p class="ql-block">1966年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段难以磨灭的记忆。在这场历史的浩劫中,迈克尔同样未能幸免,无辜地遭受了“四人帮”的不白之冤。</p><p class="ql-block">1968年,迈克尔竟无端被扣上“国际间谍”的罪名,锒铛入狱,这一囚禁竟长达五年之久。在这段漫长的囚禁岁月里,他的身心遭受了极大的摧残。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所谓“间谍”的证据之一,竟是他与英国亲属的通信,那些看不懂的希伯来文(犹太语言)被错误地认定为间谍之间的情报交流,家书竟被歪曲成间谍活动的“铁证”。</p><p class="ql-block">五年的囚禁生涯,不仅无情地剥夺了他的人身自由,更使他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他罹患了帕金森综合征,加之原有的高血压、心脏病等多种疾病,导致他在数年后几乎丧失了工作能力。与此同时,他的妻子刘静和以及两个孩子也未能幸免,他们被关押隔离长达一年之久(更多详情可参见美篇文章《我的婆婆刘静和》)。</p><p class="ql-block">命运的转机在1973年悄然降临。 周恩来总理亲自介入这一冤案,使得迈克尔重获自由,恢复名誉,全家也得以团聚。迈克尔的出狱,不仅让他个人重获新生,也引起了西方媒体的广泛关注。一家西方报纸在报道中预测道:“夏庇若出狱后,将不再支持中国,并将很快离开这个国家。”更有甚者,一些西方记者挑衅性地询问他:“你是否对中国将你关押感到愤怒不已?”</p><p class="ql-block">面对这些质疑和挑衅,迈克尔郑重地回答道:“这是我和中国共产党内部的事情,我并无愤慨之情。”当被问及是否打算回英国时,他毅然决然地表示:“在将来的某个时候,我可能会回到英国,但现在我要留在中国,继续我的工作。”</p><p class="ql-block">出狱后,他怀着迫切的心情重返新华社,渴望能够重新投入他所热爱的新闻工作。 然而,长期的狱中折磨已严重损害了他的身体健康,尤其是他的双手,已经颤抖到无法自如书写的地步。因此,他只能依靠口述的方式,请他人代笔,同时将自己的修改意见细致地记录在稿件上。尽管健康状况日益恶化,但他对新华社的对外报道工作仍然保持着高度的关切和热情。他倾注了大量心血,提出了一份长达五千多字的意见和建议。这份厚重的文档,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职业精神和对新闻事业的无限热爱。</p> <p class="ql-block">迈克尔与刘静和</p> <p class="ql-block">生活中的Michael</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迈克尔夫妇在家中</p> <p class="ql-block">摄于天安门观礼台:迈克尔、刘静和及弟弟杰克夏庇若</p> <p class="ql-block"><b>六. 党和国家的深切关怀</b></p><p class="ql-block">1973年,“三八”国际妇女节茶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迈克尔夫妇荣幸受邀出席。在此次茶会上,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向夏庇若等几位曾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外国专家表达了诚挚的歉意。周总理主动走近迈克尔夫妇,举杯祝酒,并关切地询问:“您的手现在治疗得如何了?”迈克尔握住总理的手,连连道谢,并表示自己正在积极地接受治疗。</p><p class="ql-block">1980年2月24日,当迈克尔在北京庆祝其七十岁寿辰之际,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邓颖超同志特意派人向他赠送了鲜花,并在贺信中深情写道:“您是我们的老朋友。三十年来,您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以及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您这种献身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革命事业的国际主义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传承。”</p><p class="ql-block">时间转至1982年8月,我们全家前往北戴河度假。然而,数日后迈克尔不慎患上感冒并迅速转化为急性肺炎,生命危在旦夕。由于当地医院抢救设施有限,医生建议紧急将其送回北京治疗。</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初期的北戴河尚未修建高速公路,乘坐火车返回北京前后需耗时5至7个小时。对于生命垂危的公公而言,这段漫长的旅途无疑充满了致命的风险。全家人心急如焚,焦虑与不安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p><p class="ql-block">就在我们陷入绝望之际,婆婆刘静和接到了令人振奋的消息:空军司令员张廷发接到上级部门的救援报告,空军将迅速派出专机实施紧急救援。</p><p class="ql-block">次日上午,一架承载着生命希望的“银鹰”缓缓降落在山海关机场。我们与医务人员迅速行动,用担架将昏迷不醒的公公抬进机舱。飞机起飞后,北京医院随行的医护人员立即为公公进行各种抢救,与此同时,机长也始终保持着飞机的最佳平稳状态,以确保救援的顺利进行。经过两个小时的飞行,飞机稳稳降落,早已等候在停机坪的救护车迅速将公公送往北京医院。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奇迹终于发生,公公成功脱离了生命危险,重获新生。</p><p class="ql-block">在迈克尔撰写的《我在中国三十五年》一文中,他满怀深情地写道:“每次病重,都是在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深切关怀下,得到了最及时、最精心的救治。如今,我的血管里流淌着中国人的鲜血,融入了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毫不夸张地说,是中国一次次把我从死亡的边缘抢救回来,赋予了我一次次新的生命。感谢二字已经远远不足以表达我和我们全家的感激之情。我只有尽我余生之力,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贡献我的全部力量。</p> <p class="ql-block">小平同志与夏庇若夫妇亲切握手</p> <p class="ql-block">邓颖超副委员长接见夏庇若</p> <p class="ql-block">万里、姬鹏飞等领导与夏庇若亲切交谈</p> <p class="ql-block"><b>七.难忘的生日宴会</b></p><p class="ql-block">1985年1月18日,这一天是我们全家既兴奋又难忘的日子。为庆祝公公来华三十五周年,又逢他七十五岁寿辰,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等160多位中外人士齐聚人民大会堂,一场温馨的家庭式招待会在此举行。</p><p class="ql-block">大会堂西大厅灯火璀璨,处处洋溢着喜悦的氛围。主宾桌中央,用蔬菜精心拼制的七只仙鹤栩栩如生,四周绽放的鲜花散发着缕缕幽香。时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发来贺信,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邓颖超赠送了花篮。</p><p class="ql-block">胡耀邦代表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向夏庇若敬祝健康长寿,并发表长篇贺词。 其中,胡耀邦说:“疾风知劲草”这句古语,对夏庇若同志当之无愧。他将自己的黄金岁月奉献给中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同甘共苦三十五个春秋。尤其难得的是,“文革”十年他蒙冤受屈,却仍坚定不移地信赖我们党。这样的患难情谊,堪称人间至珍,无可替代。”</p><p class="ql-block">招待会上,邓小平的贺信被宣读,信中高度赞扬夏庇若在宣传社会主义中国、改进新华社对外报道方面作出的可贵贡献,称赞夏庇若“不愧是坚贞不屈的国际主义战士和中国人民久经考验的真挚朋友”。婆婆刘静和在会上宣读夏庇若的答词,字里行间满是诚挚的感激。招待会开始前,耀邦同志会见了我们全家,亲切询问公公的身体状况,以及我们的工作生活情况。</p> <p class="ql-block">小平同志的贺信</p> <p class="ql-block">总书记胡耀邦与夏庇若亲切交谈</p> <p class="ql-block">全家向总书记敬酒</p> <p class="ql-block">分享生日蛋糕</p> <p class="ql-block">宴会后与领导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b>八.永远的缅怀</b></p><p class="ql-block">1986年9月30日上午,我身处大连机场候机大厅,准备启程返回北京。依照惯例,我打开了随身携带的收音机,希望在旅程开始前了解最新的时事资讯。然而,早间新闻却传来了令人痛心的消息:中国人民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战士迈克尔·夏庇若同志,因病于9月29日不幸逝世。这突如其来的噩耗,一时间,我陷入了麻木的状态,难以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就在此次出差前夕,我曾前往医院探望老人家,未曾料到那次探望竟成为了我们之间的诀别。</p><p class="ql-block">公公去世次日,为表彰他在华三十五年间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北京市政府特地向他追授了北京市荣誉市民证书,这份荣誉无疑是对他一生奋斗与奉献的最高肯定,实至名归。</p><p class="ql-block">遵照婆婆的意愿,我们将公公的骨灰撒向了浩瀚无垠的大海,愿他在五大洋的怀抱中继续遨游,追寻他生前那些未竟的事业。时光流逝,岁月匆匆,公公离开我们已近四十个春秋,然而他那坚强的意志、勇敢的精神以及慈祥的面容,始终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记忆之中。</p><p class="ql-block">爱人小迈生前一直希望有人撰写一篇完整记录他父亲在中国经历的文章,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这也是我内心深处的一桩憾事。我深知自己的笔力有限,难以全面深刻地展现公公波澜壮阔的一生,但作为夏家的儿媳,我深感自己有责任完成这一亲人的遗愿。</p><p class="ql-block">公公Michael是一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他将大半生的光阴都奉献给了中国这片热土。他的故事、他的奋斗历程、他的无私奉献,不应被岁月的尘埃所掩埋。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有更多的人了解他,知晓他在中国所做的一切。</p><p class="ql-block">在完成这篇回忆搁笔的瞬间,时间仿佛凝固,深埋于心的那个遗憾终于得以释怀。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令我泪水不禁夺眶而出,掩面而泣。这泪水,不仅是对已故亲人无尽的思念,更饱含着对他们深沉的爱恋与不舍。积压在心底的这份情感,仿佛<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诉说着一个故事,一个</span>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故事,一个关于爱与失去、成长与告别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清明节将至,愿逝者在天国得以安息,愿我的爱与思念能够穿越时空,永远与亲人同在。</p><p class="ql-block"> 肖阳写于清明前夕</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1日</p><p class="ql-block">又及:公公去世后,在婆婆刘静和及爱人小迈的倡议下,我们全家连同叔叔杰克及英国的两位挚友,共同出资成立了“夏庇若新闻基金”。该基金每年定向资助中国新闻学院的优秀学子,以传承Michael对新闻事业的热忱。我们期待这份未竟的理想,能在青年新闻人手中续写新章。</p> <p class="ql-block">时任北京市副市长陈昊苏颁发荣誉证书</p> <p class="ql-block">晚年的Michae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