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天骐的美篇(115):清明节认识

贾天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清明节近期又成了热门话题,我查阅了网上资料编辑“美篇”,与对此话题有兴趣的朋友共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清明节是一个充满哀思和敬意的节日,也是一个传承文化和思考人生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我们不仅要祭拜祖先、缅怀故人,更要珍惜生命、追求梦想,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传承下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在有关清明节的一次访谈中表示,清明节除了纪念祖先,同样可以传递快乐的祝福。她认为,在怀念先人的同时,也应该祝福自己,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蒙曼教授指出,清明节不仅仅是一个缅怀过去的节日,它也是一个寄托未来希望、鼓励人们向前看的美好时刻。在怀念祖先的同时,人们也应该思考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将祖先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因此,在清明节这一天,向他人表达快乐的祝福,既是对自己积极生活态度的肯定,也是对他人美好生活的祝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扫墓习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人们已经开始重视墓葬。到了战国时期,墓祭习俗已经比较普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扫墓,是指到墓地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中国人受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有着强烈的家庭观念,尤其重视家族、祖先,对祖先的崇拜、返本归宗的意识特别浓厚,祭扫祖先的坟墓是对先人的特殊缅怀方式。(选自《百度百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扫墓习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周时期:墓祭开始受到重视,但尚未成为主流习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战国时期:墓祭习俗逐渐流行,并在文献中有详细记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汉代:受“灵魂不死”观念及“孝”文化影响,墓祭受到重视,皇帝和百姓都参与墓祭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隋唐时期:扫墓风俗兴盛,寒食节扫墓成为官方认可的行为,并与清明节合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宋明时期:清明节扫墓习俗进一步普及,成为重要的社会风俗。(选自《百度百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清明节,按公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清明,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因进入这一时间点后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在二十四节气中,只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很是独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清明作为节气预示气温升高,春耕春种,对于古代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来说,这一节气很是重要,充满生机勃勃的气息,固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习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与干支时间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北斗七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北斗成为天地秩序的制定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都是随北斗的斗柄指向而来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自然界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时至清明,在中国南方地区已气候清爽温暖、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在北方地区也开始断雪,渐渐进入阳光明媚的春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古代时期,清明节只是一个提醒农民进行春耕春种的节气。《淮南子·天文训》记:“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季节。(选自《百度百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清明作为节日却和祭祖扫墓联系在一块,无形中弥漫着淡淡的悲伤,而说其悲伤也又不完全对,毕竟清明还有踏青等欢乐活动。这么多元的清明节,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还与寒食节和上巳节有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寒食节禁火还与古代的“改火”习俗密切相关。在周代,人们认为天上的大火星是凶星,因此通过禁火来避灾。初春季节气候干燥,火种容易引发火灾,禁火有助于预防火灾并保护树木生长。每年春季,人们会熄灭旧火,钻取新火,寓意新一年的生产与生活起点。这种“改火”仪式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象征着希望与重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古的人们就知道春天容易爆发山林火灾,其中一部分是春天的雷雨增多,雷电导致山林起火,另外就是人们用火不慎,比如刀耕火种的时代,往往因燃烧山林获得土地,而引发连绵大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会给人类造成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是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人类和火的关系,一直是崇拜,小心利用。因为火是能量,能够提供温暖,但也是危险,大火容易造成人身财产的毁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可以说,在季春,也就是暮春,春雷雨多的季节封山禁火,既是对自然的崇拜,也是人对自然的控制。这项制度,在先秦夏商周就已经施行。周朝有专门掌管用火防火的官员,季春火灾频发的山林地区,这些官员勒令人们迁徙出山林。这是见于文字记录最早的禁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禁火意识深入民心,在山林地区,可以长达一个多月,人们只能自备冷食和干粮,以度时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为了顺利地度过禁火之日,人们会在禁火之前便准备好冷食,以供食用,慢慢地就形成了固定的习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后来,寒食与介子推产生关联, 禁火节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介子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晋文公重耳后悔之下,命令以后全国在冬至后至清明不许生火一百天,以此纪念介子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但是连续三个月不让生火,这对于百姓的生活、生产都非常不利,所以后来又逐渐减少到了一个月不许生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寒食节是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的,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而且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大迁徒,寒食节开始得到广泛传播,祭祀介子推也慢慢演变为祭袒先人。(选自《同样都是古老的节日,清明节为什么取代了寒食节和上巳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但是连续一个月不让生火,还在冬春交界之时,普通老百姓的日子还是很难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后来曹操在《明罚令》中禁止连续一月不生火这种不利于生产、生活的举动,并且规定“犯者,家长半岁刑。 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周举和曹操等人的大力努力之下,这才改良了当时长达一月的禁火风俗。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后来到了魏晋时期,禁火的时间进一步压缩,逐渐普及为三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到了唐朝,寒食节祭祀先人因唐玄宗的一道圣旨而成为定式,甚至还给全国放假。但是寒食节禁烟,百姓无法给亲人烧纸钱,惹得不少人担心,“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于是乎,百姓就更倾向于在与寒食节相近的可以用火的清明那天祭祖。就这样,寒食与清明有了最初的交融。加之中国人自古就重视血缘亲情,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禁烟、吃冷食的习俗逐渐被人们淡忘,只留下了过渡到清明节扫墓、祭祖,这一习俗延续至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唐宋时期,春季禁火的规则依然在官方、民间的推动下,不断保持,成为了清明前后禁火、寒食、踏青、祭祀等重要风俗中的一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时在寒食节,官府还会安排专人下到各家去检查,将鸡毛插进灶灰中,如果鸡毛焦了,说明这家生火了,户主要被严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节与清明节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也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既然清明前是寒食节,全国都要断火、禁火,那么什么时候重新点火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翃,因为一首诗被唐德宗所赏识,进而一步登天。他写的这首诗就是《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首诗中的“传蜡烛”,说的就是清明这天,该重新点火了,皇帝为了表示恩赐,会把皇宫中新生的火种赐给亲近的权贵、宠臣。这就是清明改火的习俗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其实改火由来已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最早是来自于纪念燧人氏钻木取火。到了周代的时候,“钻木取火”的时间和方法甚至要钻什么样的木头,都被周礼给固定了下来。周礼规定一年中每一个季节都要重新改火,而且不同的季节要使用不同的木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 zhè)之火,秋取柞(zuò)楢(yóu)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木,故曰改火也。” ——《周书·月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到了唐代,随着取火技术的进化,钻木取火已经早早被火石、火镰等取火工具所替代。但是,到了清明这一天,钻木取火却成为“改火”这一个习俗的必须过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唐《辇下岁时记》记载:在唐代清明这一天,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小朋友在皇室大殿前面比赛钻木取火,谁先能在木头上钻出火来,可以得到“赐绢三匹,金碗一口”的奖励,这可是名副其实的金饭碗,而且在钻木取火的时候,围观的人相当多,要是能成功取火,可以说是名利双丰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而且这个钻木取火,用的还必须是沿用周朝规定的榆木、柳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长安清明尚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先得火者,进上,赐绢三匹,金碗一口,都人聚门外以观。”--《辇下岁时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换季之时,新取的火叫做“新火”,前一季节的火就叫做“旧火”。因为寒食节全国禁火寒食,把所有的火种都熄灭了,所以到了清明要重新钻木取火。唐代皇帝在这一天举行隆重的赐火仪式,把新火赐给群臣,以示对大臣的宠爱,据说每年参加钻火的人很多,谁若能先钻得火,把火种献给皇帝,就可以得到皇帝的赏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为什么会按季节区分钻木取火的木材呢?现在能理解的理由是不同季节的木材湿度不同,钻木的时候取用当季最干燥和软硬度合适的木材最有利引燃火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唐代统治者重视寒食节,寒食节增添了皇家色彩。 唐开元年间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举国休3日,再到大历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朝廷颁布法令,“自今以后,寒食同清明,休假五日”,寒食节成为华夏民族重要的节日。到了唐贞元六年,寒食连同清明的假期已经延长至7天。 除了休假,宫廷内还会举行寒食内宴。 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由于和清明节相近,从唐代起就将寒食节、清明节合二为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自唐朝起,寒食与清明相结合,这导致了后来清明节的反客为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巳节与清明节的合流——上巳节也是一个古老的节日,最初时间是每年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上巳日的起源被认为与水滨祓禊之俗或曲水之宴有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水滨祓禊,就是每年春季上已日那天,在水边举行祭礼,洗涤污垢,消除不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而曲水之宴是古代宫廷赐宴的一种,席上众人临流水而坐。上巳节出现的时间很早,据战国文献《韩诗》记载,“郑国之俗,三月上已,之漆、消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被除不祥”。据此可以推知在春秋时期这个节日就已诞生,且与祭祀除灾有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到了汉朝,上巳节更是发展成为全民参与的国家性节日,除了祭祀除灾以外,还增加了踏青游乐、插柳、戴柳圈等活动,上巳节也随之正式形成,汉代正式把上巳节定于三月三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汉书》中记载:“古时祓祭,三月已日为吉,偶值三日,故后人因以三日为上已遂成俗也。”可见古代祓除祭祀喜欢选择吉日,而上巳节定于三月三日则是偶然。就这样,上巳节变成了世俗节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么为什么上巳节会与清明节合流呢?原因之一就是两个节日相距之近,给合流提供了契机,这点与寒食节相似;二是因为上巳节与寒食节的节日活动中都有祭祖的活动,共同的习俗又将两个节日联系在一起;三是因为上巳节的核心习俗,如祓禊、曲水流觞等,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好好流传,导致失去了节日特性,最后被清明节所取代。宋代以后,上巳节与清明节和寒食节逐渐融合在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实际上,清明正式开始有节气、节日双重身份是在寒食节和上巳节的注入之后,所以真正意义上的清明节可以说是在宋代以后。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节气代表的是气候、物候的变化,而节日则代表一定的风俗活动,具有某种纪念意义,两者区别很大。这样的融合,虽然使得两个传统佳节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但是也为清明节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它成为了我国极富生命力的传统节日,可以说是利弊都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清明节形成后,依旧保留了许多寒食节美食,可以说这也是三节融合遗留下的产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清明节,由于广大民众的参与,逐渐形成了对民族习俗的尊祟和认同,以清明节日为基准时间的祭祖习俗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标识,是中华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之一。(摘自《清明节的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清明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春寒料峭,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於是就有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马球,指的是骑在马上,用马球杆击球入门的一种体育活动。马球在中国古代叫“击鞠”,发明始于汉代,盛行于唐宋元3代,至清代始湮没主要流行于军队和宫廷贵族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插柳,插柳是一种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拔河,拔河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体育活动。《墨子·鲁问》中记载,相传春秋时期,楚、越两国水军交战时,鲁国的工匠公输子(鲁班)设计了一种称之为“钩强”的兵器,用于阻挡和钩住敌船。而在阻和钩时,需要战士具有强大的力量。因此,当时把钩强对拉作为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斗鸡,斗鸡游戏起源于亚洲。中国是世界上驯养斗鸡的古老国家之一。《列子》有“纪渚子为周宣王养斗鸡”的记载。斗鸡之风在春秋时期已较盛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清明节可以互祝快乐吗?有观点认为:不可以。清明节的主要活动祭祖、扫墓庄重、肃穆。同时,这两者与死亡、鬼神有关,“快乐”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坦言,清明是可以说“清明节快乐”的,这样的说法其实已延续很长时间;相较而言,“不能说清明节快乐”,是近两年才冒出的说法。之所以有争议,是因为人们对清明节的内涵了解不够深。高巍分析,清明节是春季最重要的节日,主题内容十分丰富。清明节的主题不只是扫墓,更重要的是把扫墓和踏青相结合。当大家去祝福快乐的时候,恰恰也代表着大家有战胜悲伤、困难的勇气,这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选自《百度百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在祖先祭祀仪式中慎终追远,在踏青郊游中享受春天,文化传承与身心调适是清明礼俗文化的重要功能。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述可见,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