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红腹角雉属于鸟纲鸡形目雉科,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并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近危物种。</p> <p class="ql-block"> 红腹角雉雄鸟体长约为44—66厘米,体重约930—1800克,羽毛以深栗红色为主,布满灰色眼状斑;头部有钴蓝色的肉质角,喉部具可膨胀的肉裙,肉裙上的斑纹酷似“寿”字,故别名“寿鸡”。雌鸟体型略小,体色以灰褐色为主,杂有黑、白色斑纹,具天然保护色,利于孵卵时隐蔽。</p> <p class="ql-block"> 红腹角雉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3500米的山地原始森林中,偏好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及沟谷、悬崖下的湿润环境,依赖灌木、竹类和蕨类植物覆盖的区域。国内分布于西藏东南部、云南、四川、贵州、陕西南部等地。</p> <p class="ql-block"> 红腹角雉以植物为主食,包括乔木嫩叶、蕨类芽、果实及种子,偶尔捕食昆虫、蜗牛等动物性食物,已记录的食物种类达40余种。活动模式多为单独活动,冬季偶集成小群;白天在地面觅食,夜晚栖息于树上,雌雄鸟分树而栖。红腹角雉机警胆小,行动谨慎,常探头观察环境后再快速通过,鸣声似婴儿啼哭,故称“娃娃鸡”。</p> <p class="ql-block"> 红腹角雉雄鸟求偶展示在繁殖期(通常为3—5月),通过膨胀肉角、展开肉裙并踏舞步吸引雌鸟,肉裙图案形似“寿”字,极具观赏性。其巢筑于树上,每窝产卵3—5枚,雌鸟负责孵化,孵化期28—30天。雏鸟出生后3天由雌鸟持续保暖,随后下地跟随觅食;幼鸟需3年性成熟。</p> <p class="ql-block"> 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腹角雉的栖息地破坏和盗猎是主要威胁,近年多地加强了保护措施。因肉裙斑纹似“寿”字,红腹角雉被视为长寿与吉祥的象征,民间亦赋予其“寿鸡”“红鸡”等雅称。其生态价值与文化意义使其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对象。通过栖息地保护与公众教育,其种群有望得到进一步恢复。</p> <p class="ql-block"> 以上文字为DeepSeek生成,图片为作者原创,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大家转发分享、相互交流,但禁止将图片下载另做他用、截图转载,如欲转载,请一定注明出处,且禁止改变原创风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