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昆明市有哪些著名的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5-03-31</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能代表城市风貌的无疑是建筑。而古塔则是亲民的古建筑,历经千百年,以特有的建筑艺术造型,成为承载历史文化的古迹。</p><p class="ql-block"> 到了西安,一定会去看看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大雁塔;到了杭州,也一定会到雷峰塔转一转……说起古塔,昆明有一些著名的古塔,或大或小、形态各异,矗立千年,是古城重要遗存和历史见证,还是城市沧桑变化史的直接佐证,昆明诸多的著名古塔也是昆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唐宋之际,昆明物阜民丰,富甲滇省,文化昌盛,佛音繁响,始筑塔。</p><p class="ql-block"> 昆明的古塔类型比较多,从功能方面来说,主要有佛塔、僧塔、道塔、景塔、风水塔、纪念塔、墓塔等,其中佛塔居多。昆明的风水塔出现得比较晚,清末民国时期才出现。</p><p class="ql-block"> 现在昆明市还遗留的古塔有金鸡塔(东寺塔、西寺塔)、大德寺双塔、官渡古镇金刚塔、妙湛寺双塔、金马寺塔、妙高寺双塔、五老山定风塔、马掌山群塔、白塔路万庆塔、宜良法明寺塔、宜良启文塔、宜良天乙庵石塔、石林文笔塔、禄劝文笔塔等。</p><p class="ql-block"> 这些古塔,为昆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加了光彩,不仅在建筑艺术上有着独特的设计,而且在历史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展示了昆明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艺术遗产,而且还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旅游亮点。</p><p class="ql-block"> 细心的读者或许会发现,很多塔的名字中都有个“寺”字。那么,塔与寺究竟有何关系?云南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李霁宇在其所著书籍《古城印痕》中写道:塔与寺,留存塔的居多,与其他建筑,诸如殿、庙、观、庵、阁、堂、院相比,塔的遗存更为明显。塔与寺的关系尽管渊源颇深,却是可以分离的。所以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或塔以寺名,或寺以塔名;又或有塔无寺,或有寺无塔,还不全是因为塔易存,建筑易毁。</p><p class="ql-block"><b> 一、金鸡塔</b></p><p class="ql-block"> 昆明现存最早的佛塔隐于闹市之中。在昆明市书林街中段和东寺街中段,分别坐落着两座古塔,一东一西,隔街相望。这就是著名的东寺塔(常乐寺塔)和西寺塔(惠光寺塔),俗称金鸡塔。</p><p class="ql-block"> 它们都始建于南诏国时期,是唐朝、清朝时期的古建筑遗存,是昆明这座古城中历史最悠久的古迹之一,至今已有超过1000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东寺塔原为常乐寺的一部分。常乐寺因其位于东侧,故称东寺,塔也随之得名。然而,常乐寺早已毁坏,只留下了这座塔。东寺塔则在1833年的昆明地震中遭到破坏,直到1883年才得以重建,并且位置也发生了变化,向东移动了几百米。</p><p class="ql-block"> 西寺塔原为惠光寺的一部分。惠光寺因其位于西侧,故称西寺,塔也随之得名。惠光寺虽然已经毁坏,但塔依然屹立。西塔经历了千年的风雨,虽然历代都有修缮,但至今仍保持着原貌。据说,这是昆明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 这两座古塔的建筑风格和结构,与大理崇圣寺的三塔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无论是东寺塔的重建传奇,还是西寺塔的古老沧桑,都是昆明历史中不可磨灭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根据史书记载,东寺塔与西寺塔都是由唐代南诏弄栋节度使王嵯颠在唐太和三年(829年)开始建造的,历时30年,于大中十三年(859年)竣工。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昆明发生地震,东寺塔因此倾塌。现存东寺塔是清光绪八年(1882年)仿西寺塔样式重建的。</p><p class="ql-block"> 明代时期,东寺塔与西寺塔曾被改建为灯塔。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西寺塔因地震损毁了一半,五年后重修。</p><p class="ql-block"> 东寺塔(常乐寺塔)高40.57米,基座边长12米;西寺塔(慧光寺塔)高35.54米,基座边长12.5米,均为十三级空心密檐砖塔;两塔都采用了中原传统的密檐式塔式样,体现了中原文化对南诏的深刻影响;两塔均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构成。两塔平面呈正方形,底层南面辟门,塔内有回形木梯可登塔顶;外立面从第二层起,塔身四面均开有佛龛,内置石雕佛像1尊;塔砖上有汉文、梵文经咒和窑户印模;两塔顶四角各置高约2米的铜质贴金迦楼罗一只(俗称金鸡),因此,昆明人俗称两塔为金鸡塔。</p><p class="ql-block"> 在艺术造型、砌置方法方面,从第九层开始急速收分,塔身轮廓因此而呈优美的流线型,出檐断面略呈圆弧状,最后形成小小翘角,显得更柔和。东西寺塔刹顶四只迦楼罗,又名大鹏金翅鸟,俗称金鸡,传说伽楼罗能降龙,可以镇水患。这是滇密信仰的反映,也是云南佛塔独有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东寺塔与西寺塔是昆明悠久历史、古老文明的见证,在滇池地区建筑史和景观文化史上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2006年,惠光寺塔和常乐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们展示了古代建筑的工艺和风格,反映了云南地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作为昆明的历史遗迹,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和游客的关注。它们的存在丰富了昆明的建筑景观,为人们了解云南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见证。</p> <p class="ql-block"><b> 二、大德寺双塔</b></p><p class="ql-block"> 大德寺双塔,位于昆明市华山东路43号职工宿舍,夹在居民楼间的大德寺双塔,很少出现在旅行者的清单里,但它们却是昆明代表性的古塔建筑。昆明十景之一的“绿映双塔”指的就是大德寺双塔。</p><p class="ql-block"> 大德寺建于辽金时,原名“极乐宫”,元大德年间(1297年—1307年)大修,增大殿宇佛,更名为大德寺。明成化乙丑年(1469年),何永清于殿前建左右两浮屠,也就是大德寺双塔。双塔的建筑形制仿西安小雁塔,高21米,两塔相距27米,大小形制相同。塔底平面方形,边长2.9米,均为十三层密檐实心砖塔。</p><p class="ql-block"> 双塔建于扁矮的塔基之上,塔基为两台金刚座。第一层塔身只有一门,无装饰。自第二层起呈密檐状,每层四面正中设佛龛,中间供有石雕菩萨造像(今无存)。第二层以上各层塔身中心都有一个券形窗洞,上下相对,在一条中心线上。各层塔做叠涩出,每层檐子至转角处略加高,做挑檐檐角之示意。这种手法是唐代的建筑风格,曾流传到日本,为日本古建筑所广泛采用。砖塔第八层最宽,以上开始收束。两塔的每层四面均有佛龛,塔身嵌有碑记。</p><p class="ql-block"> 大德寺自创建以来,几经兴替,现已不存,唯余下双塔,耸峙于祖遍山之巅。虽然大德寺的寺已不复存在,但双塔依然屹立,见证了历史变迁。1957年,有关部门修塔时除用铁箍加固塔身外,全塔用水泥粉抹,原貌被遮盖,塔刹也被改为水泥制作的葫芦状,但塔体未改动。1983年,大德寺双塔仍跻身“昆明市市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名单。2011年,昆明市政府对双塔进行修缮。同年,昆明大德寺双塔公园暨东盟国际图书城项目启动。</p><p class="ql-block"> 大德寺双塔是昆明古老文明的象征,对研究昆明的地方史、宗教史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尤其是昆明古建筑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2019年2月21日,大德寺双塔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云南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们承载着昆明历史的记忆,体现了古代建筑艺术和佛教文化的结合。</p><p class="ql-block"> 大德寺双塔作为昆明的文化遗产,吸引了许多游客和研究者的光临。它们的存在丰富了昆明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为人们了解昆明的过去提供了重要的窗口和参考。</p> <p class="ql-block"><b> 三、官渡古镇金刚塔</b></p><p class="ql-block"> 官渡古镇金刚塔位于官渡古镇妙湛寺大门前方的广场中心,始建于明天顺元年(1457年),原系妙湛寺建筑群的一部分,又因全部用石头砌成,故又名妙湛寺石塔。金刚塔之名,系在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才开始使用,是中国最早的一座金刚塔。它以其独特的金刚座式设计而闻名,是昆明乃至中国古建筑的瑰宝。</p><p class="ql-block"> 官渡古镇金刚塔由墩台、主塔和四小塔组成,整体用规则砂石砌筑。塔基呈方形,高4.8米,边长10.4米。基台下有东、西、南、北四道券门十字贯通,可供人通行,故俗称“穿心塔”。塔属于金刚宝座式类型,它的形制和雕刻,表现了佛教密宗金刚界五部的内容。</p><p class="ql-block"> 官渡古镇分布着许多古建筑、佛寺、阁楼、庙宇,俗称“六寺、七阁、八庙”。有建于唐代的土主庙、宋代的法定寺、元代的妙湛寺和东塔,以及明代的孔子楼、金刚塔等。更为珍贵的是,国内现存的金刚塔已不足10座,而官渡古镇的金刚塔为中国境内金刚宝座塔之鼻祖。</p><p class="ql-block"> 官渡古镇金刚塔是金刚宝座塔中现存最早实物,为金刚宝座塔及喇嘛塔的传播、发展研究提供了实物遗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其造型别出心裁,雕刻粗犷,充分表现了明代的建筑风格,是劳动人民勒劳智慧的结晶。1965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金刚塔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妙湛寺金刚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官渡古镇恢复建设时进行顶升2.6米。</p><p class="ql-block"> 官渡古镇金刚塔是云南地区的著名佛教建筑,具有重要的宗教和文化意义。它是佛教信仰的象征,体现了云南地区的宗教多元性和佛教文化的繁荣,吸引了许多佛教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和参观。它作为云南的旅游景点之一,为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b> 四、妙湛寺双塔</b></p><p class="ql-block"> 妙湛寺双塔位于官渡古镇妙湛寺大门前方的广场两侧,始建于元泰定四年(1327—1335年间),为十三层密檐方形实心砖塔。经过多次重修,最终于明成化年间竣工,原为两塔。西塔于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地震被毁,尚存东塔。 现在的西塔是2001年重建的,恢复了双塔的完整风貌。双塔为十三层密檐方形实心砖塔,高17.5米,为方形台基,塔基边长每5.5米。1-12层的塔身四面均有佛龛,内供奉佛像一尊。塔顶四周各立一只迦楼罗(金翅鸟),因此双塔也被称为“金鸡塔”。塔顶中心有塔刹和相轮,四角置青铜制成的迦楼罗,用于镇水患。</p><p class="ql-block"> 双塔因“笔写苍穹”的独特景象而闻名。东西两塔对峙,每值冬秋夜晚,当月亮东升的时候,两塔的倒影如同巨型毛笔,塔尖似笔尖,随着月光的移动,双塔在地面留下移动的光影,犹如神人大师挥动大笔,书写诗篇,赞美天地、祝福人间,故称“笔写苍穹”,寓意神人挥笔书写诗篇,赞美天地。其独特的设计和建筑风格使其成为古镇的重要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妙湛寺双塔,是昆明市官渡区官渡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作为官渡八景之一,双塔不仅是佛教文化的象征,也是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p><p class="ql-block"> 双塔所在的妙湛寺是官渡“六寺之首”,其建筑群包括金刚塔、法定寺等,均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官渡古镇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双塔及其他古迹得到了较好的维护与保护。</p> <p class="ql-block"><b> 五、金马寺塔</b></p><p class="ql-block"> “东骧神骏”有宝塔,孙髯翁曾在大观楼长联中说到的“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分别指的是位于昆明东边的金马山与西边的碧鸡山。</p><p class="ql-block"> 位于昆明市东边的官渡区有一座金马山,山上有一座金马寺,金马寺三太子殿后有一座金马寺塔。金马寺塔建于明代,塔基正方形,每边长3.5米、高1.7米,砂石砌筑。塔高24米,为13层方形实心密砖塔。12层以下每层四面皆有小型佛完。塔刹为铜质相轮、圆形宝盖及葫芦形宝瓶构成。</p><p class="ql-block"> 金马寺塔是一座十三层方型实心密檐砖塔,塔基为正方形,每边长约3.5米,高约1.7米,整座塔高约24米。塔身下部十二层各设有一佛龛,内置一佛像。塔刹由铜质相轮、圆形宝盖和葫芦形宝瓶构成,四角立有翘首企足的迦喽罗四只,被称为金鸡,使得塔身轮廓柔和舒展,展示出秀丽劲挺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对于金马塔的由来并没有太多记载,由于自然原因,该塔已有一些倾斜,塔顶及四周也有些风化,金马塔与金马寺是连为一体的。1983年,官渡区政府把金马寺列为了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末至1999年初金马镇政府对该塔进行了修复,于2003年又对金马寺进行了局部修复。</p><p class="ql-block"> 金马寺塔是官渡区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作为明代建筑,它见证了当时的建筑技术和艺术风格。塔内的佛像和佛龛反映了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影响。金马山的美景与塔相得益彰,为游客提供了一处观赏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金马寺塔作为官渡区的文化地标和旅游景点,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和探索。它为当地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促进了对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工作。</p> <p class="ql-block"><b> 六、妙高寺双塔</b></p><p class="ql-block"> 昆明妙高寺位于昆明市五华区西北郊外三华山筇王公路,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寺庙,是昆明市的一处热门名胜古迹,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三个景点分别是大雄宝殿、双塔和祖茔塔林。</p><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作为妙高寺的核心建筑,大雄宝殿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部供奉着庄严的佛像。更为特别的是,这里还供奉着18罗汉,这在一般寺庙中较为少见。大雄宝殿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内部装饰精美,是游客们感受佛教文化氛围、领略古代建筑艺术的不二之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双塔:是妙高寺的标志性建筑,为明代早期的双石塔。这两座塔不仅造型独特、气势恢宏,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作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双塔见证了妙高寺数百年的沧桑岁月,是游客们了解妙高寺历史、感受古代建筑魅力的绝佳去处。</span></p><p class="ql-block"> 祖茔塔林:祖茔塔林是高僧的墓塔所在地,这里静谧庄严,是游客们缅怀先贤、感悟生命真谛的好地方。漫步在塔林之间,可以感受到云南佛教的深厚历史和独特文化,让人心生敬畏之情。</p><p class="ql-block"> 在游览妙高寺时,不仅可以欣赏到这些令人震撼的景点,还可以感受到古寺的宁静与庄严,领略到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b> 七、五老山定风塔</b></p><p class="ql-block"> 在昆明盘龙区北郊黑龙潭公园内五老山巅有一座定风塔,原名文笔塔,是一座7层密檐八角形实心石塔,塔的始建年代已不可考,塔全由青石构筑,高约13米,是一座“培风脉于名山”、弘扬道教的风水塔。</p><p class="ql-block"> 定风塔为白云石琢砌,远观犹如一座玉塔,为清咸丰二年(1852)重修。塔基为三级长方形,塔座为八角形,塔身最下层四面书写道教的四方神名,两侧书有对联。塔刹由座、相轮、宝盖、宝珠组成。</p><p class="ql-block"> 定风塔的具体建造年代尚无确切记录,现存的塔是清代咸丰二年(1852年)重建的。作为道教塔,它代表了当地的宗教文化和信仰。塔内刻有道教经文和相关记载,展示了道教在当地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定风塔的建筑风格非常独特,采用的是白云石雕刻而成,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座玉塔。清朝咸丰二年(1852年),这座塔进行了重修。定风塔的建造者是道士,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挡住北方的寒风,让昆明四季如春。</p><p class="ql-block"> 塔身上有一副对联:“太极南旋双镜月,定风北峙一壶天”,这副对联正好揭示了建造定风塔的初衷。每当站在塔下,读着这对联,仿佛能感受到一股温暖的力量在心中涌动。</p><p class="ql-block"> 定风塔是道教文化与历史建筑的交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道教文化的象征。定风塔是盘龙区的一处重要文化景点,吸引了许多游客和信仰者前来参观和朝拜。它对于了解昆明的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它也受到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的重视和保护。</p> <p class="ql-block"><b> 八、马掌山群塔</b></p><p class="ql-block"> 昆明马掌山位于盘龙区东三环旁世博路向东一公里处,海拔2122米,是一座以森林公园为特色的山峰。其交通便利,是市民休闲徒步的热门地点。</p><p class="ql-block"> 马掌山的历史与昆明的地名文化密切相关。根据传说,马掌山得名于古印度传奇故事中至德太子追寻金马的经历。至德太子在昆明留下了多个与马相关的地名,其中“呼马山”便是他呼唤马的地方,而马掌山则可能与这一传说有关。<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此外,马掌山还以古塔建筑闻名,马掌山群塔是昆明文化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展现了昆明古塔建筑的独特魅力。</span></p><p class="ql-block"> 马掌山不仅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还承载了昆明丰富的历史文化。其名称和传说反映了昆明与古印度文化的交融,而古塔建筑则体现了昆明在建筑艺术上的成就。</p> <p class="ql-block"><b> 九、白塔路万庆塔</b></p><p class="ql-block"> 万庆塔又称白塔,位于昆明市中心范围,现在的白塔已经从原址移到了真庆观北侧,因塔身白色而得名,白塔路也因此而得名。原塔已毁,现塔为2002年重建,是昆明历史变迁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白塔是藏式佛塔,又称喇嘛塔,原址在今白塔路和拓东路交叉口处,真庆观附近。白塔不仅是昆明历史上重要的景观之一,更是汉藏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白塔始建于始建于元代公元765年,当时南诏国修建了拓东城。1245年,元军灭南诏大理国,忽必烈在云南设立行省,由赛典赤·瞻思丁担任首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赛典赤在云南任职期间,不仅大兴水利和屯垦兴农,还积极推动多民族文化交流,建造了这座藏式佛塔——万庆塔,寓意安定民心、兴邦建国。</p><p class="ql-block"> 白塔的建筑风格为藏式佛塔,塔基上建有须弥座和仰莲座承托塔身,塔身上雕刻着四尊佛像。白塔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塔基上开有圈洞,供人穿行,这种设计简化了礼佛仪式,每次从塔下穿行就如同向佛顶礼膜拜一次。白塔的重建是基于1896年法国人方素雅拍摄的老照片,于2002年完成。</p><p class="ql-block"> 作为昆明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白塔不仅是汉藏文化交流的见证,也是游客了解昆明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未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白塔有望成为昆明新的旅游亮点,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p> <p class="ql-block"><b> 十、宜良法明寺塔</b></p><p class="ql-block"> 在昆明宜良县城匡远镇万寿山顶上,有一塔一殿,十分显眼。</p><p class="ql-block"> 古塔见证风云历史。乾隆宜良县志记载:“法明寺,唐僧摩伽陀建,胡敬德重修,明天启二年(1622年)重修”“万历间又大修”。现存建筑为万历后遗物。一塔一殿,坐西朝东,前塔为法明寺塔,后殿为大雄宝殿,屡毁屡立,现存貌为1993年重修。塔前有双狮,极为雄武;塔身作乳黄色,外形与大理崇圣寺塔及昆明东、西寺塔相似。</p><p class="ql-block"> 法明寺塔塔身长期遭风雨剥蚀,特别是经历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及清道光年间两次大地震,仍完好无损。塔与寺内苍柏掩映,显出法明寺风景的古朴、清幽,是宜良八景之一。大雄宝殿对联“滇境无双寺,宜城第一山”,颇具豪气。</p><p class="ql-block"> 宜良法明寺塔是一座十六层密檐实心砖塔,高度约为26.95米(也有说法是22.6米)。塔底为须弥座,高3.2米,塔身上有柱子和壶门,展示了早期砖塔的特征。塔的第一层最高,约4.5米,设有假门,而从第二层开始,塔的高度逐渐减少。塔的四面设有券龛,每个佛龛内有一尊铜佛,共有48尊铜佛。</p><p class="ql-block"> 宜良法明寺塔现为云南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不仅是宜良地方文化的一个标志,还是云南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印记,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与法明寺大殿形成中轴线,体现了佛教建筑的布局和意义。作为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法明寺塔展示了砖塔的构造和装饰特色,反映了当时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水平。</p><p class="ql-block"> 宜良法明寺塔的存在吸引了众多游客和研究者的关注。作为云南地区的古塔之一,它丰富了当地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为人们了解云南古代建筑和佛教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见证。该塔的修复和保护工作也对当地的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p> <p class="ql-block"><b> 十一、宜良启文塔</b></p><p class="ql-block"> 宜良启文塔位于宜良县七星村,为该村风水塔,为本县董世儒于清光绪十五年倡建。启文塔平面四方,条石为基,砖构密檐,六层,实心,第三层四面各辟小龛。塔通高十余米,往上逐层减小,至顶如四棱锥,其上置石制葫芦为塔刹,塔一层嵌《启文塔碑序》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是五行缺一不可。余村山居,前环半月之池,外绕七星之峰,称绝焉。但七星中,仅水、火、金、土,独无木星。余倡首纠约合村增修七星,营建斯塔,以作立木。幸得松亭、集庵暨诸君子竭力周旋,厥事费□□金。及落成焉,观斯像也,不惟补天地之不足,俾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一路顺生,绕抱村中。后之生斯土者,或得五行之正气,贤哲挺生,人文蔚起,余窃有厚望焉。是为序。”</p><p class="ql-block"> 据民国《宜良县志》卷二记载,境内文笔塔凡三。一在蓬莱村近左,明万历三十二年建,二在木希村,另一座即七星村启文塔,除启文塔外,另两座已不存。启文塔虽是宜良县现存的三座古塔(法明寺塔、七星村启文塔、裴家营天乙庵塔)中年代最晚的一座,但也是地方人文历史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b> 十二、宜良天乙庵石塔</b></p><p class="ql-block"> 宜良县北32公里马街乡裴家营村天乙庵西侧,有一座白石砌筑,六角形二重檐楼阁式塔,通高4.5米,塔座高1米。六角各有方柱,分立于石狮、古瓶和束腰方础上。底层各面正中设门。塔顶有石雕宝顶,造型古朴。修建年代不明。1987年公布为宜良县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宜良天乙庵石塔是昆明众多古塔之一。天乙庵石塔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价值,成为了昆明古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宜良天乙庵石塔采用中原地区汉传佛教流行的密檐式四方砖塔形式,体现了中原文化对南诏建筑艺术的影响。尽管在艺术造型和构件配置上与中原地区的密檐式四方砖塔有所不同,但其庄严稳重的外观依然显露出其独特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天乙庵石塔与寺庙的关系紧密,常常出现塔以寺名或寺以塔名的情况。这种关系反映了塔与寺在历史上的紧密联系,尽管它们可以分离存在。宜良天乙庵石塔作为天乙庵的一部分,不仅见证了寺庙的历史变迁,也成为了研究昆明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b> 十三、石林文笔塔</b></p><p class="ql-block"> 石林文笔塔位于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东南11公里的阿子龙山山顶。该塔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2年),采用条石砌筑,原高约20米,现残高约11米。石林县文笔塔是石林县儒学圣地文庙的重要配套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 石林文笔塔作为石林县的一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它是石林县尊孔崇文、重教兴邦的历史见证,反映了当地的儒学传统和文化精神。该塔的建筑风格和石材砌筑技术也代表了一定的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p><p class="ql-block"> 石林文笔塔作为石林县的文化遗产,对当地的旅游业和文化推广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它吸引了游客和研究者的关注,为石林县的旅游景点增添了历史和文化内涵。文笔塔的存在也促进了对儒学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加深了人们对本地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在我国古代,文笔塔是一种特殊的塔类建筑,通常被称为文峰塔,其建筑形制与佛塔略有相似。文笔塔并非当地独有,明清时期遍布全国,成为一时之流行建筑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文笔塔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例如,常州的文笔塔始建于南朝齐高祖萧道成建元年间(479-482年),被称为“文笔夕照”,是江南园林风韵的代表之一。阳春的文笔塔建于清朝嘉庆元年(1796年),作为古城镇的标志之一,具有开启学子智慧的意义。偏关的文笔塔始建于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被称为“文笔凌霄塔”,是偏关县的象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文笔塔的建筑风格各异,但通常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多为砖石结构,有些为空心,有些为实心。例如,阳春的文笔塔为砖石灰砂结构,偏关的文笔塔为空心砖石结构。二是层数和形状多为七层或十一层,八角形。例如,偏关的文笔塔为七层砖石结构,后加高至十一层。三是有些塔身有装饰性的拱门和旋梯,可以攀登。例如,常州的文笔塔每层有拱门,中有旋梯环绕而上。</span></p> <p class="ql-block"><b> 十四、禄劝文笔塔等</b></p><p class="ql-block"> 禄劝文笔塔,也称文笔山白塔,位于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转龙镇甸尾街北面的文笔山上。这座塔是当代重建的,原塔在文革中被毁。2003年,转龙镇群众和董玉恩夫妇共同捐资,耗资三十余万元,在原址复建了文笔塔。</p><p class="ql-block"> 新文笔塔为方形九级密檐式,通体为白色实心石塔,塔身由石条构砌而成,塔基外走栏也是边长十一点二米的正方形。塔身高九层,高度为十二点六米,呈现逐层收缩的形态。塔尖由石条逐渐收缩变小堆砌而起,上面有莲花宝座,宝座中央放置一葫芦作为塔刹。塔的每层中央都设有一个佛龛,共有八层三十二尊佛像,佛像以黑色陶佛制作而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唐代南双塔(东、西寺双塔),元寺明双塔(大德寺双塔)、金刚塔,明代金马寺塔、法明寺塔……这些穿越千年的古塔,离大众很近,离历史很近。它们或许褪了色,棱角变得圆润,浮雕不再清晰,但古塔之美,却不只局限于面貌,还有古塔身上“时光的印迹”,不禁让我们思考:那曾是怎样的昆明?</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十五、瑞应塔</b></p><p class="ql-block"> 昆明除了以上的古塔之外,还有一座现代建筑的塔不得不说一说,就是位于昆明市东郊金马山山麓昙华寺内的瑞应塔。昙华寺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占地面积8公顷。但是瑞应塔建于1995年,1996年5月竣工,塔高48.8米,为七层八角叠旋式观览塔,被誉为“云南第一塔”。</p><p class="ql-block"> 瑞应塔为七层八角楼阁式佛塔,外观雄伟壮观,塔门口摆放着石雕九龙大茶碗,直径约2.2米,高1.1米,旁边还有三只石雕乌龟。登上瑞应塔,可以东观金殿钟楼,西眺滇池西山,南瞰昆明城全景,北望虹山蜿蜒,春城风貌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 瑞应塔虽然是一座当代建筑,但其设计融入了传统佛教元素,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昆明市乃至云南省的标志性建筑,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p><p class="ql-block"> 昙华寺因园内的一株优昙树而得名,不仅是宗教圣地,也是昆明市民和游客寻求宁静与欣赏自然美景的好去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