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昵称:王其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美篇号:8333809</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文/王其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的家乡,坐落在江苏省里下河地区。这里河网交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犹如一幅动人的田园诗画。在那广袤无垠的田野里,小麦与水稻轮番登场,两季首尾相接,既有南方的稻花飘香,又有北方的麦浪滚滚。坚固的河堤与现代化的排灌设施交相辉映,不仅确保了农业的旱涝保收,也推动了淡水养殖业的蓬勃发展,已然成为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其美丽独特的水乡风貌更是吸引了无数游客纷至沓来,又成了乡村旅游的热门之地。然而,在这繁荣景象的背后,却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沧桑变迁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家乡就是一片河流纵横的低洼之地,十年九涝令当地百姓苦不堪言。长辈们时常向我们讲述那段解放前的苦难岁月。在那个风雨如晦的战争年代,天灾人祸肆虐,那些靠租地为生的佃农们不得不背井离乡,踏上了乞讨之路。那时,家乡仿佛被一层阴霾所笼罩,人们脸上写满了无奈与绝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解放后,新中国为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带来了新生。通过土地改革、发放赈灾粮等一系列救助措施,乞讨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农民们有了自己的土地,也就有了生活的希望。然而,尽管摆脱了乞讨的命运,但由于当地农田多为盐碱地,一年仅能种植一季水稻。水稻收割完毕后,农田便会被耕犁后注水浸泡,我们称之为“沤田”。沤田主要是为了稀释土壤中的盐碱成分,这种耕作方式使得农田有半年多的时间都处于闲置状态,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一年下来收成寥寥无几,如遇洪灾甚至颗粒无收。所以,农民尽管有了自己的土地依然不能自给自足,还得依靠国家发放的救济粮,以及房前屋后种植的瓜果蔬菜、山芋萝卜等艰难度日。吃上一顿纯米饭已成奢侈,更有甚者,能一连数日都以山芋胡萝卜充饥,锅里根本见不到一粒米。那时的外地姑娘都不愿嫁到我们这里来,还戏称我的家乡为“无米之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然而,这一切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悄然发生变化。在政府的精心引领下,农民们被充分地组织起来,投入到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田改造运动中。他们肩挑人扛,修建灌溉渠、防洪坝和大大小小的闸口等水利工程,为农田提供了抗旱防涝的全面保障,并有效地阻止了海水的倒灌,切断了土地盐碱化的根源。同时,他们大量采用有机肥、种植绿肥作物等方法,对土壤进行改良,不断提高土地的肥力和透气性,为庄稼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经过改良后的土地,粮食产量逐年提高。由于排灌有了保障,农民们开始尝试水稻和小麦的接力种植模式,并一举获得成功,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亩产也从原来的三五百斤逐步提升到六百斤、八百斤,如今平均亩产都已稳定在千斤左右,甚至更高。这一变化不仅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更使里下河地区成为了江苏省的重点产粮基地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随着粮食产量的稳步提升,农民们还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淡水养殖业,养殖鱼、虾、蟹等水产品。这些水产品不仅满足了当地市场的需求,还大量外销至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市场,为农民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无米之乡”到“鱼米之乡”,虽一字之差,却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与汗水,见证了几十年的沧桑巨变。回想当年,再看今朝,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人感慨万千。那时的家乡,贫穷落后,人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而如今的家乡,一片欣欣向荣景象,人们生活富足、安居乐业。这种巨大的反差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家乡的发展成就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越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展望未来,我坚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势推动下,里下河地区定会继续蓬勃发展、蒸蒸日上。我的家乡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定会更加繁荣昌盛,人们的生活也将会越来越美好、幸福。</span></p> <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