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的外祖父叫刘建刚,汉族,1911 年出生于山东省宁津县大柳镇拨福刘村的一户贫苦农家。家中兄妹三人,他上面有一个姐姐,下面有一个妹妹,可惜母亲早亡。因家境贫寒,外祖父一天学都没上过,十多岁就挑起了养家的重担。生活的磨难,铸就了他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农闲时,外祖父会前往宁津县城做鞋子,补贴家用。</p> <p class="ql-block">由于家庭贫困,外祖父24岁才成家,次年,母亲出生。外祖父孝敬长辈、关爱妻子、疼爱女儿,尽管日子清苦,一家人却其乐融融。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鬼子制造了多起骇人听闻的惨案,其暴行唤醒了齐鲁大地的千万热血儿女。当时正在县城做鞋子的外祖父,怀着一腔爱国热血,没来得及和家人打招呼,便在县城报名参军,投身抗日部队。</p> <p class="ql-block">从此,外祖父告别父亲,抛下妻子和女儿,毅然投入到抗日的队伍之中。1937年10月,他被调往惠民地区阳信县县大队任事务长。从外祖父离家直至牺牲,家人都没能与他见上一面,也得不到他的任何消息,没想到这一去竟成永别。在外祖父牺牲的几个月后,外祖父的父亲因承受不住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撒手人寰,只留下姥姥和年幼的母亲,孤苦伶仃,原本美满的家庭就此破碎。外祖母带着年幼的母亲四处逃难,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独自抚养孩子艰难无比,无奈之下,外祖母只能带着母亲改嫁。</p> <p class="ql-block">外祖父牺牲时,母亲尚在幼年,在最需要父爱的年纪,永远失去了父亲。这是母亲心中永远的痛,却也激励着母亲,塑造了她善良坚强的性格。据姥姥回忆,外祖父牺牲后,家里没有收到任何遗物。1939 年3月,外祖父在阳信战役中壮烈牺牲,后来我联系阳信县兵役局,咨询外祖父遗骸等事宜,阳信县兵役局的工作人员告知,那次战役中牺牲的全部战士的遗骸都没有下落。虽然未能寻到外祖父的遗骸,但他的牌位安放在宁津县烈士陵园,这里不仅是他投身革命的最后一站,更是他书写壮烈人生的地方。外祖父以短暂的生命,铸就了可歌可泣的永恒篇章。</p> <p class="ql-block">如今,姥姥去世也已六十多年。我依稀记得,姥姥诉说这段血泪往事时,泪水布满她满是褶皱的脸庞,眼神中流露出无尽的痛苦与悲伤。她的丈夫,只是千千万万抗日先烈中的一员,他们有的留下了名字,更多的则是无名英雄。他们用鲜血铭刻了那段不能忘却的国难史,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创造了属于自己、国家、人民与历史的伟大功绩!</p> <p class="ql-block">清明节前的上午,我和89岁母亲、弟弟、弟妹、侄子两个孙子又来到宁津烈士陵园,为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外祖父扫墓。我随着前来祭扫的人流走进陵园,如今,在各方重视下,陵园环境愈发庄严肃穆。工作人员积极响应退役军人事务部对烈士祭扫工作的部署,为祭扫者提供贴心服务。</p> <p class="ql-block">在国家危亡之际,外祖父和无数抗日先烈们舍生忘死、不屈不挠,他们的爱国情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硝烟虽已散去,但先烈们的精神,如同他们的鲜血,永远凝固在这片辽阔的国土上,永不磨灭。令人愧疚的是,外祖父牺牲80年后,我们才在宁津县志上看到外祖父的信息,随后在宁津烈士陵园查找到外祖父的牌位和档案。我是外祖父牺牲后,第一个来到烈士陵园祭拜的亲人,但绝不是最后一个。我们会常来给外祖父上香祭拜。</p> <p class="ql-block">我第一次来的时候,特意从老家带来一把泥土,撒在外祖父的牌位前。跪拜磕头时,我的心情难以言表,80 多年过去了,外祖的后人才来到这里祭拜!我衷心希望祖国繁荣昌盛,绝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外祖父的爱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后代,在人生道路上奋勇拼搏、自强不息。</p> <p class="ql-block">在此告知外祖父,您的女儿今年89岁,身体健康,生活能够完全自理。您有两个外孙、两个外孙女,家庭幸福美满。祖国从未忘记为国家捐躯的英烈,依据现行的《烈士褒扬条例》,国家每月会给您女儿发放生活补贴,请您老人家安息。</p> <p class="ql-block">因外祖父牺牲时母亲年幼,对外祖父的情况知之甚少。在此,我要衷心感谢宁津县烈士陵园和阳信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感谢你们给予的帮助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