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每天认识一件文物》汇总(2025年4月)(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东阳侬邮币卡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文物,是历史的碎片,亦是文明的火种。它们静默不语,却在岁月的长河中,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与情感。从古老的陶器到精美的书画,从质朴的青铜器到华丽的金银器,每一件文物都有自己的故事。本系列4月份《每天认识一件文物》,让我们一起揭开历史的面纱,探寻文物背后的传奇。</span></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三彩牛角形杯》</b>(河南博物院藏):唐代陶器,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郑州市西郊后王庄,长14厘米,高7.0厘米,口径7.0厘米。整体呈角形状,敞口,口为椭圆形,杯身向上弯曲成弧形,周身饰以卷草纹。一动物的头像向后反身,头部朝向尾部,口中衔一花枝,搭于杯沿,连接动物头部与角杯口部,形成一个拿握角杯的把手。角杯为三彩,以黄、绿、白三种釉色覆以全身,色彩斑斓。杯身刻工精细,构思巧妙,将实用性与观赏性融为一体,远观犹如一只优雅的绿孔雀,又称“孔雀杯”。唐代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鼎盛时期,该杯与流行于中亚、西亚的一种兽角形杯相似,是中国工匠受外来文化影响创造的,既吸收了当时流行的西方器物的特点,又尊重了中国传统习惯,是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也是唐三彩精湛工艺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恽寿平《蔬果册页》</b>,现藏于常州博物馆 。恽寿平是清代著名画家,“清初六家”之一 ,开创了没骨花卉画的独特画风。这套册页包含《青芥图》《萝卜图》《桃子莲蓬图》《芋头百合图》等,以细腻笔触描绘蔬果,兼具写实与写意,体现了画家对自然生机的捕捉能力,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画注重笔墨情趣、追求意境的审美倾向 ,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点葫芦》</b>,现藏于中国农业博物馆 。它是传统农业播种工具,利用葫芦中空的特性,装入种子,通过摇晃使种子从底部小孔漏出,实现点播。在古代农业生产中,点葫芦提高了播种效率,反映了当时农民的智慧和农业技术水平 ,是研究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白玉海棠式花觚》</b>,现藏于东莞市博物馆 。它以白玉为材质,造型模仿海棠花形态,兼具实用与审美价值。玉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美好、纯洁,海棠花寓意富贵、美好。这类器物反映了古代玉雕工艺的精湛,以及古人对花卉形态的欣赏和对生活美学的追求 。</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迎天马简》</b><b>,</b>藏于甘肃简牍博物馆 。“急急如律令”是古代公文中常用语,多在紧急文书中出现,道教仪式中也常借用,有促使神灵快速执行命令之意 。《迎天马简》作为简牍文物,承载着古代的文书信息,反映了当时的行政、文化等方面情况,对于研究古代文书制度、语言习惯以及文化交流等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白釉春夏秋冬梅瓶》</b>河南博物院藏,高42厘米,口径6.2厘米,足径11.8厘米,宋代(公元960-1279年)。</p><p class="ql-block"> 梅瓶是传统瓷器造型,小口、短颈、丰肩 、瘦底、圈足,以口小只能插梅枝得名,也作盛酒器等。此白釉「春夏秋冬」瓷梅瓶将四季文字集于一身,体现独特文化内涵与艺术设计,反映古人对季节更迭的关注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明代医疗器械》</b>,为江阴市博物馆藏。在明代,医学有了进一步发展 ,外科手术也有一定实践,这些器械便是当时医疗实践的实物见证。</p><p class="ql-block"><b> 外科手术刀等刀具:</b>类似现代手术刀,用于切割皮肤、肌肉等组织,在外科手术中是基础且关键的工具,帮助医生精准处理病变部位。</p><p class="ql-block"><b> 镊子:</b>可用于夹取异物、组织等,在手术操作中辅助医生进行精细操作,比如夹取伤口内的碎骨片、缝合时辅助持物等。</p><p class="ql-block"><b> 剪刀:</b>用于裁剪绷带、切除坏死组织等,在外科处理中用途广泛。</p><p class="ql-block"><b> 毛刷:</b>可能用于清洁伤口、器械等,保持手术环境相对清洁,减少感染风险。</p><p class="ql-block"><b> 瓷质容器:</b>可能用于存放药物、浸泡器械等。古代会用一些有抑菌等作用的药液浸泡器械来保持相对无菌,瓷质容器化学性质相对稳定,适合储存。</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鎏金飞鸿球路纹银笼子》</b>是唐代储茶“神器” ,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唐代茶文化兴盛,对茶叶储存有较高要求。此银笼子采用鎏金工艺,纹饰精美,有飞鸿环绕等图案。球路纹网格既利于空气流通,保持茶叶干燥,又有装饰性。其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反映了唐代高超的金属制作工艺,也见证了当时茶饮文化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半透明粉色镀金玻璃画珐琅几何花叶纹瓶》</b>藏于天津博物馆 。玻璃画珐琅是将珐琅彩料绘制在玻璃表面,经烧制等工艺而成的装饰技法 。此瓶色彩柔美,粉色半透明玻璃搭配镀金纹饰与几何花叶纹,工艺精湛。玻璃画珐琅工艺融合了中西方技法,清代时在宫廷造办处得到发展,这类器物兼具艺术与工艺价值,反映了当时的审美与制作水平。</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白釉黑彩诗文四系大瓶》</b>,现藏于河北博物院 。它属于磁州窑系瓷器,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著名的民间瓷窑,以白地黑花装饰为主要特色。此瓶上的诗文装饰,体现了磁州窑将书法艺术与陶瓷工艺相结合的特点 ,以黑白对比的简洁方式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美感,反映了古代民间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文化审美,也为研究古代诗词、书法及陶瓷装饰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花朵形青铜铃》</b>,现藏于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它形似盛开的“喇叭花” ,顶部为花托,上部呈花朵子房状,下部是四花瓣 ,全身饰有精美纹饰 。“花蕊”是柱状铃舌,碰撞铃体可发声。这件文物将造型艺术与声学原理巧妙结合,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独特审美 ,也为研究古代青铜铸造技术、音乐文化等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定窑白釉“官”款花式盏托 》</b>,定州博物馆藏。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烧造白瓷著称。定窑瓷器胎质轻薄,釉色温润,装饰技法多样,刻花、划花、印花尤为精美。“官”款瓷器是定窑为官府生产的贡瓷,品质精良。盏托是古代放置茶盏的用具,此花式盏托造型别致,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 ,反映了宋代高超的制瓷工艺和雅致的生活美学。</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五彩喜鹊梅花纹瓷盘》</b>现藏于郑州博物馆 。它是瓷器中的精美之作,以五彩装饰技法绘制 。盘上绘有喜鹊、梅花等图案 ,梅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坚韧、高洁 ,喜鹊寓意吉祥、喜事临门 ,二者组合传递出喜上眉梢等美好寓意 。五彩瓷是在烧好的胎釉上施含金属元素的彩料绘画,再二次烧制而成 ,此盘体现了古代瓷器制作工艺和艺术审美。</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倗”浴缶》</b>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它是战国时期的青铜器 。缶在古代既是盛酒器,也可用于盛水 。这件“倗”浴缶可能是当时用于沐浴的器具 ,距今已有2000多年 。其造型古朴,带有兽首形耳,表面有独特的纹饰和凸起的圆钮 ,体现了当时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 。</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太保鼎》</b>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它是西周青铜器,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出土于山东省寿张县梁山 ,位列国家文物局《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第11位 。此鼎堪称“窈窕淑鼎” ,鼎身不大,四足修长,重心较高 ,纹饰优美,造型独特,铸造工艺精湛,经过了进一步艺术加工和夸张处理 ,具有非凡艺术魅力,被《中国美术全集·青铜器卷》收录 ,是难得一见的古代青铜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鹰形陶豆》</b>为河姆渡文化代表性文物,现藏于宁波博物院 。</p><p class="ql-block">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7000 - 5000年 。当时的人们已掌握一定制陶技术,陶器不仅是生活用具,也蕴含着原始的审美与信仰。</p><p class="ql-block"> “豆”是古代一种礼器和食器,用于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或食物。鹰形陶豆造型独特,将实用功能与鹰的形象相结合。</p><p class="ql-block"> 鹰在原始文化中可能具有特殊象征意义,或许代表着力量、守护等。河姆渡先民通过将鹰的形象融入陶器制作,反映出他们对自然界生物的观察、崇拜以及艺术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唐寅的《农训图》</b> ,现藏于苏州博物馆。唐寅,字伯虎,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吴门四家”之一 。他的绘画题材广泛,山水、人物、花鸟皆擅。《农训图》作为其山水画作品,展现了明代山水画的风格特点,通过山水景致描绘,可能蕴含对农事、田园生活的关注,体现文人对自然和传统农耕文化的情怀,画作笔墨细腻,构图精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清代银錾刻盾形纹章人物故事纹八角盒》</b>,现藏于东莞市博物馆 。 錾刻工艺:是中国传统金属加工工艺,通过锤击錾子,在金属表面留下錾痕来塑造图案、纹饰 。此八角盒上丰富的人物故事纹、盾形纹章等图案就是靠錾刻工艺精心打造而成,展现了工匠高超技艺。盒子上的人物故事纹可能取材于传统典故、神话传说等,反映当时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 。盾形纹章可能与特定家族、商号等有关联,蕴含独特寓意。在百年前,这样精美的银器代表着中国精湛的手工技艺水平,通过贸易等途径走向世界,是当时“中国制造”在工艺制品领域高品质、高水准的有力例证,彰显了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和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摹刻古香斋藏蔡襄帖木刻板》</b>,现藏于福建博物院 。蔡襄是北宋著名书法家,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此木刻板上刻有文字,与茶文化相关。宋代茶文化兴盛,点茶、斗茶之风盛行。蔡襄著有《茶录》,对茶的品鉴、烹点等有详细论述,这一木刻板可能与宋代茶学文化传播有关 ,体现了古人对茶事的重视和对书法艺术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张图片展示了“踏遍山河 赏国色”主题内容,涉及多个观赏牡丹的地点 :河南洛阳王城公园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山东菏泽曹州牡丹园、北京景山公园、河北邢台汉牡丹园、陕西西安兴庆宫公园、浙江杭州六和塔。文物</span><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1, 100, 250);">《牡丹雕砖》</b><b style="font-size:18px;">,</b><span style="font-size:18px;">现藏于洛阳古墓博物馆 。牡丹被誉为“国色天香”,这些地点是欣赏牡丹之美的好去处,牡丹雕砖则体现了古人对牡丹形象的艺术呈现。</span></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人身鱼尾金饰片》</b>,现藏于都兰县博物馆 。它造型独特,主体为人身鱼尾形态。这类金饰片多出自青海都兰吐蕃时期墓葬,反映了当时多元融合的文化特征,其工艺精湛,在造型艺术上具有较高价值,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是研究吐蕃文化及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龚贤的《千岩万壑图》</b> ,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龚贤是明末清初著名画家,“金陵八家”之首。此画采用高远与深远结合的构图,以积墨法绘就,层层渲染,墨色浓重沉厚,将千岩万壑的雄伟壮阔展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龚贤独特的绘画风格和深厚的笔墨功底 ,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经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青瓷对书俑》</b>,现藏于湖南博物院。它是南朝时期的文物 ,展现了两个人物对坐,似乎在进行书籍校对等文化活动的场景。在古代,书籍抄写、校对是文化传承和知识传播的重要环节,这类俑生动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文化生活与工作状态,也体现了南朝时期的制瓷工艺和艺术审美。</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隆福寺万善正觉殿明间藻井》</b>,属于古代建筑“天花板”的精美代表,现藏于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 。藻井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形式,通常位于殿堂、佛坛上方最重要的位置。隆福寺藻井做工精巧,融合了木雕、彩绘等多种工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是研究古代建筑装饰艺术和宗教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花坞春云图》</b> ,藏于安徽博物院。画作展现了明代的山水景致,有青山、桃花、松林、屋舍亭台等元素。“明代版‘公园二十分钟’”这一表述,是借现代流行概念,生动体现古人于山水间放松休憩,享受自然的生活方式,反映明代文人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追求与闲适生活态度。</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唐鎏金飞天仙鹤纹银茶罗子》</b>,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它是唐代宫廷茶具。茶罗子是唐代用来筛茶末的器具,唐代盛行煎茶法,需将茶叶制成茶末,茶罗子能筛出细腻均匀的茶末,提升煎茶品质。此茶罗子以银制成并鎏金,工艺精湛,饰有飞天、仙鹤等纹样 ,飞天形象灵动,仙鹤栩栩如生,不仅体现唐代高超的金银器制作工艺,也反映当时奢华的茶文化以及宗教文化、艺术审美在日常生活器具上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东汉铁提梁三足乘盘炉》</b> ,现藏于绵阳市博物馆。作为古代的“香薰机”,用于熏香。古人在炉内放置香料,点燃后,香气通过镂空部分散发,可净化空气、增添生活雅趣 。整体由提梁、炉体和承盘构成。炉体有镂空花纹,既美观又利于香气散发;提梁方便移动;三足设计增加稳定性;承盘可承接炉体掉落的灰烬等 。以铁制成,反映了东汉时期铁器铸造工艺的发展。其制作涉及铸造、雕刻等工艺,展现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是研究东汉生活文化和工艺技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西周“三不像”貘尊》</b>,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它是西周时期的青铜酒器。之所以被称为“三不像”,是因为它的造型融合了多种动物特征,看似像羊、猪、熊等动物,但又不完全像其中任何一种 。貘尊在古代青铜器中独具特色,反映了当时的青铜铸造工艺水平和人们的审美观念,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b>藏于浙江省博物馆。龙泉窑:中国古代著名的瓷窑之一,始于三国两晋,盛于宋元,明清时期仍有烧造 。窑址在今浙江龙泉,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其青瓷釉色温润如玉,有粉青、梅子青等经典釉色,造型丰富多样,工艺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砚滴:文房用具之一,又称水滴、水注,是古代文人用于贮存砚水的小器皿。其作用是向砚池中滴水以研磨墨汁,设计精巧,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 ,造型丰富,有动物形、植物形、器物形等多种样式。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以江南水乡常见的舟船为造型蓝本,巧妙地将实用功能与江南水乡文化意象相结合。青瓷的温润质感,配合舟船造型,仿佛展现出江南烟雨朦胧中的行舟画面,既体现了龙泉窑高超的制瓷工艺,也蕴含着深厚的江南文化韵味 。</p> <p class="ql-block">  河北博物院藏的<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西汉铜错金银锯齿形器》 </b>。错金银是一种金属装饰工艺,将金银丝或片嵌入青铜器表面,构成图案或文字,再打磨平整。这件器物造型独特,表面装饰精美复杂的花纹 。之所以有“汽车美容好物推荐”这样的趣味说法,是一种古今联想,它可能曾用于车辆装饰等用途,以现代视角诙谐类比为“汽车美容”用品。</p>