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30日,乙巳岁正月初二,俗称狗日。这天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良辰吉日。为了不打扰朋友们过节的秩序,早饭后我们便离开了赣州市区。上午九时许,我们先是来到了803社区,带着家人来看看我曾经工作过6年的老地方。</p> <p class="ql-block">大门依旧,人事皆非。</p> <p class="ql-block">这是803社区棚户区改造的指挥部。如今的803厂旧地,或许正处在一个脱胎换骨的时期。</p> <p class="ql-block">旧楼已不易居住。</p> <p class="ql-block">厂牌依然悬挂,可能还有留守人员。</p> <p class="ql-block">昔日“豪宅”,已成空巢。</p> <p class="ql-block">这是803社区党群服务中心。</p> <p class="ql-block">这是新居建设工程的大门。这地方正是当年803厂的办公室所在地。2018年3月回来时,还看到我曾工作过老房子还在,再次回来,却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p> <p class="ql-block">新建的居民楼拔地而起,但据说因资金短缺,工程进展缓慢。不知何半何月,803厂的老人们才会住进新房。</p><p class="ql-block">这次回来,没有碰到一𠆤熟人。我悄悄地来看一眼,悄悄地离开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棚户改造已数年,主体已建待完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盼望老友早乔迁,遥祝旧貌换新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年1月30日巳时末刻</p> <p class="ql-block">我在离开803厂之前,我爱人未曾到过这里,初次到此一游,除了留下一串很快就消逝的脚印之外,可资回顾的就靠这张照片了。</p> <p class="ql-block">看罢803厂社区之后,我决定带家人再到江南第一窟——通天岩看看。</p> <p class="ql-block">我第一次到通天岩是1969年的冬天,那时我刚分配到803厂工作不久。那时进知通天岩走得是803厂火药仓库旁边的小道。直到我离开赣州,也没光顾过通天岩景区的正门。这次去不同了,原来的后山小路已经津迷,只好开车转到了景区的牌坊前,还要乘坐观光车才能到达景区大门口。</p><p class="ql-block">与通天岩阔别50年了,变化真大。使我感受最深的是几乎所有景区的都围了起来,成为了一方赚钱的工具。这正应了右化土匪的那句黑话: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从此路过,留下买路财。</p><p class="ql-block">景区的后门关闭了,而官场的后门却洞开了。不官是关,或者是开,都是为了一个字——钱。这充分体现了那位自标为“总设计师”的主旨。</p> <p class="ql-block">这是1969年初,我们分到803厂的山东四条汉子在通天岩的后山入口处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时分配到赣州铝厂和803厂的7位都同学在通天岩的忘归岩下的合影。当时我们班的尹士杰同学已参军走了。后来,于学勤夫妇调到了山东沂源柴油机厂,王竹兰调到了宁夏青铜峡铝厂,修悦起调回了老家山东海阳县鞋厂,听说已去世多年了。只有韩忠祥、宁明仕西位同学,因在当地喜结连理而扎根了赣南。</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与莫逆好友黄正洪在忘规岩下合影。2022年5月,正洪因病去世,令人惊痛不已。靈耗传来,我留下了以下悼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微信交谈三天前,惊悉昨日辞人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料应天庭缺奇才,应召骑箕赴九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2年5月5日</p> <p class="ql-block">在赣州工作的六年间,几乎年年都到通天岩游览,但因缺乏文字介绍,对通天岩的了解很是肤浅,直到1982年初,在《工人日报》上看到钟焕懈先生发表的《南国幽谷通天岩》,才对通天岩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这是焕懈先生撰文的照片。当时,看到后便从报纸上剪了下来,保留至今。此外,焕懈先生还撰写了《郁孤台》《梅岭绽新梅》《清溪九曲话武夷》等文化散文。这些优秀的篇章,都成为我学习、效法的范文。</p><p class="ql-block">2018年3月,在挚友周滴兰和挚友的女儿神丽萍的陪同下我游览了梅岭;今年初,又携妇将雏,游览了武夷山。焕懈先生的文章,便成为我的导游指南</p> <p class="ql-block">通天岩景区前的水上凉亭,与山顶的望江亭遥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这是“通天胜境”坊,登山自此起步。</p> <p class="ql-block">这是通天岩的笫一境“望归岩”,也是深入通天岩景区的必经之地。五十年前,此处还是原生态,岩前的空地上修竹参天。现已童童也。</p> <p class="ql-block">昔年青春年少,五十年后,故地垂游,已成了苍颜衰翁。这正应了诗仙李白那句名言:“天地者,万场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p> <p class="ql-block">初游通天岩的老伴。</p> <p class="ql-block">一洞隔两天。由此窥探,大有刘阮将入天台山的的灵感。</p> <p class="ql-block">由此进入景区。似乎此洞为后来另辟,以们游人出入</p><p class="ql-block">看到头顶岩石的颜色,可知通天岩景区由摩沙岩石徂成,是典型的丹霞地貌风景区。多天然岩洞,其一岩洞顶有一窍,相传上可通天,故名。韶关的丹霞山,张掖的七彩山,都是典型的丹霞地霞,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重游通天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通天岩区朝杖游,前度已历五十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青山依旧人事非,此番北归难回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年1月30日未时4刻</p> <p class="ql-block">此乃龙虎岩。龙虎岩因壁间留有宋代塑像龙树王、金龙、双虎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龙虎岩。</p> <p class="ql-block">龙虎岩</p> <p class="ql-block">背靠山壁的通天岩仙居</p> <p class="ql-block">绿荫掩映中通天岩仙居</p> <p class="ql-block">广福禅林。这是一座镶嵌在岩壁上的寺院。</p> <p class="ql-block">禅林内塑像</p> <p class="ql-block">通天岩的石窟造像和摩崖造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通天岩石窟,开窟造像从晚唐(846~907年)持续到北宋(960~1127年)。 最早的已1300余年,称为江南笫一窟,名不虚传。当然与云岗、龙门、麦积山、敦煌等四大石窟相比,不可同日而言。我们山东也了不止一处石窟造像,最有名的要算青州的驼山石窟。以上这些石窟都比通天岩石窟的开凿,早得多。这些著名的石窟,笔者都曾去观赏过。</p> <p class="ql-block">通天岩石窟分布在忘归岩、龙虎岩、观心岩、通天岩、翠微岩五处,共有窟龛315个,题刻128处。龛形均为圆券形浅龛,造像题材多为燃灯佛、毗卢遮那佛、菩萨、罗汉等。 </p> <p class="ql-block"> 通天岩石窟现存唐朝至宋代的石龛279个,石刻造像359尊,宋代至民国的摩崖题刻128品。 </p> <p class="ql-block">普同塔</p><p class="ql-block">此塔建于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由当时广福寺住持释明志率众生所建,是为寺院僧众坐化升天而建的墓塔。其结构为三重檐四角攒尖顶,设须弥座,全部用红石构建而成,塔高4.5米,中空。</p> <p class="ql-block">石窟和摩崖造像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两种形式,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特点:石窟是在山体中开凿的洞窟,其内部可以刻画佛像、壁画等艺术形式,具有三维感和空间感;而摩崖造像则是将佛像、壁画等雕刻在岩石表面上,呈现出平面感和立体感。2、制作工艺:石窟的制作需要先在山体上开凿洞窟,然后再进行雕刻、壁画等工艺;而摩崖造像则是通过在岩石表面进行雕刻、浮雕等工艺制作而成。3、布局结构:石窟内部一般有中殿、前殿、后殿等空间结构,佛像和壁画的布局也比较严谨;而摩崖造像则是根据岩石表面的形态和空间进行布局,较为自由。</p> <p class="ql-block">望江亭</p><p class="ql-block">通天岩景区制高点,又称群玉阁,明代为道教“元武殿”。1962年重建为仿天坛形式的三层楼阁。1963年1月8日,我国著名戏曲家田汉先生参观通天岩时登阁远眺,但见“赣江如带,群山若瓜,瓠蔓引烟,气迥薄隐”,一派山川秀色尽收眼底,遂亲笔题名为“群玉阁”。立于此阁底部的中央,轻歌一曲,声音四壁回旋,犹如北京天坛的回音壁。</p> <p class="ql-block">山东四条汉子在通天岩群玉阁上的合影。当时,年方及冠。登阁四顾,远山郁郁葱葱,赣水扬波北流,大有豪气干云之势。如今五十年过去了,慨叹“廉颇老矣”,仅可“健饭”而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通天岩忆旧游</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通天岩上望江亭,齐鲁四子曾留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十年后回赣南,故地重游无友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年2月2日</p> <p class="ql-block">这时,50年前与几位好友在通天岩群玉阁上的合影。记着名字的有张蕙、李鹄飞、黄正洪,还有小友胡宁华。</p><p class="ql-block">除了黄正洪夫妇之外,其余的人,50年来再未谋面。后来听说,胡宁华成了新闻工作者,还出版过自己的专著。</p> <p class="ql-block">景区中丛竹1</p> <p class="ql-block">钱源。</p><p class="ql-block">看到这处“钱源”,让我想起了《聊斋志异》的短篇《钱流》。钱乃流通之物,可贪人却总想占为己有。许多大贪官,富可敌国,依然难以买命。毛泽东一生不摸钱,不留钱,将流芳百世。真乃“公者千古,私者一时”。</p> <p class="ql-block">同心岩</p><p class="ql-block">王阳明曾在此岩结庐讲学,收邹守义、陈九川等二十三人为弟子,为其发展宋明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这是他的两个书童和弟子邹守义、陈九川正在听其讲学群雕塑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观心岩小洞</p><p class="ql-block">王阳明在通天岩结庐讲学休息之地。观心岩小洞高悬于地,远离尘嚣,幽僻、清净,为阳明先生当年在通天岩讲学期间小憩处,洞内至今留有弟子题刻。</p> <p class="ql-block">翠微岩</p><p class="ql-block">翠微岩在通天岩的西侧,相距仅十数米,相传为宋代隐士阳孝本隐居之所。悬岩上及洞壑内,布满了摩崖题刻和龛像。</p> <p class="ql-block">崖上石窟造像。</p> <p class="ql-block">崖上石窟造像。</p> <p class="ql-block">千佛洞</p><p class="ql-block">位于卧佛前方的千佛洞是一个穿山而过的山洞,洞中有很多佛像,展示了从唐代末年到南宋初年不同历史时期的佛教艺术风格,反映了当时佛教在赣的影响力以及佛教文化的演变过程。</p> <p class="ql-block">藏经洞</p> <p class="ql-block">卧佛</p><p class="ql-block">丹崖卧佛,神态安详,体态和谐,全长33.66米长,于1998年雕刻完成。</p> <p class="ql-block">阳公祠</p><p class="ql-block">为纪念赣州著名隐士阳孝本而建。北宋熙宁年间(1068至1077年),在京城的阳孝本辞去了左丞相蒲宗孟的西席工作,从开封府回到家乡赣州。回家后,阳孝本将家产拆分为三,其中一份赠与通天岩寺庙,一份维持生计,另一份送给父老师友。然后,他就带着从京城购买的大批图书隐居通天岩寺旁的石洞,与书僮、山鹿为伴,专心读书。</p> <p class="ql-block">千年铁树(苏铁)</p><p class="ql-block">公元1094年,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被贬岭南,途经赣州,慕名到此拜访当地隐士阳孝本,两人一见如故,彻夜长谈,苏东坡留诗壁间,并与阳孝本种下铁树,以示友谊,此树历经千年仍枝繁叶茂,年年开花,甚是奇异。</p> <p class="ql-block">通天岩的荷塘一角</p> <p class="ql-block">土藤盘旋,如龙卧道。</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通天岩内绕行一圈,又回到了广福禅林门前,由此原路朝出口走去。</p> <p class="ql-block">这是出口忘归岩,由此穿洞下山。</p><p class="ql-block">苏轼落职过虔(即赣州)时,曾多次游览通天岩。至今这里还保存有阳行先、苏东坡、李存3尊刻像,并有东坡真迹。宋代秘监阳孝本(字行先)及进士李存自熙宁年间辞官从京师还赣后,曾隐居通天岩20年之久。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位于出口右侧一线的风范亭。</p> <p class="ql-block">这是风范亭旁的王阳明塑像。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王阳明在赣州任赣南巡抚,后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平定过“宸濠之乱”。阳明先生在忘归岩题刻一首五言诗:“青山随地佳,岂必故圆好,但得此身闲,尘寰亦蓬岛。西林日初暮,明月来何早,醉卧石床凉,洞云秋未扫”。 </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通天岩之后,我们在景区外的这家饭店吃了午饭,然后便朝瑞金赶去。</p> <p class="ql-block">到达瑞金已经是下午4点半了,景区停止购票入园。我们只能在景区外转了转,只能开车去了下一个景区——武夷山。</p> <p class="ql-block">这是红井景区的游客中心!</p> <p class="ql-block">红井景区入口</p> <p class="ql-block">看到这“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条幅,备感伤心。现在已经有太多的公知、名流们,一边享受着毛泽东主席流血牺牲创建的共和国的成果,却还不断地诋毁毛主席这位千古伟人,何止是忘了挖井人而已,直接就是些狗矢不如的汉奸卖国贼。不知何日“金猴奋起千斤棒,玉宇澄清万里埃”。</p> <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1甘30日晚上8时半左右,我们到达武夷山,住在景区的这家民宿宾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客次武夷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瑞金红井未能观,景区五点就下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驱车一路北上行,戌时客次武夷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5年1月30日戌时6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蒲泽——齐鲁剑客 摄影/诗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5年3月31日 制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