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黄帝内经》中的黄帝就是轩辕黄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被尊为“人文初祖”,其本姓公孙,名轩辕,号轩辕氏,又被称为有熊氏。他是中国古代部落联盟的首领,五帝之首,传说中他统一了中华民族,并创造了文字、衣冠、舟车、音律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奠基人。</p><p class="ql-block">《黄帝内经》冠以“黄帝”之名,主要是为了托名以增加其权威性和影响力。虽然《黄帝内经》并非由黄帝本人所著,但其内容与黄帝的文化贡献密切相关,尤其是黄帝与岐伯论医学的传说,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因此,《黄帝内经》中的黄帝即指轩辕黄帝,两者为同一人。</p> <p class="ql-block">《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的经典著作,蕴含了丰富的养生智慧和医学理论。以下是其最精髓的十句,涵盖了养生、疾病预防、阴阳平衡等核心思想:</p><p class="ql-block">1.“余知百病生于气也。”</p><p class="ql-block">这句话揭示了情绪与疾病的关系,指出愤怒、喜悦、悲伤、恐惧等情绪会影响气机运行,进而导致疾病。</p><p class="ql-block">2.“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p><p class="ql-block">强调养生应保持心志闲适、减少欲望,使内心安定,形体劳作但不疲倦,从而达到真气调顺的状态。</p><p class="ql-block">3.“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p><p class="ql-block">提倡预防重于治疗,高明的医生在疾病未发生时就进行调理,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p><p class="ql-block">4.“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p><p class="ql-block">阴阳是宇宙的基本规律,也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强调治病必求于本,即调和阴阳。</p><p class="ql-block">5.“正气内存,邪不可干。”</p><p class="ql-block">人体正气强盛时,邪气难以侵入,疾病无从发生;反之,正气虚弱则易患病。</p><p class="ql-block">6.“饮食自倍,肠胃乃伤。”</p><p class="ql-block">指出饮食过量会损伤肠胃,提醒人们饮食应有节制,以保护脾胃功能。</p><p class="ql-block">7.“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p><p class="ql-block">心是五脏六腑的主宰,情绪波动会影响心神,进而波及全身脏腑功能。</p><p class="ql-block">8.“虚邪贼风,避之有时。”</p><p class="ql-block">强调应避免外界不良因素的侵袭,如虚邪贼风,同时保持内心恬淡虚无,使真气顺畅。</p><p class="ql-block">9.“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p><p class="ql-block">上古懂得养生之道的人,顺应阴阳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故能健康长寿。</p><p class="ql-block">10.“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p><p class="ql-block">阳气如同天上的太阳,对人体至关重要,若阳气失常,则会影响寿命和健康。</p><p class="ql-block">这些句子不仅体现了《黄帝内经》的医学智慧,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养生和疾病预防的重要指导。</p> <p class="ql-block">《黄帝内经》并非轩辕黄帝亲自撰写,而是由黄帝与他的臣子岐伯等人共同创作完成的。据传说,黄帝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说中的帝王,被称为中医之祖,他亲自下山治病,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岐伯是黄帝的内侍,学习医术,成为一位杰出的医者,并在《黄帝内经》的起草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它主要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采用“黄帝问,岐伯答”的对话形式,探讨了医学理论和疾病的预防、针灸治疗和经络理论等内容。这部著作的形成与中国古代哲学和医学思想的演变密切相关,标志着中医学从经验医学向理论化、系统化阶段的过渡。</p><p class="ql-block">尽管现代学者普遍认为《黄帝内经》是后人托黄帝之名而作,但其内容反映了先秦至西汉时期多位医家集体医学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提炼,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