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博物馆里, 时光轻抚展品, 每处细节都藏着故事, 等你来探寻”‌。从远古到现代……这里记录着重庆的前世今生

老宋

<p class="ql-block">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又名重庆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正厅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p><p class="ql-block">200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成立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17万平方米,展厅面积3.1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周一闭馆)免费预约,免费参观(可当日预约)。</p> <p class="ql-block">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其前身为1951年3月成立的西南博物院,1955年6月更名为重庆市博物馆,新馆于2005年6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在考古研究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该馆不仅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还通过高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古代巴人的生活状态,增强了历史场景的沉浸式体验‌4。此外,博物馆还定期举办各类主题展览,涵盖绘画、雕塑、摄影等多个领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接触高雅艺术的平台‌。</p> <p class="ql-block">陈列展览由4个基本陈列、6个专题陈列、1个360度全周电影、1个半景画陈列、1个观众实践中心和3个临时展览构成。</p><p class="ql-block">全馆现有馆藏文物11.5万余件/套,珍贵古籍善本1.8万余册,涵盖23个文物门类,形成了以“古人类标本、三峡文物、巴渝青铜器、汉代文物、西南民族文物、大后方抗战文物、瓷器、书画、古琴”等特色藏品系列。</p><p class="ql-block">2020年11月18日,当选“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标”。2022年11月,入选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补充认定名单。</p><p class="ql-block">2023年1月,入选2022年度全国热搜博物馆百强榜单。</p><p class="ql-block">2023年5月,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10条长江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长江文明溯源之旅。</p> <p class="ql-block">三峡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是馆藏文物中的精华,每一件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以下是必看的十大文物及其简要介绍:</p> <p class="ql-block">一走进展厅首先进入眼濂的是乌杨阙它是三峡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位于博物馆一楼大厅中庭。</p><p class="ql-block">‌乌杨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1年。</p><p class="ql-block">乌杨阙是一座重檐庑殿顶双子母石阙,由石质砂岩制成,主阙高5.4米,子阙高2.6米,重10吨。阙上雕刻有当时的生活场景、神话传说、飞禽走兽等图案,特别是长达两米多的青龙和白虎雕刻‌‌。乌杨阙是汉魏时期的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乌杨阙的发现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2001年,王洪祥在采集草药时发现了石阙的一角,随后通知了当地文管所。经过考古专家的确认和发掘,乌杨阙的各个构件被逐一发现并复原‌‌。目前,乌杨阙被放置于三峡博物馆一楼大厅的楼梯两侧,成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p><p class="ql-block">乌杨阙不仅是一件珍贵的文物,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它的发现和研究对于了解汉魏时期的社会生活、文化习俗以及建筑艺术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重庆三峡博物馆镇馆之宝德化窑何朝宗款白釉观音瓷坐像的由来‌主要源于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这尊观音瓷坐像由明代中后期福建德化窑的著名瓷雕大师何朝宗制作。观音像高26.3厘米,底座直径6.3厘米,制作精细,发丝根根明晰,手指、脚趾精巧准确,璎珞上的珠子颗颗分明。整体造型仪态稳重大方,比例匀称,人物刻画细腻,具有完美的玉质感,制作精美‌。</p><p class="ql-block">何朝宗是明代中后期福建德化窑瓷塑名家,他的作品以细腻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这尊观音瓷坐像内外施象牙白釉,中空,背后戳印阴文葫芦形“何朝宗”篆体印章款,显示出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制作工艺‌。</p><p class="ql-block">这尊观音瓷坐像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明代德化窑瓷塑技艺的代表作品,展示了何朝宗的高超技艺和明代瓷雕艺术的巅峰水平‌。</p> <p class="ql-block">‌巫山人下颌骨化石是重庆三峡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巫山人下颌骨化石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85年,考古学家黄万波在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龙骨坡遗址发掘出一段带有2颗牙齿(前臼齿和臼齿)的残破左侧下颌骨化石。这些化石与同一层位出土的人工制作的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一起,被定名为“直立人巫山亚种”,通常称为“巫山人”‌。</p><p class="ql-block">巫山人化石的发现将人类在东亚的活动历史推进到约200万年前,这使得它成为东亚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之一。这一发现不仅震惊了世界,还刷新了中国远古历史的开篇,将中国史前文化向前推进了100多万年‌12。此外,巫山人化石的发现还为证明人类的始祖为巫山人而非元谋人提供了重要依据‌。</p><p class="ql-block">巫山人下颌骨化石的保存状态良好,具有褐色的石化牙床、臼齿和上内侧门齿。它发现于旧石器时代初期的古人类遗址——巫山龙骨坡,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文化意义‌。</p> <p class="ql-block">‌重庆三峡博物馆镇馆之宝偏将军印章的由来与发现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p><p class="ql-block">偏将军印章的发现者是重庆农民刘定全。1982年,刘定全在嘉陵江边劳作时,意外发现了一只金色的小乌龟,实际上是一枚龟纽金印。这枚金印的尺寸为通高2厘米,纽高1.2厘米,边长2.4厘米,重108.95克,含金率高达96%。金印的底部篆刻着“偏将军印章”五个字,字迹清晰工整‌。</p><p class="ql-block">刘定全发现金印后,将其带回家中,并告诉了妻子。妻子为了验证其真实性,不慎在金印上留下了牙印。几年后,重庆市博物馆向市民征集文物时,刘定全将这枚金印捐赠给了博物馆‌。经过专家的鉴定,确认这是一枚汉代的龟纽方形金印,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偏将军印章不仅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还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反映了汉代官印制度的特点,偏将军作为将军的辅佐,通常由帝王或大将军拜授,地位崇高‌。这枚金印的发现和捐赠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成为了博物馆中的一件珍贵展品‌。</p> <p class="ql-block">‌重庆三峡博物馆镇館之宝景云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熹平二年(173年),当时由朐忍县(今重庆市云阳县东)的县令景云所立‌‌。景云字叔于,原是广汉郡梓潼县人,曾任朐忍县令,因其聪明才智和卓越的治理能力深受百姓爱戴。不幸的是,景云在任期间染病去世,七十年后,其同乡雍陟接任县令,为纪念景云的功绩,特立此碑‌。</p><p class="ql-block">景云碑高239厘米,宽93厘米,厚21厘米,碑文阴刻隶书,共十三行,记述了景云的祖先由楚国迁入汉中、广汉等地以及景云为官深得人民爱戴等事迹‌。这块碑现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一楼《壮丽三峡》展厅‌。</p><p class="ql-block">景云碑不仅为汉代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其书法艺术也极为珍贵。碑文的书风秀劲稳健,节奏分明,情质交融,被誉为“汉代西南第一碑”,其书法水平与中原地区的汉碑相媲美‌。此外,景云碑的发现和保护对于了解东汉时期的书法艺术和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它被誉为“汉代西南第一碑”。</p> <p class="ql-block">‌重庆三峡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东汉熹平石经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由蔡邕等人用隶书重新书写《诗》《书》《易》《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部经典,并在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将这些经书刻成46块石碑,称为熹平石经‌。</p> <p class="ql-block">‌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这幅画作由明代著名画家唐寅(字伯虎)临摹自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p><p class="ql-block">唐寅在临摹过程中进行了再创作,巧妙地将明代苏州地区的文人生活场景和吴门画派的艺术风格融入画中。画作中的人物形象传神,线条柔中有刚,色彩灿烂,展现了唐寅高超的绘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见解‌。</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之所以成为重庆三峡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还有一个重要的历史背景。1951年,重庆市民汪策先生将这幅画捐赠给西南博物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前身),解决了汪策先生的经济困难,同时也使国家文物得以保存‌。</p><p class="ql-block">唐寅在画作中自题了两首七言绝句,真实反映了他作画时的心境。唐寅出生于明朝中晚期,苏州的一个小市民家庭,他天资聪颖,年轻时曾中举,但因科场舞弊案受牵连,最终放弃仕途,转而以卖文卖画为生‌。</p> <p class="ql-block">‌江竹筠烈士遗书是重庆三峡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其由来和背景如下‌:</p><p class="ql-block">江竹筠(江姐)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1920年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1939年入党后,她从事地下秘密工作,积极参与革命活动。1948年,由于叛徒蒲华辅与冉盖智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关押在重庆歌乐山的渣滓洞集中营。在狱中,她遭受了各种酷刑,包括老虎凳、吊索和竹签钉指等,但她始终坚贞不屈,展现了共产党人的钢铁意志‌。</p><p class="ql-block">1949年秋,面对即将解放的新中国,江姐在狱中用竹签蘸着棉花灰兑水调成的“墨汁”写下了这封托孤遗书。遗书中,她将自己的儿子彭云托付给哥哥江竹安,并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假若不幸的话,云儿就送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p><p class="ql-block">这封遗书不仅是一份珍贵的文物,更是江姐革命精神的象征。它展示了她在极端困境中依然保持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p><p class="ql-block">蒲华辅和冉益智是出卖江姐的主要叛徒,他们的行为对革命事业造成了重大损失,但最终都得到了应有的下场。</p> <p class="ql-block">重庆三峡博物馆镇馆之宝三羊尊;</p><p class="ql-block">‌它是商朝时期的一件青铜礼器,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三羊尊于1980年在重庆大昌镇大宁河的李河滩出土,现收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其高度为42.8厘米,造型独特,肩部饰有3只羊和3只鸟,展现了商朝时期的艺术风格和巴人文化的特色‌‌。</p><p class="ql-block">三羊尊不仅是祭祀用品,还反映了当时巴人在商文化影响下自制的大型青铜容器。其独特的造型和纹饰不仅展示了商朝的潮流,还体现了巴人文化的独特风格。三羊尊的出土为研究巴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重要线索。例如,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中也发现了类似的青铜制品,进一步证明了巴蜀文化在商周时期的密切交往和交流‌‌。</p> <p class="ql-block">重庆三峡博物馆镇館之宝;</p><p class="ql-block">战国鸟形尊不仅是一件精美的文物,更是中华文化多元性和历史交融的见证。其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为我们理解战国时期巴蜀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线索。</p> <p class="ql-block">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青铜虎钮錞于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989年夏天,当时万州甘宁乡发生大水,这件錞于从红旗水库泄洪道的巨石缝中被发现‌。这件錞于随后被万州博物馆收藏,并在2005年6月被调集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陈列在“远古巴渝—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展厅‌。</p><p class="ql-block">青铜虎钮錞于是古代的打击乐器,始于春秋时期,盛行于战国至西汉前期,主要在长江流域及华南、西南地区发现,其中以巴人故地发现最为集中‌。这件錞于属战国晚期的巴人作品,通高68厘米,重30公斤,通体完整,音质优良,造型厚重,形体特大,有“錞于王”之誉‌。</p><p class="ql-block">錞于顶部的盘面正中雕铸有一张口龇牙的虎形钮,周围刻画有人面、卷云纹、鱼纹、凤鸟纹、建鼓纹、花蒂(手心纹)等六组图语符号。这些图语对研究巴文化是极为重要的资料,真实展现了2000年前古老巴人的生业及信仰‌1。特别是虎钮周围的人面和老虎的组合,反映了巴人对廪君“虎饮人血”的先祖记忆,象征着巴人的白虎崇拜‌。</p><p class="ql-block">青铜虎钮錞于不仅是巴文化最具特征性的青铜乐器,更是巴人崇虎文化的实物证据。巴人以白虎作为图腾,这种崇拜源于廪君死后幻化成白虎的传说,白虎成为巴人的图腾,象征着英勇和力量‌。</p> <p class="ql-block">丁房阙(东汉)在重庆市忠县忠州镇人民路,为东汉晚期双阙,宋代右阙倒場后修复,明代左阙也有过大修。丁房阙为国内罕见的庙前阙,双阙相距2.46米,左阙为子母阙,右阙为单阙,左右二阙形制不一。《舆地纪胜补缺》卷7载:“丁房双阙在临江县。巴王庙有丁房双阙对峙庙庭,高可二文,上为层观,飞簷裴裏,四旁多刻车马人物。在阙上为双扉,其-扉微启,有美人出半面而立,皆极巧妙。其刻漫灭,有汉丁房等字尚可认。”右阙下刻明万历、清康熙、道光年间祠铭。</p><p class="ql-block">阙,观也。古每门树两观于其前,所以标宫门也。其上可居,登之则可远观。——晋·崔豹《古今注》</p><p class="ql-block">汉阙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汉阙起源于商周时期,在秦汉时期达到鼎盛,并在两宋时期逐渐衰落。汉阙通常成对地建在城门或建筑群大门外,作为威仪的标志,其由主阙和子阙组成,一般包括阙基、阙身和阙顶三部分。汉阙不仅是建筑实体,还是研究汉代文化、礼仪、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宝贵资料,被视为石质《汉书》和古代建筑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高颐阙是东汉蜀郡太守高颐的墓阙‌,建造于公元209年,即东汉建安十四年。高颐阙位于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姚桥镇,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地面楼阁式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高颐阙的建筑结构独特,采用仿抬梁式结构,具有双重檐庑殿顶。其斗拱结构较为原始,主要采用平面的一斗两升和散斗。高颐阙分为东西两阙,西阙完整,东阙部分残缺。阙前有圆雕天禄、辟邪等装饰‌‌。</p><p class="ql-block">高颐阙不仅反映了汉代精湛的工艺水平,还通过其丰富的雕刻内容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西阙的第五层刻有车马出行图,第七层浮雕内容丰富,包括“张良椎秦皇”、“高祖斩蛇”、“师旷鼓琴”等典故,第八层刻有花草纹饰,第九层为主浮雕层,雕有姿态不同的人物和四角高浮雕双龙、飞虎飞马等图案‌‌。</p><p class="ql-block">高颐阙在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汉代历史文化、建筑、雕塑、美术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三峡博物馆丰富的藏品,还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和艺术成就。</p> <p class="ql-block">‌进入展厅右边有一株乌木。</p><p class="ql-block">重庆三峡博物馆的乌木藏品主要来源于征集和购买‌。其中,民国乌木雕罗汉像是重庆三峡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重要雕塑、造像类作品。这件罗汉像高18.5厘米,材质为乌木,收藏于重庆三峡博物馆,编号为8360,基本完整,文物级别为一般‌。</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浩浩长江,滚滚东流。三峡,是万里长江最雄奇瑰丽的精华。</p><p class="ql-block">这是地球上极具造化伟力的大峡谷。地理上的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奇峰陡立、峭壁对峙,形成了享誉全球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那雄伟之姿能壮大河之险,那神奇之力可绘山川之美!</p><p class="ql-block">这是世界大河中最富人文情怀的大峡谷。文化上的三峡,是一首浪花淘尽英雄的交响曲,巴蜀文化、荆楚文化荟萃于斯,共生互融,巴歌楚韵荡人肠,高亢而平和,独特又神秘,既弥漫着人间的烟火,更充满着想象的张力!</p><p class="ql-block">200万年前,巫山猿人便踏上了东亚人类进化史的征途;万千年以来,三峡先民勤耕不辍,创造出璀璨夺目的文化。从筚路蓝缕到百业兴旺,从孤帆远影到百舸争流,从蒙昧混沌到诗满峡江,从敬畏天地到和谐自然,人文三峡奏响了长江文明的华彩乐章!</p><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走进《壮丽三峡》展厅,三峡画卷徐徐展开,历史文脉奔涌不息,文化自信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历史长卷</p><p class="ql-block">长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三峡是长江文明的华彩乐章。大山大水的环境造就了三峡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这里是古人类文化的富集地,龙骨坡文化拉开了东亚地区200万年人类史的序幕;这里经历了“满天星斗”的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在此互相碰撞,交相辉映,而在峡江内部又形成东、西两大截然不同的考古学文化系统。夏商周时期,巴、蜀、楚文化在此交流融合,共同造就了巴山蜀水的青铜文明;秦汉以降,三峡地区迅速融入华夏文化圈,三峡儿女崇尚统一、开放包容,铸就了气象万千的三峡文化。</p> <p class="ql-block">长江三峡的形成是地壳上升、河流下切以及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展现了地质作用与自然力量的伟大创造。</p> <p class="ql-block">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 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192公里,是万里长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p><p class="ql-block">三峡的形成,是强烈的造山运动所引起的海陆变迁及江河发育的结果。大自然的万古造化,酿就了三峡地区奇特的地貌景观。</p><p class="ql-block">三峡是露天的自然博物馆,断层褶皱、奇峰异岭见证了沧海桑田之变,尽显造化之奇;三峡是摊开的历史书,化石与石器记录了三峡地区人类及文化起源、演变的漫长历程与清晰脉络。</p> <p class="ql-block">自然与人</p><p class="ql-block">三峡森林、河流与灌丛相嵌的生态环境,既是远古人类、动植物繁衍生息的家园,也是它们进化、演替的舞台。自204 万年前,欧亚大陆迄今最早的远古人类——“巫山人”出现在三峡地区,三峡的历史就增添了人文的内涵。三峡地区拥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资源,人类的演化及其文化的发展,与地貌的改变、动植物群的演替始终相伴相随,共同组成了三峡历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人猿揖别</p><p class="ql-block">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p><p class="ql-block">以下五个阶段:古猿阶段(距今约1400万至</p><p class="ql-block">800万年前),猿人阶段(距今约300万至</p><p class="ql-block">150万年前),直少人阶段(距今约200万至</p><p class="ql-block">20万年前),智大阶段((距今约20万至1万</p><p class="ql-block">年前),现代人阶段。</p> <p class="ql-block">石器时代早期是人历史的开端,时间从约300万年到20万年前。</p><p class="ql-block">中国是发现猿人化石和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最丰富的国家。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那时还没有抬升到现在的高度,因而和今天相比,长江三峡一带气候更为湿热,森林更加茂盛。这样的环境非常适合古人的生存,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巫山人的发现对人类起源“亚洲说”,是一个推动。在这个阶段,人类学会了使用火,这对进化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助力。</p> <p class="ql-block">在迈向文明的漫长征程中,人类前行的脚步从未停歇。2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三峡深处的巫山就产生了龙骨坡文化,由此拉开了长江流域百万年人类史的序幕;距今6000年前,以巫山大溪遗址命名的大溪文化,是长江中游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代表,昭示着文明的曙光即将到来,大约3000年前,巴、蜀、楚三地文化在三峡交流融合,产生了璀璨的青铜文明。三峡文化与文明同行,呈现出区域的独特性、发展的连续性等特征。</p> <p class="ql-block">三峡地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不仅体现了其独特的生态价值,也反映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持续的保护措施,这些珍稀动物有望在三峡地区继续繁衍生息。</p> <p class="ql-block">‌原始时期三峡地区的主要动物包括豺、狼、虎、豹等猛兽,以及猿类等‌。这些动物在当时的三峡地区生态环境中繁衍生息,形成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p><p class="ql-block">‌豺‌:别名豺狗、亚洲野狗、红豺狗等,属于犬科豺属动物‌。</p><p class="ql-block">‌狼‌:作为典型的食肉动物,狼在当时的生态环境中也有分布。</p><p class="ql-block">‌虎‌:老虎是典型的猛兽,曾在三峡地区活动。</p><p class="ql-block">‌豹‌:豹子也是当时的主要猛兽之一。</p><p class="ql-block">‌猿‌:三峡地区古时林木茂密,野生果实丰富,为猿类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科学家在长江三峡的古岩洞里发现了古猿的化石,证明远古时期这里是它们的乐园‌。</p><p class="ql-block">这些动物在当时的生态环境中共同构成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反映了三峡地区原始的生态状况。</p> <p class="ql-block">长江三峡流域的鱼类资源非常丰富,共有424种鱼类,其中183种是长江特有的鱼类。这些鱼类在长江流域中不断寻找栖息地和繁衍后代,许多鱼类会停留在三峡水库中,并将其作为理想的栖息地‌。</p><p class="ql-block">目前,三峡水库内的鱼类数量和体型都在不断增加,许多大鱼在这里生活得很好‌。</p> <p class="ql-block">三峡地区的自然景观以险峻的山势和湍急的水流著称。瞿塘峡是三峡中最短但最险峻的一段,其特点包括狭窄的峡谷、高耸的崖壁和湍急的江流。巫峡则以其幽深秀丽、奇峰林立而闻名,两岸山峰耸立,江面曲折多变‌。西陵峡则以其滩多流急、景色多变而著称,沿岸怪石林立,航道曲折‌。</p> <p class="ql-block">三峡地区以其险峻的地形和湍急的水流而闻名,纤夫在这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纤夫们通过人力拉动船只,帮助货物和人员穿越险峻的峡谷。纤夫的工作不仅需要极大的体力,还需要高度的协作和技巧。他们通常在激流中半爬行状态拉纤,手抓岩石,脚踏险滩,工作条件极为艰苦‌。</p> <p class="ql-block">‌三峡博物馆纤夫拉纤塑像组以到三峡地区的历史背景和纤夫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塑像组在博物馆中的展示方式和意义‌是通过与100年前川江号子的原音相结合,展现了三峡先民适应环境、砥砺前行的进取精神‌。这种展示方式不仅让游客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纤夫的艰辛,还能深刻理解他们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三峡两岸,峰峦叠嶂,绿树成荫,构成一幅壮美的画卷。游船行进其间,宛如置身仙境,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远古巴渝·巴渝溯源</p><p class="ql-block">巴渝,地处西南一用,自古交通阳隔。因此,这里的古文化面貌,如巫山神女一样神務。在学者们的不情探寻下,这片土地的辉地历史,卷轴画</p><p class="ql-block">般缓绿展开。</p><p class="ql-block">这里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点之一,这里有人类最古者的艺术遗存,这里是我国古代南北方、东西部文化交流、脑汇的重要通道。六、七干年前,</p><p class="ql-block">快江两岸的新石器文化此兴彼意,大溪彩炮、玉溪石器,传承着文明火种。商周以降,原居江汉平原的巴人进入峡江,生息繁洐,开疆拓土,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巴文化、巴王国。战争的博烟后,巴国虽不复存在,中原文化却逐渐融合了巴文化,并使之成为华夏文化的有机成分。</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巴蜀之化·源沅流长,前人留下的遗产灿着繁星二以石刻最具代表性·具存世数量和三不价值都位居个国前列“它们中有是管之的巨幅题咏,也石益之下的墓志颂铭,还有闹市当中的治令规训个江河两岸的水义题刻以及 转流传的纪念侧铭等。这些石刻内容丰富三气象万干·多方面个多角度地记录着川渝两地于百年米的社会发展·是巴蜀文化薪火相传的不估见证“本展览芸翠巴蜀石刻之精华,展现巴风罚韵之魁力·目的让更多的观众了航石刻义化,领略石刻内润一让己是干百岁高龄的传世石刻得到更好的保护,生机永畅、生命长青。</p> <p class="ql-block">古代巴渝的面积和人口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不同。在秦汉时期,巴渝地区的城市形态逐渐从部落聚居转变为军事要塞。秦国灭掉巴国和蜀国后,在巴郡设置了江州城,这是重庆地区第一次筑城。此时的重庆城市形态较为原始,主要集中在渝中半岛的顶端,面积约2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在唐宋时期,重庆的城市内部功能分区更加明显,衙署建筑群位于渝中半岛的顶端,采用传统的四合院布局,四周有围墙环绕,形成封闭的防御体系。南宋时期的重庆成为川渝地区的军政中心,承载着四川置制司及重庆府治所的功能‌。</p><p class="ql-block">重庆地区早在商代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涂山氏、缙云氏等部落在此地繁衍生息。这些部落沿江而居,将水作为屏障抵御外敌。早期的聚落主要集中在渝中半岛的顶端,避开了洪水线,建筑多为干栏式结构,便于防潮和抵御洪水‌。</p><p class="ql-block">在秦汉时期,重庆逐渐成为重要的军事据点。秦国灭掉巴国和蜀国后,设置了巴郡,并在江州开始筑城。此时的重庆城市形态较为原始,主要集中在巴郡的北部‌。</p><p class="ql-block">‌古代巴渝的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其军事防御体系和建筑风格上。秦朝建设江州城时,采用了夯土版筑的方法,使城墙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和厚度,增强了城市的防御能力。蜀汉时期,李严在扩建江州城时,采用了“因山为垒,堑岩为墙”的筑城法,使城墙周长达到约3.5公里‌。</p> <p class="ql-block">古巴人和蜀地人的品性差异反映了各自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古巴人热情勇敢,注重群体协作;蜀地人温和闲适,文化底蕴深厚,且富有创新精神‌。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也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结构。</p> <p class="ql-block">巴人图语与其他文化如东巴图画象形文字有相似之处,都采用了象形文字的形式。东巴图画象形文字至今仍在纳西族等民族中使用,其起源和发展过程对理解巴人图语也有重要参考价值‌。</p><p class="ql-block">巴蜀符号</p><p class="ql-block">四川盆地战国——西汉早期流行的一种文化符号,广泛刻铸在铜容器、乐器、武器、工具上,并且作为铜印章的印文。对于这种图形与符号的组合,学者称之为“巴蜀符号”,巴蜀符号中许多带有原始巫术色彩,如面具纹、神树纹、眼形器纹、手形纹、心形纹、璋形纹、戈形纹等。这些符号单独不能解读,只有当它们构成特定的组合时才具有意义,且这种意义往往只有当事人才能解释,这平添了巴蜀符号的神秘感。</p> <p class="ql-block">巴人的文字</p><p class="ql-block">巴人有自已独立的文字系统,其文化面貌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重庆万州、四川郫县、渠县、湖南常德等地出土的巴人青铜戈上都有文字铭刻。由于历史久远等各种原因,现在还无法判读这些富有神秘色彩的文字。</p> <p class="ql-block">巴蜀文化是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历史文化的总称,其名称源于巴文化和蜀文化的融合与整合。</p><p class="ql-block">‌巴文化和蜀文化在地域上紧密毗邻。商周时期,巴国与蜀国在汉中相邻,战国时期巴国进入四川盆地后,与蜀国西邻,二者在频繁的交流与战争中实现了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互动与整合。</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巴文化和蜀文化在经济区划和民风民俗上具有高度相似性,例如两地人民都表现出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性格特征,这增强了二者的亲和力。</p><p class="ql-block">‌共同文字的使用‌</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巴文化区和蜀文化区通行共同的文字——巴蜀文字,这进一步增强了二者的凝聚力和整合力,为巴蜀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历史发展的融合‌</p><p class="ql-block">从先秦到清代,巴文化和蜀文化在长期的交流与融合中逐渐整合为一个文化整体。这一过程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包括夏商周时期的起源、秦汉时期的转型、唐宋时期的鼎盛等,最终形成了多元复合的巴蜀文化。</p><p class="ql-block">‌广义与狭义的概念‌</p><p class="ql-block">狭义上的巴蜀文化特指先秦时期的巴文化和蜀文化。</p><p class="ql-block">广义上的巴蜀文化则指从古至今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包括巴文化、蜀文化及周边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多元复合文化总汇。</p><p class="ql-block">‌巴蜀文化的名称不仅反映了巴文化和蜀文化的地理与历史渊源,更体现了二者在长期交流与融合中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巴文化和蜀文化在经济区划和民风民俗上具有高度相似性,例如两地人民都表现出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性格特征,这增强了二者的亲和力。</p> <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巴文化区和蜀文化区通行共同的文字——巴蜀文字,这进一步增强了二者的凝聚力和整合力,为巴蜀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从先秦到清代,巴文化和蜀文化在长期的交流与融合中逐渐整合为一个文化整体。这一过程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包括夏商周时期的起源、秦汉时期的转型、唐宋时期的鼎盛等,最终形成了多元复合的巴蜀文化。</p><p class="ql-block">狭义上的巴蜀文化特指先秦时期的巴文化和蜀文化。</p><p class="ql-block">广义上的巴蜀文化则指从古至今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包括巴文化、蜀文化及周边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多元复合文化总汇。</p><p class="ql-block">‌巴蜀文化的名称不仅反映了巴文化和蜀文化的地理与历史渊源,更体现了二者在长期交流与融合中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文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p><p class="ql-block">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皆沉,唯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日:‘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则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思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廪君死,魂魄世爲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p> <p class="ql-block">传说最早的巴国是由五个氏族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他们共同以蛇与白虎为图腾,以此作为部落间的精神纽带。随着部落联盟的发展和壮大,蛇马白虎图腾逐渐成为古巴国的重要象征‌。</p><p class="ql-block">白虎作为巴人的图腾,有其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巴人的祖先廪君(巴氏子务相)在与其他部落的争斗中胜利,统一了南方,成为夷城之君。廪君死后,其魂魄化为白虎,因此人们建立祠堂祭祀他,形成了白虎崇拜‌。此外,白虎象征着力量与杀伐,在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型的时期,白虎图腾为巴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依托‌。</p><p class="ql-block">蛇在古巴蜀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巴蜀地区自古农业发达,特别是水稻种植,这种环境为蛇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蛇的毒性和攻击性使其在古代被人们视为具有神秘力量的动物,从而产生了敬畏和崇拜‌。此外,巴人的祖先东夷集团在迁徙过程中与三苗部族融合,传说中他们在洞庭湖周边与巨蛇巴蛇展开了生死较量并最终胜利,这也使得蛇成为他们崇拜的对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古巴国的历史上,蛇图腾可能与战争和军事活动密切相关,可能作为战旗或徽章,激励士气并彰显部落的威严‌</span></p> <p class="ql-block">廪君是巴人尊奉的英雄式国君,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以带有浓郁神话色彩的笔墨记载了这位巴族先君的英雄是中国南方少有的为正史记载的关于一个古国族先君的故</p><p class="ql-block">事 ;事迹。其叙这事体系属于中国早期历史神话中典型的一英雄+先祖”类型。廪君故事长久流传并在巴文化中留下了深深印记,根据史书记载,廪君身死后幻化成白虎,由此,白虎成为巴人的图腾。战、汉时期巴地流行的青铜虎钮 于是巴人对先君记忆与崇拜的实物证据,在廪君故事发源地的湖北清江流域,迄今仍盛传向王天子(廪君)的种种传说。</p> <p class="ql-block">下里巴人</p><p class="ql-block">“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日《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干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真。——南朝梁·萧统《文选,宋玉对楚王问》</p><p class="ql-block">释义:东周时期,巴、楚两国交往频繁。大量巴人居住在楚国都城郢,带来了自己的民族乐曲。他们的作品通俗易懂,广受楚人欢迎。宋玉在文中讲到:“客有歌于郢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现代成语“下里巴人”就是从这个典故来的。“下里巴人”往往代表通俗浅显的文艺作品,与之相对应的“阳春白雪”,则被用来指称高雅深奥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时间的长河中,史前记亿无可量免存在直点,人类的情怀里,血脉的涌动从来都不会停港。巴人渝地的古文化遗存,不仅得到了世人关注和研究</p><p class="ql-block">的兴趣,也引起现代快江人强烈的文化共鸣。</p> <p class="ql-block">古代巴人的青铜文化起源于夏商时期,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四川盆地和三峡地区。在夏代晚期,三峡地区考古发现了少量小件青铜器,如铜镞、锥形器等,制作较为粗糙‌。到了商代,三峡地区出土的小件青铜器种类增多,包括凿、镞、刀、锥、笄等小型器物,制作技术有所提升‌。</p><p class="ql-block">古代巴人的青铜文化在商周时期逐渐发展成熟,主要用于制作兵器、工具和生活用品。巴人的青铜兵器如柳叶剑以其锋锐无比的特点著称,展示了巴人高超的铸造工艺‌。此外,巴人的青铜文化在商周时期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巴国在商周时是一个强大的方国,商代的甲骨卜辞中多次提及“巴方”‌。</p><p class="ql-block">考古发现表明,古代巴人的青铜器制作技术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战国及两汉时期大规模制造和使用青铜工具,展示了其独特的工艺水平。例如,三峡地区出土的小件青铜器种类丰富,制作技术逐渐提高,反映了巴人青铜文化的独特性和发展轨迹‌。这些青铜器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通过铭文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古巴人留下的文物包括青铜器、玉器、陶器等,这些文物展示了古巴人的生活、文化和宗教信仰。‌</p> <p class="ql-block">楚蜀鸿沟</p><p class="ql-block">石刻地处今湖北、重庆交界处巫峡巴东段鳊鱼溪东岸,为清乾隆年间荆南观察史李拔题书。三峡古代通航艰辛,常常季节性断航。</p><p class="ql-block">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中夏至中秋川水封峡,则断绝行舟数月,过此消退,方通行来?。由此,古人发出了楚蜀鸿沟的感慨。</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巴国,一个神秘的古国、中国先秦奇书《山海经》中就有“西南有巴国”的记载。现代人们常说的“巴山蜀水》、“下里巴人”都是对这个古老国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p><p class="ql-block">巴国诞生在大河之滨,巴人活动在大山深处,纵然历经迁徙、山水环境都是它永恒不变的家园。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文献记载网如,这个曾经在今川、渝、陕、鄂、湘、贵都留下足迹,并在江汉平原与秦、楚等强国争锋的古国,却犹如水中奔腾的浪花、山中弥漫的浓雾,既激发了人们无限的乡愁,又蒙上了厚重的面纱。</p><p class="ql-block">历经多年考古发掘和历史研究,笼罩在古老巴国头上的那团迷雾逐渐消散,历史的面纱被层层揭开。这个展览汇集了渝、川、鄂多家文博单位收藏的巴文物精品,努力尝试讲述一个完整而真实的巴国故事。该展览也是川渝文博界共同打造“双城记”,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p><p class="ql-block">毋庸讳言,关于巴国的历史和文化,目前在学术界仍有许多不解之谜,我们同样呈现给观众,并期待与您共同完成神奇的探秘之旅!</p> <p class="ql-block">巴人从江汉平原迁徙到重庆地区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在春秋时期被迫西迁。巴人经常与楚人发生战争,由于楚人势力强大,巴人被迫西走,最终来到了重庆地区‌。巴人迁徙到重庆地区的时间大约在春秋时期‌。</p><p class="ql-block">巴人在重庆生活了几百年,与当地的其他族群融合,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奴隶制社会国家。巴人在重庆的生活和活动对当地的文化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古巴人射杀盐女的由来‌源于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在湖北宜昌清江边的武落钟离山,巴人居住在山洞里,由五个部落组成,他们经常发生争斗。为了解决争端,部落决定通过比武招亲的方式选举首领。巴务相(廪君)在掷石矛和驾土船的比赛中脱颖而出,赢得了“廪君”的称号。廪君带着族人游历四方,最终在盐水边遇到了盐水女神。盐水女神美若天仙,掌管盐和鱼的资源,两人相爱并度过了一段甜蜜时光。然而,廪君心系部落的发展,决定带领族人寻找更大的生存空间。盐水女神看出了廪君的心思,白天化作飞虫遮天蔽日,夜晚则来到廪君的船上与他共宿,连续阻拦了七天七夜。为了打破这个困境,廪君使用了一个计谋:他送给盐水女神一缕青丝作为定情信物,等她戴上后,趁机射杀了她‌。</p><p class="ql-block">这个传说不仅反映了古巴人与盐水女神之间的爱情故事,还象征着部落首领在面对个人感情与部落生存之间的抉择。廪君为了部落的未来,不得不牺牲个人的感情,这一选择在巴人的传说中永远闪耀着动人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古巴人“土船独浮”的传说源自土家族的创世神话,与廪君(巴务相)的故事密切相关。以下是这一传说的由来:</p><p class="ql-block">‌廪君与五姓部落的竞争‌</p><p class="ql-block">相传,远古时期,土家族的祖先巴务相被推为五姓部落的酋领,称为“廪君”。五姓部落包括巴、樊、晖、相、郑,他们最初居住在武落钟离山。为了选出酋领,五姓部落进行了一系列的竞争‌1。</p><p class="ql-block">‌土船独浮的考验‌</p><p class="ql-block">在竞争中,廪君用土制作了一艘船,并在船身上雕刻绘画。随后,他将船放入水中,约定谁的船能浮在水上,谁就可以成为廪君。结果,只有廪君的船能够浮在水上,这一奇迹般的表现使他被推举为酋领‌1。</p><p class="ql-block">‌廪君的后续发展‌</p><p class="ql-block">成为酋领后,廪君率领五姓部落沿夷水(今清江)向西发展,最终控制了盐阳(今盐井寺)地区,并扩展至川东,形成了廪君时代的巴氏族‌1。</p><p class="ql-block">这一传说不仅体现了土家族对祖先的崇拜,也反映了古巴人在自然环境中展现的智慧与创造力。通过“土船独浮”的考验,廪君确立了领导地位,成为土家族历史上的重要人物。</p> <p class="ql-block">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三峡儿女自古便有敬仰英雄、尊重英雄的传统《后汉书》中记载的廪君便是率领巴人开疆拓土的</p><p class="ql-block">英雄式祖先,东晋《华阳国志》中又有“蜀出相,巴出将”之说。他们对英雄的敬仰不分地域,不分民族,从大禹到巴蔓子,从屈原到关羽、张飞、秦良玉…。在青山绿水之间,将英雄的形象树立在大地之上、庙堂之中,时时凭吊、深深敬仰,形成了遗留千年的深厚的英雄情结。</p> <p class="ql-block">‌涂山寺‌位于重庆市南岸区涂山之巅,是现存最古老的寺院之一。涂山寺原名禹王庙,始建于西汉年间,最初是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而建。涂山寺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改名和扩建,曾被称为禹王祠、涂后祠、真武寺等。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在此地写下《涂山寺独游》一诗。涂山寺现存建筑包括主殿、配殿等,共有房屋100多间,是佛道共存的宗教场所‌。</p><p class="ql-block">‌黄陵庙‌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始建于汉代,最初名为黄牛庙。在唐代,黄陵庙进行了复修扩建,并更名为黄牛祠。后来,为了纪念大禹,黄陵庙的主体建筑从祭神牛改为大禹,并更名为黄陵庙。黄陵庙内现存的主要建筑包括禹王殿、武侯祠和山门。禹王殿是一座重檐歇山式建筑,装饰精美,具有较高的历史和建筑价值。2006年,黄陵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巫山神女传说</p><p class="ql-block">神女峰位于巫峡北岸,又名望霞峰、美人峰、仙女峰。相传神女峰是巫山神女的化身,巫山神女又因战国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而成为“东方爱神”</p><p class="ql-block">又据唐代杜光庭《墉城集仙录》记载,巫山神女为天帝的女儿瑶姬,曾协助大禹治理了4000年前泛滥的洪水。</p> <p class="ql-block">巴蔓子</p><p class="ql-block">巴蔓子为东周时期巴国将军。有一年,巴国发生內乱,巴王派蔓子赴楚国求援楚王提出割让土地的要求,蔓子将军被迫许诺给楚国三城为代价借楚兵平息內乱。事毕,楚使索城岁一认为国家不可分裂,但不履行承诺是为无信,割掉国土是为不忠,逐告日“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于是自刎,以头授楚使。巴蔓子忠信两全的故事在巴渝大地广为传颂。</p> <p class="ql-block">  伟大领袖毛主席赞屈原的诗:</p><p class="ql-block"> 七绝·屈原 / 毛泽东</p><p class="ql-block">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p><p class="ql-block">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p> <p class="ql-block">铜关公像淸代(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旧藏</p><p class="ql-block">关羽是中国历火上“忠”“信”“义”</p><p class="ql-block">“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在过去,有“文奉孔子、武奉关羽”之说。作为蜀汉著名英雄人物,关羽在三峡亦深受敬仰,现存有许多带有“老关庙”“关帝庙”的地名或祠庙。这件大型铜关公座像高270厘米,原在渝中区较场口关帝庙內供奉,1959年移至重庆市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赞张飞 /唐·殷尧藩</p><p class="ql-block"> 威名垂万古,勇力冠当时。</p><p class="ql-block"> 回首三分国,何人赋黍离。</p> <p class="ql-block">诗人与三峡</p><p class="ql-block">李白(左)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725年,李白25岁时从渝州(今重庆)出川,写下著名的《峨眉山月歌》。759年,李白在被流放夜郎途中创作了《上三峡》,同年遇赦,又写下了千古名诗《早发白蒂城》。</p><p class="ql-block">杜甫(中)唐代伟大的现实主必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p><p class="ql-block">766年至768年期间,杜市化變州(今重庆市奉节县)写下了400多首诗词,包括《登高》《秋兴》等千古绝唱。这期间是他诗歌创作的高产期。</p><p class="ql-block">刘禹锡(右)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在被贬为變州刺史期间(821——824年),他对当地民歌竹枝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此为基础创作了别具一格的诗体。</p> <p class="ql-block">诗满峡江</p><p class="ql-block">三峡是诗歌的长廊。据统计,历朝历代有上万首跟三峡有关的诗歌流传至今。屈原写下了“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千古诗句,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脍炙人口,杜甫留下了“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感慨,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雅俗共赏。白帝城所在的重庆市奉节县,被誉为“中华诗城”。湖北省宜昌市的三游洞,因唐宋诗人兴会而被称为“历代诗辞展示厅”。</p> <p class="ql-block">‌奉节被称为“诗仙之城”主要是因为这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众多著名诗人在此留下了大量传世诗篇。‌</p><p class="ql-block">如今,奉节不仅保存了这些历史遗迹,还打造了文化展示区,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这里的诗歌文化与历史脉络。奉节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全国唯一的“中华诗城”,成为诗歌爱好者的打卡胜地‌。</p> <p class="ql-block">三峡是烽烟的三峡。凭借地利,进可长风破浪,顺流东下,退可巧借地势,锁江坚守。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里多次成为重要战争的舞台。它见证了三国归晋时,“王濬楼船下益州”的壮阔场景,也铭刻下隋朝统一时,杨素造舰永安宫的重大事件。穿越汹涌激流,冲破拦江铁索,古代三峡江面</p><p class="ql-block">航行的不仅仅是渔舟唱晚的小型舟楫,还有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大型战船。</p> <p class="ql-block">‌南宋时期的“铁锁横江”是指一种防御措施,主要用于阻止敌船通过长江的重要河段。‌</p><p class="ql-block">铁锁横江的具体实施细节包括在关键河段设置多条铁链,每条铁链长达200余丈,用来锁江。这种防御措施不仅在军事上起到了重要的阻挡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军事地理格局和战略部署‌。</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为秦良玉题的诗是《咏秦良玉》组诗四首之一,题为“石柱擎天一女豪,提兵绝域事征辽。同名愧杀当时左,只解屠民意气骄”‌。‌</p><p class="ql-block">这首诗通过对秦良玉的赞美,表达了郭沫若对这位女将的敬仰和钦佩之情。同时,通过对左良玉的批评,强调了品德和行为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秦良玉</p><p class="ql-block">重庆忠州人,明末清初普名女将军。她自小习武,有胆有谋。成年以后,她与石柱宣抚使、土司马千乘结为夫妻,协助丈夫治理军务,训练出一支骁勇善战的地方武装——“白杆兵”。其夫去世以后,秦良玉代理夫职。时值明未社会动荡,奉命率领“白杆兵”北上勤王,从浑河血战到镇守山海关,立下了赫赫战功,后被朝廷授予诰命夫人,加太子太保,封忠贞侯。</p> <p class="ql-block">  跟<span style="font-size:18px;">黄庭坚游巴蜀</span></p><p class="ql-block">文人墨客在巴蜀地区留下了大量的摩崖石刻,以表达他们的情感、志向和文学才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是涪翁黄庭坚。天降大任,劳其筋骨,1095-1100年,黄庭坚身贬巴蜀黔戎。谪居巴蜀六年,他的足迹遍布如今重庆彭水、涪陵、万州、四川宜宾、泸州、眉山等地,此段经</p><p class="ql-block">历形成了他“既以放逐首开其端。亦以放逐终其一生”的生命历程。对他的思想、诗歌理论以及诗文创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黄庭坚在巴蜀期间的文学创作、文化交流、人才培养、民俗研究等,也为巴蜀地区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p><p class="ql-block">文人墨客在巴蜀地区留下了大量的摩崖石刻,以表达他们的情感、志向和文学才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是涪翁黄庭坚。天降大任,劳其筋骨,1095-1100年,黄庭坚身贬巴蜀黔戎。谪居巴蜀六年,他的足迹遍布如今重庆彭水、涪陵、万州、四川宜宾、泸州、眉山等地,此段经</p><p class="ql-block">历形成了他“既以放逐首开其端。亦以放逐终其一生”的生命历程。对他的思想、诗歌理论以及诗文创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黄庭坚在巴蜀期间的文学创作、文化交流、人才培养、民俗研究等,也为巴蜀地区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p> <p class="ql-block">古三峡木船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意义。例如,在秭归县,龙舟竞渡与屈原有着深厚的渊源。屈原投江的消息传到家乡后,屈原的妹妹屈么姑划起小船沿江招魂,这一传统延续至今,成为中国民间传统的水上体育娱乐项目‌。此外,木船的制作技艺也在民间传承,成为一种文化象征。</p> <p class="ql-block">三峡纤夫是长江三峡特殊地理环境与航运需求的直接结果,他们的劳动不仅解决了逆水行舟的难题,也塑造了独特的文化符号。</p><p class="ql-block">三峡水流波涛汹涌,河道蜿蜒险峻,传统木船逆流而上需要纤夫拉纤。</p><p class="ql-block">纤夫们光脚行进在崎岖的江岸上,坚硬的岩石上,通过绳索以人力拖拉船</p><p class="ql-block">只穿越险峻的三峡。三峡纤夫的勇气和力量成为勤劳、朴实、坚韧精神的代表。他们劳作时呼喊的号子——川江号子,响彻大江深谷。</p> <p class="ql-block">‌川江号子‌是一种歌唱形式,主要用于帮助船工们在川江流域的航行中统一动作和节奏。川江号子由号工领唱,众船工帮腔、合唱,形成一领众和的形式‌。</p><p class="ql-block">川江号子起源于三百多年前的清朝,当时川江航道艰险,水流湍急且有许多险滩礁石。为了顺利通过这些险滩,船工们需要纤夫在岸边拉纤,帮助船只度过险滩。在这种背景下,川江号子应运而生,帮助纤夫们统一节奏和动作,劲往一处使‌。</p><p class="ql-block">随着机动船的普及,传统的船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然而,船工们并没有放弃这一传统,而是组建了号子队,每周坚持训练,并赴四川、重庆各流域交流演出,将这一古老的旋律进行新的传承‌。在岳池县罗渡镇渠江畔,老船工们仍在日常排练川江号子,再现昔日船工拉纤闯滩的情景‌。</p><p class="ql-block">川江号子不仅是船工们劳动时的精神支柱,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具有丰富的曲牌和旋律高亢的特点,主要流传于金沙江、长江及其支流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和大宁河等流域‌。这种传统民间歌唱形式不仅展示了船工们的智慧和力量,也成为了川渝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提到三峡船工与纤夫,就不得不说一下他们的吃饭的一种方式,火锅;据说是三峡船工和纤夫发明的。</p><p class="ql-block">传说在一千多年前,在长江三峡,一群船工纤夫一种粗放餐饮方式。船工们为了驱寒祛湿,常常在船上生火做饭,用瓦罐盛汤,加入各种蔬菜和便宜的动物内脏,并添加花椒、海椒等调料以增味。这种食俗后来逐渐沿袭下来,并发展成为现代重庆火锅的雏形‌‌。</p><p class="ql-block">当然还有其它的一些说法,但都大同小异而已。</p> <p class="ql-block">古三峡地区的重要遗址包括‌巫山县大溪遗址‌、‌屈家岭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等。这些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和瓷器,为研究古三峡地区的陶瓷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例如,巫山大溪遗址出土的陶器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古三峡象牙等制品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4万年前,具体在奉节兴隆洞的发掘中发现了人类刻划在剑齿象牙上的图案。这些图案被认为是人类有意识的刻划作品,标志着当时人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艺术创作能力‌。</p> <p class="ql-block">中国三峡博物馆的石刻藏品丰富多样,涵盖了从东汉到20世纪初的文物,展示了巴蜀地区的政治、文化、地理、风俗和民生等方面。‌</p><p class="ql-block">“贞石千秋”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成语,其核心意义在于表达坚石的美称,并象征永恒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白鹤梁题刻,位于重庆市涪陵区城北的长江中一道与该段长江河道大致平行的天然石梁上。</p><p class="ql-block">白鹤梁是在造山运动时天然形成的,形似卧伏长江的巨鳄,其身长大约</p><p class="ql-block">1600米,龟背形宽约15米。古时候周围环境优美,郁郁葱葱。每当秋冬来临,便有成白上千的白鹤飞到此地棲栖,翩翩起舞,煞是奇美,白鹤梁即由此得名。</p><p class="ql-block">白鹤梁上的石刻始于唐代,主要集中在220米长的中段岩面上。</p><p class="ql-block">这些石刻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记录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1988年1月13日,白鹤梁题刻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主要石刻藏品及其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长孙无忌墓志‌:这是首次向公众亮相的长孙无忌墓志,镌刻着“大唐显庆五年岁次庚申七月□子朔十日巳酉故长孙无忌墓志”。长孙无忌是唐太宗时的宰相,因被诬谋反,流放至黔州(今重庆彭水)自缢身亡。墓志的出土证实了彭水是长孙无忌的埋骨之地‌‌。</p><p class="ql-block">‌东晋枳杨府君神道石柱‌:这方距今近1700年的石柱被誉为“晋碑妙品”,展示了东晋时期的石刻艺术和历史信息‌‌。</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这些石刻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展示了古代的艺术水平和文化传承。长孙无忌墓志和东晋枳杨府君神道石柱提供了关于历史人物和地方历史的重要信息,而乌杨阙则展示了汉代建筑的独特风格和技艺。这些石刻的保存和研究对于了解巴蜀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初唐时期,最初开凿于永徽年间,历经晚唐、五代,盛于两宋,明清时期也有增刻‌‌。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是摩崖造像的总称,共有五万余尊主题各异的石刻造像‌。</p><p class="ql-block">千手观音在佛教中象征着全能和慈悲,能够救助众生各种苦难。由于众生的苦难和烦恼多种多样,需求和愿望也不尽相同,因此千手观音应运而生,以示其全能和广泛的救赎能力‌‌。在艺术表现上,观音造像只要有十只手,便可称“千手观音”。常见的千手观音多数是造三十二只手或四十八只手,以示观音的三十二变相和四十八大愿,其他的手则用背光的形式来表现,以达到“千”的涵义‌‌。</p> <p class="ql-block">重庆綦江石桅子</p><p class="ql-block">在重庆基江中峰镇灵应岩石刻遗址中,这些数量庞大的柱形石刻分布面积达12250平方米,目前已发现就有3000多根,每组从几十根到几百根不等,其中3%左右的石柱留有题刻,雕刻年代多为清代至民国时期。</p><p class="ql-block">【谜中谜】</p><p class="ql-block">数量如此之多的石桅子,为什么会集中出现在綦江?是谁雕刻了石桅子?</p><p class="ql-block">它们有何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且隐藏着什么样的历史信息?</p><p class="ql-block">1,生殖崇拜?</p><p class="ql-block">关于石桅子的由来,目前在学术界比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生殖崇拜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种石桅子呈“宝剑”造型,系国内首次发现。据说,当年曾有一条连通重庆至贵州的古驿道从灵应岩穿过,先民们纷纷立石桅子在古驿道两旁,以求绵延子嗣。石桅子之所以成对雕刻,大概也有“好事成双”的寓意。后来没有了立桅的地方,人们就在悬崖壁上凿,以至于石桅子一直绵延清溪河两岸数十公里,成千上万,数不胜数。</p><p class="ql-block">2,太极神图?</p><p class="ql-block">站在灵应岩上俯瞰山坡四周,视野开阔,清溪河像一幅画卷在眼前展开,呈现“S”形拐弯,恰似一幅天然的“太极神图”,为石桅子的传说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有学者认为,清溪河中也曾立有石桅子,以前每逢大旱少雨时节,该处河段水位下降,便会“水落石出”,故当地人有“石桅子过江”的说法,还曾盛传过一句歇后语:“灵应岩的桅子——插过河”,足见石桅子数量之多。</p><p class="ql-block">3,最后的“僚人”?</p><p class="ql-block">到底是哪一人群在此兴起了立石桅子的风潮?当地的文化学者认为,在綦江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一个独特的部族———南平僚。其先民自战国末年起就生活在山高林密的地方,有着神秘的生活习俗和自己的语言文字,还曾留下辅佐刘邦打下汉室江山的传说。但这个最终消失在密林中的僚人部落,与石桅子真的有关联吗?</p><p class="ql-block">以上的说法也仅是猜测,关于石桅子的“迷中谜”,还将继续为大家津津乐道。各位看官可以亲自去綦江探查一番,也许有时代更古老的石桅子就藏在密林里,可以助你破解石桅之迷。</p> <p class="ql-block">忠县临江岩摩崖石造像</p><p class="ql-block">原位于忠县龙滩河左岸,开凿于晚唐时期,现存共有46个拱顶式佛龛。龛內主佛、菩萨及力士像为典型的唐代风格,面部虽然几近损毁,但姿态与农纹依然优雅流畅,整体刻画细腻精美。每龛下方的装饰纹样也不尽相同,有飞天、仿木造斗拱及各种花形。它是三峡地区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价值极高的石刻造像。</p> <p class="ql-block">涪陵点易园及点易洞</p><p class="ql-block">“点易洞”,程颐凿洞点注《易》处,因“程朱理学”而闻名天下。以后的数百年间,名人学者过涪一般都要去北岩凭吊、游览,并留下诗文题记,由此形成点易园。至清代时,点易园内有点易洞、钩深堂、三畏斋、洗墨池、致远亭、碧云亭、四贤楼、三仙楼、观澜阁、北岩题刻(读画廊)等十景。点易洞既是中国理学发扬光大处,也是宋代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证据。</p> <p class="ql-block">‌三峡博物馆的汉代碑贴之一是《景云碑》‌,它被誉为“汉代西南第一碑”,现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2005年10月,《景云碑》被评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太阳人石刻(复制品)。新石器时代城背溪文化(前8000~6800年)秭归东门头遗址出土,原件藏湖北省博物馆。石板上阴刻线条简洁的巫师和太阳图像。人像居正中,其腰部两旁分别刻划星辰图案,头上方刻有23条光芒的太阳图案。这是目前我国最早的一幅太阳崇拜图像,距今6000余年,是三峡地区先秦时期巫风兴盛的证明。</p> <p class="ql-block">三峡博物馆的柳墩碑是馆内的重要文物之一。柳墩碑可能与巴渝文化或三峡地区的历史文化相关。</p><p class="ql-block">‌樊敏碑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具体时间为建安十年(公元205年),由刘盛书丹并镌刻‌‌12。樊敏碑全称为“汉故领校巴郡太守樊府君碑”,高293厘米,宽120厘米,厚28厘米,碑身下丰上削,嵌峙于巨石龟背上。碑额篆书“汉故领校巴郡太守樊府君碑”十二字,碑文22行,记叙了樊敏的家族世系源流、东汉时代动乱情况和四川地方史事等‌。</p><p class="ql-block">樊敏碑现保存于四川芦山县东汉石刻馆,是东汉时期的重要碑刻之一‌。樊敏,生于公元119年,卒于203年,是芦山县人,知识渊博,才能卓著,为官公正廉洁,被举为“察孝除郎”,是德才兼备的难得人才‌。在他的任期内,樊敏起用正直之士,弹劾贪污腐败的官员,严格按照法律处理案件,使得州里和谐,人民称他为“吏师”‌。</p><p class="ql-block">樊敏碑不仅记录了樊敏的事迹,还记载了许多动乱情况和四川地方的重要史事,尤其是与古代少数民族如青衣羌族的密切交往,证明了樊敏是一位杰出的民族工作者‌。此外,樊敏碑的书法艺术也备受赞誉,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汉今北府烝举孝廉高君宁贯光”可能指汉代某一北方行政机构举荐名为高君宁贯光的人为孝廉的事件。具体细节需进一步考证。</p><p class="ql-block">沈府君阙位于四川省达州市渠县,是汉阙中的重要代表之一。渠县被称为“中国汉阙之乡”,现存六处七尊汉阙,其中沈府君阙是较为著名的一处‌。这些汉阙不仅是古代建筑的重要遗存,也是研究东汉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现代拓凤凰碑拓片</p><p class="ql-block">该确面该刻一株桥桐,一族社丹和一对风凰,精相高清概拔,凤凰气度高雅,社丹瘫容华勇,构思巧妙,剧艺精涨。博桐是树中之王,社円是花中之王,国凰是马中之王,故此确又称“三王网”。该确传为晚消着名事节精湘军将锁鲍超所刻,现存于舉节白帝城东碑林。</p> <p class="ql-block">宜昌天然塔</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晋代,现塔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原址复建,塔高48.3米,塔身7级。大门面江,门额正中刻“天然塔”三字,两边石门柱阴刻“玉柱耸江干巍镇荆门十二,文峰凌汉表雄当蜀道三千”。三峡沿江两岸的塔,普遍有“培地脉北文峰,制客山、镇水口”</p><p class="ql-block">的功用。天然塔的名称又寓意“以人为之力,行天然之事”,彰显天地人和谐共生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巴人的灭亡</p><p class="ql-block">周領王五年(公无前316年),国王出其次打与巴国继盟的且候前在之比在前(今四川广元海),直侯东音巴国,巴子义救其俊的名义。爱佳到季事文王处羧校兵。等全就天,大夫张收、蜀马储带不大军从泰都威阳出发,由山道发自东美(今四周水目</p><p class="ql-block">自水镇),能着治自龙江有餐業政期,转美南经剑因道入制门.其网、圆王管本军于费晴抵航要军、然不战再败,邀至武阳(今杀亮,到国机、大体发大手调室通乡(今彭昌),水为奏军提条。自此到亡,号年参,或羹的勤军线算蛋仪食团巴,黄之地器货、挥师东进,姓世于、其侯染无质备之机,以超机巴首之胜为价口,实然星安권了 并担的真察都成阳,于是巴国灭亡。</p> <p class="ql-block">秦人入蜀</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蜀与秦为邻,逐渐强大的秦国将蜀视为东进扩张的战略要地。秦惠王按照“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定”战略,于公元前316年经金牛道发兵攻蜀,蜀地归属秦国。秦并巴蜀不仅支持了其统一六国的战争,也为西南广大地区纳入中央王朝统治创造了条件。</p> <p class="ql-block">‌秦迁徙六国贵族到巴蜀的历史背景‌主要发生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具体时间为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之后。这一决策的背景和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新建立的中央集权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统治。其中之一就是将六国贵族迁徙到巴蜀地区。</p><p class="ql-block">‌巩固统治‌:秦始皇通过迁徙六国贵族到巴蜀,可以有效控制这些贵族,防止他们在新政权中制造动乱,从而巩固新建立的中央集权国家。</p><p class="ql-block">‌地理因素‌:巴蜀地区地势险要,交通不便,将六国贵族迁徙至此可以有效地隔离他们,减少对新政权的威胁。</p><p class="ql-block">‌资源利用‌:巴蜀地区资源丰富,迁徙贵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当地的资源,同时也能为秦朝提供更多的劳动力。</p><p class="ql-block">具体实施情况</p><p class="ql-block">秦始皇将六国贵族迁徙到巴蜀的具体实施情况如下:</p><p class="ql-block">‌迁徙对象‌:主要是六国的贵族和有权有势的人士。</p><p class="ql-block">‌迁徙时间‌: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之后不久。</p><p class="ql-block">‌迁徙地点‌:主要集中在巴蜀地区,尤其是四川盆地一带。</p><p class="ql-block">‌安置措施‌:秦朝在巴蜀地区为他们提供了必要的生活条件和资源,以确保他们能够在新环境中生存和发展。</p><p class="ql-block">影响和意义</p><p class="ql-block">这一决策对秦朝的统治和巴蜀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政治影响‌:通过迁徙六国贵族,秦始皇有效地控制了潜在的反对力量,巩固了中央集权。</p><p class="ql-block">‌经济影响‌:迁徙的贵族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巴蜀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p> <p class="ql-block">夏一统置郡县</p><p class="ql-block">《华阳国志》记载的秦灭巴蜀事件</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16年,秦国在统一六国过程中率先灭掉巴蜀,巴国成为秦国的一个郡——巴郡,为秦代最早设置的三十六郡之一。在三峡地区,以瞿塘峡为界,今奉节及以西,属巴郡辖地,郡治江州(今重庆主城);今巫山及以东属南郡,郡治江陵(今湖北荆州)。三峡地区成为秦王朝较早建立郡县制的区域之一。</p> <p class="ql-block">秦灭巴蜀奠定了巴蜀地区在后续历史中的重要性,也为后来的两汉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巴国大事记</p><p class="ql-block">时间西周初年</p><p class="ql-block">事件,“武王既克股,以其宗姬封于巴。”史料来源《华阳国志》</p><p class="ql-block">西周早期</p><p class="ql-block">被列为周之南士。“巴、濮、楚、邓吾南士也”。《左传》</p><p class="ql-block">西周早期</p><p class="ql-block">周王大会诸侯于洛邑,“巴人(贡)以比翼鸟”《逸周书·王会》</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p><p class="ql-block">巴、楚两国在江汉平原多次交战</p><p class="ql-block">《左传》</p><p class="ql-block">前611年</p><p class="ql-block">巴、楚、秦国联合灭庸国</p><p class="ql-block">《左传》</p><p class="ql-block">前477年</p><p class="ql-block">巴人伐楚、败于鄤。其后,“楚主夏盟,秦擅西土,巴国分远。”</p><p class="ql-block">《左传》《华阳国志》</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前316年“及七国称王,巴亦称王”,受楚、秦所迫,“巴子时虽都江州(重庆主城).或治垫江(合川),或治平都(丰都),后治阆中。其先王陵基多在枳(涪陵)。”秦灭巴蜀,“执(巴)王以归。置巴、蜀及汉中郡。”《华阳国志》</p> <p class="ql-block">九黎城、屈原故里、白帝城、张飞庙、龙缸、丰都、葛州垻、三峡大埧、三峡之巅、仙女山……,这些景点不仅展示了长江三峡的自然美景,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旅游和摄影的绝佳去处。</p><p class="ql-block"> (资料及部分图來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