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艾叶去

幽香如故

<h3>     经过三天的春雨滋润,江边的艾草又长了一大截吧,虽然去年的艾叶还留在冰箱里,但新鲜当季时不采一次,总觉得荒废了这个春天。</h3></br><h3>    艾草长于田野,与天气同长,与地气共发。四月是采摘艾草的最佳时间,古人把太阳称为天之阳,把艾草称为地之阳,春天的嫩艾是正在升发的嫩阳,可以平和地温养阳气,虽补但不会引起上火。</h3></br> <h3>     艾草又名艾蒿、医草、灸草、香艾等,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略呈半灌木状,植株有浓烈香气。两千多年前《诗经》里就有“艾草”,《采葛》篇曰:“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古人一边采艾,一边情思绵绵,给艾草披上了一层浪漫相思的色彩。艾草还有一些比较生僻的名字,如蓼萧,《诗经·小雅·蓼萧》篇写道:“蓼彼萧斯,零露湑兮。既见君子,我心写兮。”关于“萧”的释义,《说文》解释为“艾蒿也”,可见《诗经》里出现的“蓼萧”便是艾草。</h3></br><h3>     幽幽艾草,承接天地之气,岂可错过。不说了,带上袋子和小剪刀,采艾草去!</h3></br><h3>    路遇一位大婶,正在剪野菜,这里也有艾草?我走近了才看清是马兰头,红梗的。以前田梗地头马兰头随处可见,如今野生的不多了,难怪这么小,也不愿放过。接着又遇到一位老伯在割草,割的草扔地上不装起来,这又是干嘛呢?老伯指了指江边的小船,说要把船拖到岸上来,桐油漆一遍,这些草长得太快碍事,所以割掉铺地上刚好当垫子。</h3></br> <h3>      听老伯说小木船长期浸泡在水里,木头容易被腐蚀,每年都要刷桐油,不然就会漏水。哦,是这样的,我又长见识了。</h3></br><h3>“这小船你一个人能拖上岸?”</h3></br><h3>“拖不动的,要三、四个人才行!”</h3></br> <h3>     野生的艾草还贴着地呢,可是采摘的人已经是一波又一波了。有些与别的野草生在一起的,挤挤挨挨着,拔高了身姿,幸亏我艾草还是认得准的,不像荠菜,总是网上搜图片对照来对照去,最后还是一声叹息。</h3></br><h3>     一个人采艾的好处是可以不讲究采摘姿势,或弯腰或蹬跪任我发挥,万一开个小差,失足踩到烂泥地,也不会尴尬。如果你欣赏一朵小花出会神,无人打扰。江风清冷冷地,油菜花静悄悄结着籽,枯黄的芦草杆挺着倔强的花,冬天的寒冷打不败它,春天的柔软是解药。人真是稀奇,辛苦找到几株艾草,你会绝尽全力去采,有时越难采的地方,越会激发斗志,非采到不可。当你发现一大片,兴奋一时后,采着采着便觉得索然无味了。</h3></br> <h3>    好在采摘鲜嫩的艾草,主要为了食用。老一辈流传下来比较受大众喜爱的就是艾饺或是艾麦果,有的地方做艾糍和青团,前者以粳米粉为主,后者用糯米粉。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先要将艾叶清洗干净,再放入锅里煮,然后将艾叶滤干水,切碎,然后再加适量的水烧开,放少许食用小苏打,这样更容易捣成绿泥,加上雪白的粳米粉,如果要软糯点,就加一点糯米粉,用筷子拌匀,然后不停地揉,直到把绿色与白色完全融合,面团不沾手。接着,可包成饺子状,可做成汤圆状,也可以做成圆饼形,里面放入喜欢的馅料,甜的有豆沙、芝麻、白糖等,不同口味做成不同形状,这样吃的时候就心里有数啦。最后,摆上蒸锅,待热气升腾一会后,就可以美美享受一番了。现在很多用咸菜笋肉丝馅做成艾饺,我比较喜欢吃甜的。当然,脾气虚、脾胃运化能力差的人不宜多吃,以免胃胀、嗳气。艾草还可作“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我有时为了便捷,艾叶加水烧开,直接调上糯米粉和白糖,打上一个鸡蛋调和后,油烤成麦糊烧。</h3></br><h3>      采艾草后发了个视频,好友提醒我现在的野菜不要随便采,突然想起,桃花树下无绿意,花木丛中少蝶飞,不由得慌了神。</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HZj0S88st-f9spjHhR76S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