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探寻比干文化:忠义之光,传承之脉</p><p class="ql-block">林冠福撰</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以其非凡的精神力量,成为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坐标,比干便是其中之一。他不仅是殷商时期的重臣,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忠君爱国、直言谏诤的高尚精神,历经数千年,仍深刻影响着后人。</p><p class="ql-block"> 忠谏绝响:比干的传奇人生</p><p class="ql-block"> 比干生活在殷商末年,身为帝王太丁的次子、帝乙的弟弟、帝辛(纣王)的叔叔,官居少师(丞相)高位。他二十岁便以太师之位辅佐商王帝乙,后又受托孤之重,继续辅佐帝辛。从政四十余载,比干始终心怀天下,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农牧业发展,提倡冶炼铸造以富国强兵 。</p><p class="ql-block"> 然而,纣王暴虐无道,荒淫失政,面对这样的君主,比干没有选择沉默。他秉持着“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的信念,多次强谏纣王,最终触怒纣王,被剖腹挖心,以生命诠释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他的死,成为历史上忠谏的绝响,被孔子赞为“殷三仁”之一,其忠烈精神为后世敬仰。</p><p class="ql-block"> 比干庙:历史与文化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比干死后,周武王伐纣成功,封比干墓,并立铜盘铭。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魏孝文帝因墓建庙,这便是比干庙的起源。此后,历代统治者为尊崇忠烈,不断对庙宇进行维修、封谥和扩建,逐步形成如今庙墓合一的经典建筑群 。</p><p class="ql-block"> 比干庙位于河南省卫辉市,坐北朝南,占地约400余亩。主体建筑沿南北中轴线依次排列,有比干庙牌坊、比干财富文化广场、丹心牌坊、神道、墓碑亭等。庙内碑碣林立,保存着从春秋时期孔子剑刻遗迹到清代乾隆通正楷碑等各类字体的历代名人石刻,展示了丰富的书法艺术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其中,孔子剑刻的“殷比干莫”四字碑文,是孔子唯一留存于世的真迹,尤为珍贵 。</p><p class="ql-block"> 除了建筑和碑刻,比干庙内还有许多独特的景观和传说。如“无心菜”,相传是比干七窍玲珑心所化,这种菜三片叶,没有心,象征着比干的公正无私;“开心柏”,其树心开裂,仿佛在诉说着比干的忠诚与悲壮。这些传说和景观,为比干庙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也让比干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p><p class="ql-block"> 比干文化的多元内涵</p><p class="ql-block"> 1. 忠君爱国精神:比干以死谏君,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置于个人生死之上,这种忠君爱国的精神成为比干文化的核心。它激励着后世无数仁人志士,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一切。无论是在古代的王朝更替中,还是在近代的民族救亡运动中,比干的精神都如同一面旗帜,引领着人们坚守正义,捍卫国家尊严。</p><p class="ql-block"> 2. 直言谏诤精神:比干面对纣王的无道,敢于直言进谏,不畏强权,不阿谀奉承。他的这种直言谏诤精神,是对真理和正义的执着追求,提醒着人们在面对错误和不公时,要有勇气说出真话,敢于批判和纠正。在现代社会,这种精神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它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监督权力运行,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3. 根亲文化:比干是林姓的太始祖。周武王灭商后,赐比干遗孤林姓,从此比干成为林氏家族的精神纽带。比干庙也成为林氏后裔祭祖访古的圣地,每年都有大量林氏子孙从世界各地前来拜谒先祖,传承家族文化。这种根亲文化不仅增强了林氏家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p><p class="ql-block"> 4. 财神崇拜文化:在民间,比干被尊为文财神。传说他无心,办事公道,不会心存偏袒,因此能公平分配财富。人们供奉比干,祈求财源广进、生活富足。这种财神崇拜文化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比干公正无私的形象在民间的广泛影响。</p><p class="ql-block"> 比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p><p class="ql-block"> 在现代社会,比干文化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每年农历四月初四和十月廿五,比干庙都会举办盛大的诞辰纪念活动和庙会,海内外比干后裔、林氏儿女纷纷前来,共同缅怀先祖,传承比干精神 。</p><p class="ql-block"> 此外,各地还成立了许多比干文化研究机构和社团组织,致力于比干文化的研究、传承和推广。他们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文化讲座、文艺演出等活动,深入挖掘比干文化的内涵,让更多人了解比干文化的价值。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比干文化也借助网络平台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和参与 。</p><p class="ql-block"> 比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所蕴含的忠君爱国、直言谏诤、公正无私等精神品质,跨越时空,依然熠熠生辉。在新时代,我们应继续传承和弘扬比干文化,让这束忠义之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p> <p class="ql-block">漳州市比干文化促进会是经市民政局批准设立的非盈利性社会团体,于2015年9月29日正式成立。</p><p class="ql-block"> 该促进会由漳州市比干文化爱好者组成,致力于弘扬比干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其主要活动包括团结海峡两岸同胞,探索姓氏源流,开展比干文化学术研究;积极组织助学助教、救急救难等公益活动。成立以来,在传承比干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华安会员单位已连续举办五届金秋奖学活动,累计捐资助学金额可观,资助了众多林氏优秀学子。</p> <p class="ql-block">- 古代名人:</p><p class="ql-block"> - 林放: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以知礼著称,曾向孔子请教关于礼的本质等问题,被孔子称赞。</p><p class="ql-block"> - 林禄:东晋时期将领,把林姓从北方带到南方,是“闽林”始祖,对林姓在南方的发展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 - 林默娘:即妈祖,宋朝神话人物,被尊为“天上圣母”,其事迹形成了“妈祖文化”,在东南沿海及台湾等地被广泛信仰,是航海者的保护神。</p><p class="ql-block"> - 林逋:北宋著名诗人,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以种梅养鹤为乐,人称“梅妻鹤子”,其诗风格淡远,有《山园小梅》等佳作传世。</p><p class="ql-block"> - 林则徐:清朝中后期政治家,1839年主持虎门销烟,是“禁毒英雄”,一生力抗西方入侵,同时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p><p class="ql-block"> - 近现代名人:</p><p class="ql-block"> - 林觉民: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参加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受伤被俘后从容就义,《绝笔书》表达了其为“光复神州,重兴祖国”而献身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 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以英文写作闻名,曾三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品有《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等。</p><p class="ql-block"> - 林森:早年参加同盟会、中华革命党,1931 - 1943年担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坚守民主信念,维护共和。</p><p class="ql-block"> - 林伯渠:中共创始人之一,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漳州林氏的典故:</p><p class="ql-block"> 林氏义庄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龙溪县白石保吉尚村居民林平侯在台湾垦殖致富后,怀念家乡宗人的疾苦,决心加以赈助,择定吉尚村潭头地方筹建林氏义庄。经过近二年营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建成。义庄建成后,逐年由台湾运来大量稻谷和棉布,资助石美地区林姓宗族的贫乏族人,施赈以温饱为主,兼赡婚丧,历经百年不变,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由于交通阻隔才告终止。</p><p class="ql-block"> 开漳功勋林孔著</p><p class="ql-block"> 唐朝初年,泉潮之间发生“蛮獠啸乱”,公元669年唐总章二年,唐高宗派归德将军陈政南下平乱,林孔著随陈政入闽,佐妻弟陈元光开漳置郡。公元686年,林孔著于漳州初建之际,择居西安,即今角美镇吴宅村一带,并在江东桥东二里处之仰盂山建“仰盂岩”。林孔著被宋高宗追封“二十八承事郎”“谋国将军”,其后代分衍广泛,形成了“开漳林”中人口众多的脉系。</p><p class="ql-block"> 乌石林“五桂联芳”</p><p class="ql-block"> 漳浦县旧镇乌石林是当地林姓最大一支,明朝嘉靖年间,林功懋首登进士,林一初、一阳、一新三兄弟俱登科甲,世称“三凤齐鸣”,他们和堂兄弟林策、林成纲,被称作“五桂联芳”。明清两代乌石林科举入仕者众多,是漳州显赫的望族。</p> <p class="ql-block">漳州市的科举名人众多,以下是一些较为著名的:</p><p class="ql-block"> - 林震:字敦声,又字起龙,祖籍长泰县善化里。明永乐十八年参加乡试考中第六名举人,宣德五年进京会试中第十五名,殿试时皇帝朱瞻基亲自出题,林震从容应对,被御定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兼国史编修,是漳州府历史上唯一状元。</p><p class="ql-block"> - 林士章: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探花,漳州龙溪人。他在仕途上颇有成就,官至南京礼部尚书等职。</p><p class="ql-block"> - 林釬:明末龙溪人,万历四十四年殿试探花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司业等职,官至东阁大学士,有谨愿诚恪之称。</p><p class="ql-block"> 此外,还有许多林氏科举名人,如林秉汉、林大瑜、林莹、林保、林珤、林兆、林匡等,他们在不同时期为漳州的科举文化增添了光彩。</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漳州不同地区历史上的林氏名人:</p><p class="ql-block"> 长泰</p><p class="ql-block">九牧林家三勤由莆田入泰十汝传芳林震状元家族</p><p class="ql-block">夫坊兜缸三支林氏入泰</p><p class="ql-block">霞美深章公五兄弟由安溪入泰</p><p class="ql-block">福州入泰草坂分吴田等</p><p class="ql-block">林墩林氏开基祖林仕灼,系闽林阙下金紫派后裔林度宗之孙,于元期末年偕父从安溪仁宅乡移居长泰林墩工业区林溪村,俗称下林。</p><p class="ql-block"> 龙溪(今龙文区等)</p><p class="ql-block"> 林大章,绍熙元年庚戌(1190年)甲科进士,任龙溪县知县,卒于任上,葬于龙文区观音山鳖仔尾,后裔众多,分布广泛。其后代有进士山东登州知府林弼、进士广东左布政林同、解元广西荔浦知县林鉎等。</p><p class="ql-block"> 南靖</p><p class="ql-block"> 巷仔顶支系林氏是莆山衍派、真秀支系,于山城镇汤坑村巷仔顶开基。</p><p class="ql-block"> 漳浦</p><p class="ql-block"> 林成祖,本名秀俊,字茂春,漳浦县人,是开垦板桥的第一大功臣,也是板桥平原最大的垦首,在台湾开垦拓荒、兴修水利,为开发台湾作出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平和</p><p class="ql-block"> 林一铭,清代官吏,广东省饶平县新塘西石乡人,嘉庆18年(1813年)中进士,授福建平和县知县,因刚正办案被谗革职。</p><p class="ql-block"> 诏安</p><p class="ql-block"> 林冬春,诏安县人,林氏五常义和祖之二房丙祖公之第十九世孙,清咸丰年间进入仕途,曾任广东省广州府新宁县正堂,后加封为奉政大夫。</p><p class="ql-block"> 芗城</p><p class="ql-block"> 林语堂祖籍地在芗城区天宝镇珠里村五里沙社,其家族林氏在当地有一定的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 云霄</p><p class="ql-block"> 陈岱镇竹港村有竹港林氏二房,是林大章后裔、大举支系。</p> <p class="ql-block">漳州历史上的林氏名人众多,以下是一些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 古代名人</p><p class="ql-block"> - 林大章:1190年中进士,任龙溪县知县,卒于任上,葬于龙文区观音山鳖仔尾,其后裔众多,分布广泛。</p><p class="ql-block"> - 林弼:名唐臣,号梅雪,是林大章的后裔,进士及第,任登州府知府,从祀宦祠。</p><p class="ql-block"> - 林同:林大章的后裔,天顺庚辰进士,官至广东左布政。</p><p class="ql-block"> - 林钎:明末龙溪人,万历四十四年殿试探花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司业等职,官至东阁大学士,有谨愿诚恪之称。</p> <p class="ql-block">漳州比干文化底蕴深厚,涵盖了丰富的内容,以下从多个方面进行介绍:</p><p class="ql-block"> 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 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因忠言直谏惨遭剖心,其正妃陈氏怀孕三月,避难于山林,生子坚,周武王赐坚为林姓,比干成为林姓始祖。漳州比干庙由漳州各县林氏先人捐资共建,据专家推测始建于宋代晚期。</p><p class="ql-block"> 相关建筑</p><p class="ql-block"> - 漳州比干庙:又称林氏宗祠,位于漳州芗城区振成巷内。现存中进“忠孝堂”,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五间,面积430平方米,庙顶为红瓦重檐歇山顶,梁架斗拱雕工精细。 </p><p class="ql-block"> - 群英堂与世美堂:明崇祯时期,在大学士林釬的提议下,由南靖和溪林氏出资在比干庙后购地建“群英堂”,在西门古武庙旁购地建“世美堂”,作为漳州林氏宗祠的补充。</p><p class="ql-block"> 文化活动</p><p class="ql-block"> - 祭祀活动:闽南林氏“请老祖”信俗自明末清初以来已延续300多年,起初只请龙溪知县林大章,后增请林釬和比干。每年农历冬至日,同一姓氏的不同村或社轮流把老祖的牌位从一社请到另一社供奉,按“迎请”“护送”“接祖”“落座”“祭拜”“献戏”等步骤进行。</p><p class="ql-block"> - 奖学活动:漳州市比干文化促进会各地会员单位积极开展奖学活动,如华安会员单位已连续举办五届金秋奖学活动,激励莘莘学子奋发学习。</p><p class="ql-block"> 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 忠烈精神:比干的爱国思想和仁义精神,成为世人景仰的楷模,激励着人们爱国爱乡、忠勇仁义。</p><p class="ql-block"> - 崇文重教:明、清时期,漳州文风鼎盛,林氏族人殿试揭榜甚众,漳州比干庙作为漳州各县林氏族人赴京赶考往来的接待处,是古时漳州林氏崇文重教的一个窗口。</p> <p class="ql-block">在长泰,林氏家族排名第一位。</p><p class="ql-block"> 据统计,1946年长泰县志记载,林姓以8560多人位居长泰县当时10大姓氏之首。1990年姓氏调查,林姓有24921人,仍排名第一。2006年,林姓人口为28094人,同样位列长泰县10大姓氏榜首。</p><p class="ql-block"> 在2021年10月31日发布的信息中也提到,长泰林氏排名第一位,占当地人口的14%。2024年排名第一占20%。</p> <p class="ql-block">在漳州,林氏家族是第二大姓氏。</p><p class="ql-block"> 根据2020年漳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漳州市常住人口505.43万人,排名前十的姓氏依次为陈、林、黄、张、吴、王、李、杨、郑、蔡。其中,林姓有54.52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0.79%。</p> <p class="ql-block">在福建,林氏家族是第二大姓氏。</p><p class="ql-block"> 根据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福建省常住人口4154.01万人,林姓人口有361.24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8.7%。在2024年3月29日发布的信息中也提到,林姓人口约390万,占比10.17%,是福建省第二大姓氏。在福州市,林姓是第一大姓,大约有96.31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1.62%。</p> <p class="ql-block">台湾林氏家族与大陆有着深厚的渊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姓氏起源</p><p class="ql-block"> 林姓出自子姓,血缘始祖相传源自国神、殷商少师比干。比干被暴君纣王挖心后,他的夫人妫氏逃难到河南卫辉、淇县一带的长林,生下儿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赐其子林姓,封在博陵,此人即林坚,被尊为受姓始祖。</p><p class="ql-block"> 祖籍同源</p><p class="ql-block"> 台湾林姓大多由大陆福建迁居而去。福建是林姓人口的聚集中心,如莆田是南方林氏发祥地,繁衍有金紫林、阙下林、九牧林、游洋林四大分支,成为海内外林氏宗亲寻根谒祖的祖地。台湾雾峰林家祖籍是福建漳州平和县五寨乡埔坪村,清乾隆十一年,埔坪林氏十四世孙林石迁往台湾彰化,后定居台中雾峰,发展为台湾名门望族。</p><p class="ql-block"> 文化传承</p><p class="ql-block"> 两岸林氏共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如尊亲敬祖、孝道等观念。台湾林氏家族每年都会回乡谒祖,像雾峰林家后人重视家族精神传承,通过为游客导览、举办表演活动、开发文创产品等方式,让雾峰林家宫保第成为台湾旅游名片。此外,海峡两岸九牧林氏还会举行恳亲祭祖大典,弘扬中华民族尊亲敬祖的优良传统,传播九牧文化、妈祖文化。</p><p class="ql-block"> 寻根问祖与交流</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在相关组织和活动的推动下,台湾林氏家族积极回大陆寻根问祖。如福建省实施闽台历史展示溯源工程,开展闽台族谱对接等活动,促进两岸同胞走近走亲。台湾林氏宗亲也会参与大陆的祭祖活动,捐赠家族迁台史料,助力大陆宗亲建设相关展示中心等。</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一些台湾林氏历史名人:</p><p class="ql-block">九牧林家一脉</p><p class="ql-block">林大瑜:长泰夫坊村上仓,康熙年间进士,任职台湾守备。</p><p class="ql-block"> 雾峰林家一脉</p><p class="ql-block"> - 林文察:雾峰林家第五代,清代著名台湾将领,协助平定小刀会、戴潮春事件,在福建、浙江、江西等地对抗太平军,最后战死于漳州万松关,使林家成为握有数千精良私人兵力的官宦士族。 </p><p class="ql-block"> - 林朝栋:雾峰林家第六代,参与中法战争台湾战事,协助刘铭传办理新政,平定施九缎事件,甲午战争后支持筹组台湾民主国,接掌抚垦与樟脑事务,使林家再度成为台湾中部最具影响力的家族。 </p><p class="ql-block"> - 林献堂:被称为“台湾议会之父”,是台湾日据时期右派反日亲中的代表性人物,著有《环球游记》《灌园先生日记》。 </p><p class="ql-block"> - 林祖密:名资铿,字季商,以反日爱国著称,追随孙中山革命,被授予陆军少将军衔,委任为闽南军司令和大本营参议兼侍从武官,1925年被反动势力杀害。 </p><p class="ql-block"> - 林正亨:林祖密之子,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投笔从戎,参加广西昆仑关战役、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1946年返回台湾开展地下工作,1950年被杀害。 </p><p class="ql-block"> 板桥林家一脉</p><p class="ql-block"> - 林平侯:板桥林家第二代,大规模开发大科嵌、台北海山堡一带,直到葛玛兰,使林家成为当时台湾首富,还在祖家龙溪县莆山庄创办“永泽堂林氏义庄”。</p><p class="ql-block"> - 林尔嘉:板桥林家第四代,在厦门市鼓浪屿兴建菽庄花园,带头组织东南亚乡亲捐献3万两,兴修漳州九龙江防洪堤。 </p><p class="ql-block"> 其他林氏名人</p><p class="ql-block"> - 林凤:福建漳州龙海人,1661年随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率部赴曾文溪北屯田,4年后在驱逐卷土重来的荷兰殖民者的战斗中英勇献身。</p><p class="ql-block"> - 林杞:福建同安人,1661年随郑成功收复台湾,升任参军,后奉命率部赴斗六门一带开垦,在开拓八通关古道时与原住民冲突中遇害。</p> <p class="ql-block">梁冈王公庙三英杰碑记</p><p class="ql-block">林冠福撰</p><p class="ql-block"> 唐景福二年(公元893 年),梁冈王公庙建于梁冈山下石铭长埔坂社,庙中供奉王虎、王豹、王彪三英杰。三君体魄矫健,武艺高强,狩猎为生,却心怀大义,常济贫助困,美名传遍梁冈。</p><p class="ql-block">王虎坚毅,于罗山筑寨;王豹勇绝,建长埔寨;王彪聪慧,造黑石寨。兄弟三人善谋略,广纳豪杰、勤训甲兵,保境安民。因部众增多而粮缺,便率人垦荒,三年辟田万亩,修渠筑路,奠定石铭古村根基。</p><p class="ql-block"> 梁冈山水好,经三英杰开垦、改良土壤,产出的石铭芋品质超凡,成明朝贡品。他们重视教化,设学、修庙、立家训,让乡风纯美,百姓安乐。</p><p class="ql-block"> 国家有难,三君接受招安,献宅田、北上抗敌。他们作战英勇,屡立战功,却不幸捐躯。</p><p class="ql-block"> 唐帝嘉许,恩准建庙。乡亲于崎头建庙、刻像,定八月初十为祭日,此后香火不断。2019年修缮,在政府支持下成为爱国教育基地,石铭芋也两次登上央视。</p><p class="ql-block"> 特立此碑,铭记三君功绩,弘扬其爱国、忠义、奉献精神,望后人缅怀先辈,传承英风,让三杰精神世代传扬。</p><p class="ql-block"> 立碑单位:石铭村党支部、村委会、长埔坂乡亲</p><p class="ql-block">岁在乙巳五月</p> <p class="ql-block">漳州市明清时期的一些主要历史人物及其政治地位与影响:</p><p class="ql-block"> 周起元</p><p class="ql-block"> - 政治地位:明朝政治人物,东林七贤之一。万历二十九年进士,曾担任湖广御史、广西参议、四川副使、通州参政、太仆少卿、右佥都御史等职,巡抚苏松十府。</p><p class="ql-block"> - 影响:在任上以廉惠著称,坚决抵制豪强吞书院,疏浚河道,维修漕运设施。任右佥都御史巡抚苏松十府时,指控织造太监李实贪恣不法,为苏州同知杨姜辨冤,因此得罪魏忠贤,被诬入狱拷掠致死。其刚正不阿的品质和对正义的坚守,为后世所铭记,也让漳州的忠义之名远扬。</p><p class="ql-block"> 林士章</p><p class="ql-block"> - 政治地位:嘉靖三十八年廷试赐第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在朝廷中担任重要官职,是明朝中后期朝廷的漳籍高官之一,其政治地位较高,备受朝廷重用和百姓尊敬。</p><p class="ql-block"> - 影响:他在朝为官,对漳州的文化教育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他的成就激励了漳州地区的学子努力向学,在当地形成了重视教育、崇尚文化的良好风气。</p><p class="ql-block"> 姜谅</p><p class="ql-block"> - 政治地位:天顺八年进士,成化十五年以刑部郎中出任漳州知府。</p><p class="ql-block"> - 影响:在漳州任上,积极应对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通过散布救济、招抚盗贼,实现了社会安定。他还主持修筑堤岸、垦农田、重修水利工程,改善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此外,他关注教育,兴办学校,表彰先贤,为漳州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对漳州的社会稳定和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郑成功</p><p class="ql-block"> - 政治地位:虽不是漳州本地人,但在漳州台商投资区等地留有许多活动遗迹。他是十七世纪名震中外的抗清名将,以厦门、金门为基地,坚持抗清斗争,后收复台湾,在东南沿海地区具有极高的威望和政治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 影响:在漳州地区,他的军队与清军多次交战,如在江东桥等地取得胜利,打击了清军的势力。他的抗清行动激发了当地民众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其收复台湾的壮举更是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陈永华</p><p class="ql-block"> - 政治地位:郑成功的重要谋士,被誉为“卧龙先生”,在台湾地位很高。在郑经统治台湾时期,陈永华负责台湾的文教事业等重要事务。</p><p class="ql-block"> - 影响:他首开台湾文教事业先河,亲自在承天府建造孔庙,还建学院并亲任学政,为台湾文化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台湾地区的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对台湾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漳州府在政治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 区域行政中心:自唐贞元二年(786年)州治迁至龙溪县桂林村(今漳州城区)后,漳州的政治中心地位逐渐确立。明清时期,漳州府是福建重要的府级行政区,管辖范围包括今福建省九龙江流域及其西南地区,是区域内的行政管理中心。</p><p class="ql-block"> - 海防军事要地: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倭患频繁,漳州地处沿海,战略位置重要,设有镇海卫等卫所,驻扎军队,防御外敌入侵。如在戚继光抗倭时期,漳州军民积极配合,为抵御倭寇、保卫沿海地区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 对外贸易窗口:明朝中后期,漳州月港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是当时唯一合法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海商云集,贸易繁荣,吸引了大量外国商人前来交易,使漳州成为中外经济交流的重要窗口,也提升了其在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 文化教育兴盛:明清时期漳州文化教育发达,培养出众多人才。据统计,漳州府文进士明代有三百余人,清代有一百余人。这些人才在朝廷和地方任职,对国家政治和地方治理产生了积极影响。</p><p class="ql-block"> - 移民输出地:漳州是明清时期重要的移民输出地,大量漳州人渡海前往台湾及海外地区,不仅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和发展,也加强了漳州与这些地区的联系,扩大了漳州在海外的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一副用于科举相关场合的对联,整体表达对科举功名的祈愿与祝福:</p><p class="ql-block"> - 上联:“京阙共登仰沾后代班联伏阙 ”,“京阙共登”寓意共同高中科举,走进京城朝堂;“仰沾后代”指希望这种荣耀与福泽能惠及后世子孙;“班联伏阙”描绘官员们依次排列在宫殿前,暗示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位列朝堂。</p><p class="ql-block"> - 下联:“元名初唱咸期子孙胪引题名”,“元名初唱”指科举中高中榜首的喜讯传出;“咸期”表示大家都期望;“子孙胪引题名 ”是说期待子孙后代也能在科举中高中,在传胪大典上被宣布名字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